董雪蓮
云南“地居天末,百蠻雜處”[1],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中央王朝文治、聲教鞭長莫及,相較于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文化發展滯后,文學亦湮滅無聞,作家寥寥可數。清代大型地方詩歌總集《滇南詩略》收錄云南從漢至元的詩人只有9 位[2]。在1996年陶應昌編撰的《云南歷代各族作家》中,云南從漢至元作家共36 人,其中兩人為無名氏[3]。這些數字折射出明以前云南文學之薄弱。
明初征服云南后,發現部族林立、叛服不常,認識到“欲治其性,先破其俗,欲破其俗,則惟使之變漢而已”[4]。朝廷在大規模進行軍事移民鎮守邊疆的同時,“移中土大姓以實云南”[5],興辦學校、倡導科舉、傳播儒學,使各民族“知君臣父子之義,而無悖禮爭斗之事”[6]。至明中葉,云南“聲名文物之美,幾埒中州矣”[7]。受此影響,云南文學開始嶄露頭角,涌現出一批知名作家。明前期云南安寧詩人楊一清出將入相,與茶陵派領袖李東陽政壇、詩壇并駕齊驅[8],大開滇南文化風氣;明中期楊慎謫戍云南,出現以楊士云、李元陽等為首的“楊門六學士”;明末被譽為“詩僧中第一”[9]的華嚴宗匠蒼雪大師和擔當和尚等閃耀詩壇,云南文學開始與中原主流文學接軌。
有清一代云南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教育得到發展,原本“漢語不通、教化難施”[10]的昭通、東川、麗江、普洱、元江等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文學繁榮局面。據《(民國)新纂云南通志》卷十六“歷代貢舉征辟表”統計,在云南進士中,明以前只有5 人,明264 人,清698 人[11]。就作家人數而言,趙藩編撰的《滇詩叢錄》[12]和陶應昌的《云南歷代各族作家》共收錄云南明代作家350 余家,較漢至元云南作家人數總和多10 倍;清代作家近1300 家,較明增加近4 倍,是漢至元作家人數總和的30 倍。明清時期作家大量涌現,展現了云南文學前所未有的繁榮。
作為云南文學崛起時期的明朝和繁榮時期的清朝,當時是怎樣的發展面貌和格局?作家分布有什么特點?原因是什么?云南文學格局由明至清發生了什么樣的演變?新增作家集中在哪些地區?與當地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有何聯系?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通過統計明清時期云南作家,以地理分布可視化呈現方式,從宏觀上考察云南明清作家的分布特點、格局和變遷。在目前關于明清的云南文學和作家研究在學界還未受到足夠重視和關注、相關研究成果還比較有限的情況下,這一考察和呈現具有一定的價值。
筆者通過調查云南方志、相關總集、別集及書目工具書,用數據庫對明清作家的姓名、籍貫、所屬府縣等進行統計,制作明清時期云南各地作家人數統計表(見表1、表2),在此基礎上,運用QGIS 技術制作明清云南作家分布圖,見圖1、圖2。通過這些圖表,可以直觀地看到明清時期云南作家的數量和地域分布,能夠整體把握云南文學發展全貌和基本格局。

表1 明代云南各地作家人數統計表

表2 清代云南各地作家人數統計表

圖1 明代云南作家分布圖(圓圈大小代表作家數量的多少)

圖2 清代云南作家分布圖
由圖1 可見,明代作家分布最多、文學最發達的地區是省府昆明及周邊地理位置較好的安寧、晉寧等地,南邊是臨安府石屏、建水等地,往西為楚雄、蒙化、大理、永昌一線,整體呈現出由東南至中部、延伸到西部的斜臥“S”線,這條線外的作家數量較少,尤其是滇東北、滇西南幾乎呈空白狀態,顯示出明代云南作家分布極度不平衡的狀況。同樣處于云南邊遠地區,同樣是在明代,為什么永昌、臨安等地文學繁榮,出現較多作家,而普洱、昭通、東川等地幾乎沒有?究其原因,既與地理位置有關,更與當地經濟、文化、交通、教育、風俗等密切相關。以永昌府騰越州為例,雖地處邊陲,但漢代已是云南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身毒即天竺也,而其道必從滇越進?!裰T葛城在州境分水嶺上,益知騰越即為滇越,張騫欲取道于此,以遠通大夏。賈耽實紀道于此,以近抵天竺,是騰越當漢唐時早為內地。”[13]騰越州交通便利,與外界交流頻繁,文化較發達,文學發展自然得其助力,此為原因一。另一原因是“明初開滇,江南從戎者多駐牧其地,故金騰人多金陵軟語,宜其風俗有吳下風、荊楚歲時記也”[14]。相比之下,東川府會澤縣“危峰矗獻,重疊迴還,幽箐深林,蓊薈蔽塞”[15],交通不便,與外界阻塞,經濟文化難以發展,出現文學欠發達狀況;廣南府“人盡力耕,不治末業,山多磽確,歲少豐收”[16],經濟落后,元明時期“猶結繩刻木之陋也”,康熙四十六年(1707)始設學校,乾隆年間始有士子登科記錄,明代沒有作家也就不奇怪了。
由圖2 看出,清代作家分布,在明代時文學比較發達、作家人數較多的地區,基本維持繼續增長趨勢;而在明代幾乎沒有作家出現的滇西北麗江地區、鶴慶、劍川、永北等地,滇東北昭通、滇西南順寧等地,以及以昆明為中心的四方府縣均出現較多的作家人數現象。如果用柱形圖表示,這種增長就顯得更為直觀。
從圖3 看到,上文提及的這些地區由明到清作家人數大量增長,基本都在兩倍以上;而昭通、南寧、元謀、云龍到清代則打破了零的記錄。究其原因,清代朝廷對這些地方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建設。比如,麗江地區明時除土司木氏具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外,百姓基本不通詩書,康熙三十六年(1697)孔興詢至麗江府任通判,感嘆當地“漢語不通,教化難施”。雍正初年實行改土歸流,40年后的乾隆丙辰年(1736),管學宣任麗江知府,發現當地已經“頖宮俎豆,儼然中土”[17]。此后百多年間,麗江出翰林2 人,進士7 人,舉人60 多人,副榜、優貢等200 多人,有詩文傳世者50 多人[18],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再如,東川府明時基本沒有漢文化教育,遑論作家數量;清雍正改土歸流后始出現書院和義學,其下屬的巧家廳乾隆二十六年(1761)才始建義學,道光三十年(1850)始建月潭書院。昭通府鎮雄州雍正七年(1729)始建義學,乾隆二十九年(1764)始建奎垣書院。普洱府在雍正改土歸流前基本沒有學校[19],更偏遠的他郎廳、威遠廳等地乾隆三十八年(1773)后才有學校。這些地區的漢文化先后發展,逐步改變清代云南漢文化普及格局,從而影響其文學發展,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

