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 李堯
摘? 要:德國工業的生產和技術能力均居世界前列,而其一直在工業創新上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在新近發布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中,不難讀出德國對于自身缺席創新領域的擔憂和害怕。德國希望從產業布局、政策監管、多邊合作等方向上,引起各方的重視,并有在創新領域上奪得世界領先地位的雄心。在此國際背景下,該文提出一些關于我國應該如何應對這場工業之爭的思考。
關鍵詞: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 新興技術? 啟示
中圖分類號:F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b)-0197-02
Abstract: Germany leads in worlds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capacity and technology, keeping consistently large investment in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the recent release of its National Industrial Strategy 2030, we can easily see the worries and fear of Germany for absence from innovative high-tech sectors. Germany expects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layout, policy and regulations and promote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to gain the intention from EU, and desires to gain the leading role in worlds innovation area.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consult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keeping us advantaged where we have stand out.
Key Words: Germany National Industrial Strategy 2030; Emerging high-tech; Inspire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首先有針對性地扶持重點優勢工業領域,保持其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將工業4.0、數字化戰略、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作為實現該戰略終極目標——確保或重奪德國、歐盟的科技領先地位——的一柄利器。相比德國,我國當下快速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工業互聯網、新興汽車領域等雖有一定優勢,但仍需進一步保持優勢,并強化工業基礎和基礎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1? 近3年德國產業動態發展
2019年2月,由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本人親自操刀的《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正式發布,在德國和歐盟引起熱議。戰略指出,德國將重視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自動駕駛及工業4.0技術的發展。
據路透社3月2日報道[1],接下來3年里,德國的汽車行業(占出口總之50%以上)將會在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上投入600億歐元,其中400億歐元用在電力驅動上,180億歐元用于數字化轉型以及自動駕駛。
早在2016年,德國就發布了數字化戰略2025,主要是五大模塊:數字化技能(如數字教育)、基礎設施和設備(5G)、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數字化社會、現代政府。2018年11月,德國發布人工智能戰略,認為汽車產業、制造業以及健康醫療是受人工智能發展近期發展最直接影響的3個領域。早前,法國在2018年3月發布了人工智能戰略。德國的人工智能戰略,并不能僅僅看作只是搭建德國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德國會聯結法國及歐盟其他的力量,從數據池、小微企業資助、倫理問題上將歐洲卷入其人工智能戰略。據德國智庫機構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關于德國人工智能戰略的解讀分析[2],如果其他國家,比如說中國,不愿意給予與歐洲企業公平的市場準入或嚴格限制歐洲企業接管他們的企業,那么中國企業也不會得到高科技技術在歐洲的自由準入。
2? 德國重要工業戰略發展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提到十大優勢并繼續保持的關鍵領域,分別為鋼鐵、銅及鋁工業,化工產業,設備和機械制造,汽車產業,光學產業,醫學儀器產業,環保技術產業,國防工業,航空航天工業,增材制造(3D打印)。德國有比較好的工業基礎,此外,德國提出要在數字化、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及電動汽車、工業4.0技術上突破,以確保、或重奪德國、歐盟的科技領先地位。
早在2016年,中國制造2025發布之后,德國制定了數字化戰略2025,目的是通過發展基礎設施、增加投資和推動創新讓德國在新一輪的技術與商業模式大潮中領先。德國認為,實現這樣的數字化轉型過程,需應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以及安全等前沿技術對商業模型進行再塑。德國提出10個數字化戰略舉措:(1)2025年前搭建一個GB級的網絡;(2)鼓勵創業,鼓勵年輕公司和資深公司合作;(3)為引資和創新構建一個常規框架;(4)鼓勵商業領域將智能網絡作為基礎設施;(5)強化數據安全并發展信息自主性;(6)為小微企業賦能新的商業模型;(7)實施工業4.0;(8)在數字化技術的研究、發展和創新中創造優秀(企業);(9)推行適合人生不同階段的數字教育;(10)建立數字代理去承接(政府等)數字化轉型上的急速變化。
