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尚敏 劉保良 劉國強

摘? 要:利用2012—2017年廣西區海洋環境監測資料,研究2012—2017年廣西區海域歷次赤潮及水華發生情況,分析歷次赤潮及水華發生時間、發生區域、藻類優勢種的趨勢變。分析結果表明:2012—2013年廣西區海域無赤潮或水華發生,但從2014年開始每年均發生一次以上赤潮或水華;廣西區發生水華或赤潮的藻類優勢種主要為石莼(Ulva lactuca L)、囊藻(Colpomenia bullos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發生時段主要為12月至來年5月的冬末春初季節,該時段可提前加強現場巡查力度密切注意赤潮預警, 為赤潮防災減災提供寶貴的時間。
關鍵詞:赤潮? 廣西? 海洋
中圖分類號:P76?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b)-0245-02
近年來隨著我國沿海工業、農業、水產養殖業和旅游業的持續迅速發展,近海海洋環境污染有所加重,赤潮的發生頻率、規模和面積不斷增大, 對我國沿海養殖業、漁業資源、漁產品質量、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健康構成了重大的危害和威脅,嚴重影響了沿海經濟[1,2]。因此,對赤潮和水華發生時間、發生區域、藻類優勢種的趨勢變化研究越來越重要。
1? 材料與方法
筆者所在機構長期負責廣西區近岸海域水質、赤潮、溢油等海洋災害事故的監測工作,對廣西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狀況的評價結果和赤潮、溢油等海洋災害事故統計情況也體現在了歷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中。監測手段主要包括由航空遙感、船舶、在線浮標、海洋監測站和志愿者等組成的多層次的赤潮監測網,發現水質異常后通過現場采樣、室內分析,依據按照《赤潮監測技術規程》[3],判斷藻類密度是否已達到赤潮生物細胞濃度標準限值來認定發生赤潮或水華暴發的性質與藻類優勢種。
2? 監測結果與分析
通過立體監測網監測監視發現,2012—2013年廣西區沿海未發現赤潮事件。
2014—2015年廣西區沿海沒有發生赤潮災害,但出現了2次較大的水質異?,F象。2014年2月下旬,鐵山港、潿洲等海域突然水色異常,海水中懸浮著大量棕褐色小球狀物體,經監測分析,棕褐色小球狀物體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屬于赤潮生物,此次最高細胞濃度為1.6×105cells/L。雖然其含量仍未達到赤潮預警濃度,但已經能夠引起海水變色。同期,潿洲石螺口海灘出現了大量的藻類(石莼Ulva lactuca L和囊藻Colpomenia bullosa),影響了生態景觀。2014年12月中下旬至2015年2月,廣西沿岸特別是各個港灣同期都出現了水色暗淡的水質異?,F象,經監測發現,此次大范圍水質異常仍然是由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的爆發性增殖引起的。雖然這期間球形棕囊藻的最高細胞密度一直沒有達到赤潮預警值,以致水色持續暗淡,但這次水質異常的影響范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引起了沿海各級政府和海洋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2016年5月17~19日,廣西區欽州灣南側海域發生赤潮,現場監測海水有淡腥臭味并呈紅褐色,赤潮面積約20km2;鏡檢分析顯示赤潮第一優勢種為紅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 細胞密度最高達9.1×105個/L,按《赤潮監測技術規程》(HYT 069-2005)(國家海洋局, 2005), 已達5.0×105個/L的赤潮生物細胞濃度標準限值, 因此認定發生紅色赤潮藻赤潮暴發; 5月20日巡視發現海水顏色恢復正常,紅色赤潮藻仍為第一優勢種, 細胞密度為1.0×104~2.6×105個/L已低于赤潮濃度標準限值;5月21日赤潮消退(見圖1)。
2017年,廣西區沿海沒有發生赤潮災害,但監測到水質異常現象1次。2017年1~3月,廣西區部分近岸海域特別是各個港灣海水中的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又出現了爆發增殖,海水中其細胞濃度處于較高的水平,局部海域出現了較長時間的水色暗淡現象。3月15~23日,該藻類在潿洲島北側岸邊曾一度出現了明顯的聚集。
3? 討論與結論
(1)對2012—2017年廣西近岸海域發生水華、赤潮等水質異常的狀況進行分析表明,研究時段前期無赤潮或水華發生,但后期每年均發生一次以上赤潮或水華,分析認為隨著沿海經濟產業的持續發展,近海海洋環境污染有所加重,導致赤潮或水華的發生頻率增大。
(2)廣西區發生水華或赤潮的藻類優勢種主要為石莼(Ulva lactuca L)、囊藻(Colpomenia bullos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發生時段主要為12月至來年5月的冬末春初季節,分析認為該時段容易在氣溫剛剛回升、光照加強的環境下,引發藻類增殖,該時段可提前加強現場巡查力度密切注意赤潮預警, 為赤潮防災減災提供寶貴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洛昊,馬明輝,梁斌,等.中國近海赤潮基本特征與減災對策[J].海洋通報,2013(5):595-600.
[2] 張麗旭,趙敏,蔣曉山.中國赤潮發生頻率的變化趨勢及其多發年份的R/S預測[J].海洋通報,2010(1):72-77.
[3] HYT069-2005赤潮監測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①作者簡介:青尚敏(1983,11—),男,漢族,廣西南寧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海洋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