圖3 明清云南各府郡作家人數比較圖(部分)
相對于明代,清代云南作家分布覆蓋范圍更廣,但仍然呈現失衡狀況,這種失衡在以府為統計單位時表現得更為明顯(見表3),作家分布圖更直觀地呈現了這種差異(見圖4,顏色深淺代表作家數量的多少):臨安府、云南府、大理府、麗江府等作家多達百人,顏色很深;曲靖府、楚雄府、永昌府也有五六十人,顏色較深;而東川府、鎮邊廳、開化府等作家僅有幾人,顏色很淺。

表3 清代云南作家人數統計

圖4 清代云南作家分布(以府為單位)
在地域文學研究熱中,云南相關研究薄弱。明清是云南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個朝代,作家的數量和分布是衡量文學發達的重要標準,對作家進行全面考察、統計和地理分布的可視化相關工作,不僅直觀、全面地呈現明清兩代云南作家地理分布的全貌、特點和變遷,對從整體上把握明清兩代的文學格局以及演變趨勢提供了直接的幫助,也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學術現象,為云南相關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比如,清代改土歸流,為什么麗江等地涌現出大量作家,出現文學繁榮,而元江、普洱等地收效甚微?再如,同樣接近省府,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為什么晉寧、楚雄等地文學發達、作家數量多,而嵩明、曲靖等地情況相反?正如上文分析,除地理位置原因,還有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普及程度、漢族人口遷入、交通便利情況、當地風俗習氣等復雜因素制約。
以漢族人口遷移對文學的影響為例,始于明代的大規模軍事移民分布不平衡是導致云南各地漢文化發達程度和文學繁榮程度參差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往往容易被忽視。明洪武年間,云南納入明朝版圖,為鞏固邊疆,明太祖遷移大量軍事人員入滇,并在云南設置衛所。從洪武十五年(1382)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調集至云南戍守的軍事人員及其家屬、幕僚達80 余萬[20]。漢族移民來自中原、江南等經濟文化較發達地區,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生活技術如手工、紡織、印刷,也傳播了全新的思想文化,文學自然深受影響。文學發達的臨安府石屏州“舊為荒服,居民多猓夷,自元時內附,風氣漸開。明初置州牧,布政教以化導之,復添石屏、寶秀二屯,屯軍皆江南江北人,與土著之民錯雜而居,由是習俗日變,文物冠裳,彬彬與中州侔矣。士喜向學,講習維勤……英俊者習詩書、學文章,游泮者歲不乏人”[21]??梢姖h族移民和駐守對文學發達的影響之大。永昌府騰越州雖地處極邊,但“明初開滇,江南從戎者多駐牧其地,故金騰人多金陵軟語,宜其風俗有吳下風、荊楚歲時記也”[14]。長期受到江南和荊楚文化浸染,詩書禮儀之風濃郁,文學較發達。雖然大多數移民為軍事人員,但其幕僚和家屬也不乏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者,他們長期與少數民族共融相處,為云南社會文化發展注入了活力。出于邊疆鎮守的需要,云南各地出現漢族移民和衛所分布不平衡,有多有少、有先有后的情況,因此對當地的文化影響程度不一。如滇中區有39 個千戶所,滇西區含大理衛、騰沖衛、蒙化衛、永昌衛等(永昌府、大理府、蒙化府)67 個千戶衛所,滇南區有臨安衛(臨安府)等9 個衛所[20],云南府、大理府、永昌府、臨安府等都是作家人數領先的地區,漢族移民和衛所設置的情況與文中呈現出來的作家分布的密集程度大致吻合,這表明漢族人民遷移的多少與當地文學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
流寓、仕宦至滇的學者、詩人對云南的影響亦不可忽視。明初沐昂輯《滄海遺珠》,收錄流寓、遷謫云南的詩人21 家,其中不乏碩儒俊彥,如洪武年間山西右參政王奎和山西布政使韓宜可同時貶居臨安府?!都螒c臨安府志》中,“從游者多以詩書自勵,其士習最淳,……弦誦之聲,達旦不輟。……人文蔚然起”[22]。明中后期更多,如“明代第一才子”楊慎謫戍云南長達30 多年,期間寓居永昌、大理、昆明、安寧、蒙化、建水等,所到之處,從游向學者多不勝數,“楊門七子”中的張含、李元陽、楊士云等皆為云南著名詩人、學者。晚明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曾任姚安知府,影響大批當地士子,如姚安陶珽、陶珙等。
作家分布直觀地呈現的諸多現象和問題,可以引導學界進行研究,不僅涉及云南文學地理研究,還可為云南歷史、經濟、教育、人口、政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