在此,對比一下關于中國和德國人工智能戰略的做法。德國明確將戰略核心放在“弱人工智能”領域,即機器證明和自動推理、基于知識的系統、模式識別與分析、機器人技術、智能多模態人機交互。同時,德國調研制造業內的技術需求方和技術供應商時,發現質量控制、知識管理、資源優化、預測性分析均由市場需求方“拉動”,而無人駕駛和無人機技術、智能傳感器技術、智能決策支持、機器人技術、智能自動化均由技術供應商“推動”。于是,德國部署由12個AI研究中心組成的全國創新網絡,并預計在5年內,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在德國上下大范圍普及,AI服務外包將會成為常態,累計附加值超過300億歐元。
根據我國《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我國重視以市場需求為牽引,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服務: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家居系統。同時,我國認為要在智能傳感器、神經網絡芯片以及開源開放平臺方面進行核心技術突破。
德國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方面有基礎,接下來的布局方面,仍是從科研投入方面,選擇較難的弱人工智能領域,從技術供應商角度,發展AI服務外包等;我國的人工智能以應用為主線,有大的制造業市場,重視培育產品和服務,在技術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目前,我國的新興技術產業布局主要采用的是增長極模式:如工業互聯網自2017年底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發布后,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呈現點軸布局式增長,首先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長三角區域分布也比較集中[3],因為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現在逐漸向網狀布局模式發展,區域與區域間協調發展,從而相對較弱的區域(湖南、遼寧等)也能發展起來,以實現相對均衡的產業發展。
在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同時,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
3?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帶給我國的思考
德國有感于在新一輪的互聯網大戰中,已失去先發優勢,在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如人工智能,雖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但尚無廣泛的應用。在德國決心舉歐盟之力,來實現在新興技術領域“德國強,則歐盟強”的目標時,我們應該要提起高度重視,并思考和分析目前我們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應對這場工業之爭,保持我們在優勢領域上的持續領先地位。
3.1 工業互聯網高地之爭
德國軟件供應商SAP認為工業4.0解決的問題是海量的供求關系以及產品設計的多樣性,制造業需要快速創新以迎接日益劇增的需求。德國有很好的B2B市場,95%的電商交易都在B2B市場,而非面對B2C[4]。而中國的B2C市場受大批新技術的引入,實現了交易大增、品質升級、場景變革、智慧零售,阿里、京東、國美等紛紛布局各自構建自己的生態鏈條。個性化定制、電商等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我國應持續保持增長勢頭,及時應對市場需求,在智能產品上不斷拓展,從而與德國產生差別化生長。
3.2 數字化轉型之爭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數據驅動,數字化社會、數字化教育、數字化政府、數字化企業等,強調的都是如何通過新興的信息技術,對數據進行有效利用,通過數據決策,推動運作模式的數字化轉型。據德國研究中心Frauhofer Fokus的說法,在2020年時德國80%的工業企業將完成價值鏈數字化的階段[5]。德國提出通過數字化技術將智能遍及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工業4.0、智能服務、智能數據、云計算、數字組網、數字化科學、數字化教育、數字化生活環境。而實際上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有很大的隱憂,也就是數據安全。我國目前處在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期,在兩化融合的基礎上,需引導及鼓勵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同時規范工業數據保護、流通及監管,以快速形成一批優秀案例,從而推動成果的進一步擴展。
3.3 新興汽車市場之爭
德國之前呼吁法國、英國等9個歐洲國家在2040年前禁止燃油車,奔馳、寶馬和奧迪近兩年都紛紛發力新能源。我國在新能源車領域上是有一定的先發優勢,但目前大眾對新能源車的認可度不高,且對于電池安全和續航里程方面有一定的擔憂,更傾向于買燃油車。電池是新能源車的核心,成本占到車的四成,現在國內做得比較好的是比亞迪、寧德時代。我國需在新能源車的電池技術方面加強研發,統一電池標準,探索其他可替代燃油的新能源。在自動駕駛領域,百度推出Apollo平臺,與英特爾、戴姆勒公司在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等領域合作。與此同時,蔚來、小鵬汽車等車企也在研發智能網聯方面、智能車聯網等,然而研發技術相對還不成熟。行業的前進需要在基礎技術上的研發投入,以及在質量控制上的檢測認證標準的同步更新。
參考文獻
[1] Vera Eckert."German carmakers to invest 60 billion euros in electric cars and automation: VDA"[Z]. Reuters, 2019-03-02.
[2] Harhoff, Dietmar. "Outline for a German Strateg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Z].2018.
[3] 劉小琴,馬樹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與特征分析[J].臨沂大學學報,2017(5):135-144.
[4] Damian Winkowski."B2B e-commerce in Germany7figures you should be aware of"[Z].Divante,2014-04-14.
[5] Fruanhofer Institute for Op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kus.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