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宏 張傳會
(長春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0)
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是為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獨立學院,它以培養能夠在各個行業從事應用型工作的復合人才為培養目標,承擔著為各個行業輸出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基于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和評價標準,更因為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實際應用,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各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具有自身特色。本文調研了長春科技學院外語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發現有很多特色和亮點,能夠很好地貫徹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但同樣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些問題阻礙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下面著重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根據圖1,學生大學四年(8 個學期)必須修完164 學分,可獲得畢業資格。必修課總學分為112,占總學分比例為68.3%,分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課程與實踐教學四個課程平臺;選修課總學分為56-52(包括跨學科專業任選4 學分),占總學分的31.7%,分為七個課程平臺,屬于個性培養模塊,分別為通識任選,學科基礎任選,專業任選,專業限選,創新創業任選,跨學科專業任選,創新與素質拓展,其中包含34 學分的任選課,占總學分18.3%。需要注意的是任選課程屬于選修課程。見圖1。

圖1 課程結構及學分比例Course Structure and Credit Proportion
基礎階段:語言知識與技能
低年級(1-4 學期)階段課程設置要求是傳授英語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全面嚴格的語言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優良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為進入高年級夯實專業基礎。英語專業必修課低年級總學時(不包括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78 學時,開課類型主要集中為英語初級基礎課,比如英語精讀課,英語泛讀課,少量英語專業基礎課,比如英語視聽說,英語口語,英語語音等。教學方法與手段主要采用小組討論、教師同伴啟發、發現與探究式教學方法,課堂及課外學習與實訓相結合,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模式多元化、多模式化和全方位化。見圖2。
高級階段:專業知識與技能
高年級(5-8 學期)階段課程設置與教學要求繼續打好語言基本功,學習英語專業知識與相關專業知識,進一步擴大知識面,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此段開設的必修課程學分為34 分,開設的課程開始分方向(商務,教育與旅游),課程類型為英語專業基礎課,比如高級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泛讀,語法與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筆譯,口譯等;專業知識課,比如語言學導論,英美文學,英美概況,英語詞匯學,英語教學法,外國報刊選讀,商務英語,旅游英語,科技英語閱讀,英語影視欣賞跨文化交際等,教學方法與手段主要采用討論式與研究式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模式多元化、多模式化和全方位化。見圖2。

圖2 英語專業課程模塊教學安排進程示意圖
通過調研發現,該校外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能夠滿足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需要,但是存在以下不足:
該校英語專業培養方案中明確表示“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比較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在教育、經貿、外事、文化、宣傳、科研等部門從事教學、翻譯、研究、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備的英語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也就是要培養“外語+專業”人才,但該校本科生需要修讀必修學分112 分中,跨學科專業任選課程學分僅為4 學分,比例偏小。(見圖1)第5-7 學期開設的教育,商務和旅游方向課只是專業任選課,囿于師資與辦學成本,學時數量與重視程度都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
英語專業本科生需要修滿164 學分方可畢業(見圖1),其中54.5 個學分為英語專業基礎課程,隸屬于專業限選和專業任選的專業知識課學分為38 學分,比例尚可。但是,開設的課程老套,籠統,細致性不夠,且多為選修,這就有悖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比如,開設“英美文學賞析”一門課程,建議將其細分為“莎劇欣賞”、“美國后現代文學作品賞析”與“西方戲劇精華研究”等課程選一個。細化后任選的課程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而不只是涉獵一些皮毛。
跨學科專業任選課程的開設數量需要增加,同時,開設的時間方面需要考慮交錯性。類似的課程在不同的學期開設。比如商務英語方向,旅游英語方向,教育方向的課程不一定非要第5 和第6 學期開設,1-4 學期亦可適當開設專業知識課和相關專業知識課。開設時間交錯的課程還有詞匯學、英漢翻譯技巧、英語語言學、英美戲劇等。時間的交錯性有利有弊,但對于這一層次的院校利大于弊,因為學生學習的不良習慣較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以及學生集中吸取專業知識的能力較弱等局限。
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外語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外語+專業”人才,那么外語課程設置就要充分 考慮這一定位與目標。專業理論課開設的門數與學時數要有所減少,而跨學科專業課或專門用途外語課要酌情增加開設的比例,學時與學分也要有適當的傾斜。
針對開設的課程籠統,細致性不夠的問題,建議細化課程后開設,主要針對的是第5-7 學期的專業限選課與專業任選課。比如教學法可以細化為小學、中學及大學,文學作品賞析可以細化為某個時期,某個作家的作品賞析,職業技能訓練細化到某個具體職業等。
在調研外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同時,筆者發現了課程設置對交換生的影響很大。開展交流合作的高校各相關部門可就課程設置差異多進行溝通與討論,并適當調整兩校課程開設的時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使相關課程的開設處于相同時間,從而使交換生在交換期間與原來的同學的學習進度與內容保持一致,同時這為交流的學生創造了更加方便明確的課程選擇條件。要兼顧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與學生學分交換的便利性。
本文調研了長春科技學院外語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發現該校課程設置方面亮點與特色俱在,可以很好地為實現“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但是,很多課程設置不能夠完全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的需要,專業課程開設的細致性不夠,以及一些課程開設的時間交錯性不科學。雖調研一校,但發現的問題卻具有共性,因此本文認為此類院校外語專業在課程設置中要充分考慮校院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開設的細化與交錯性要科學合理,同時,加強院校間課程設置的溝通與交流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