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保芹 金艷
摘? 要:2014年,大運河成功申遺,大運河在河北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該文基于此背景,對衡水市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開發進行研究,首先對衡水市運河文化遺產的形成和特點進行概述,其次分析了衡水市運河文化遺產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運河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對策,以期促進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衡水市? 運河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3(b)-0253-02
1? 衡水市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運河文化指的是人們在開建、打造和利用大運河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量。京杭大運河途經的省份有6個,銜接的區域文化包括有:江南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中原文化等。這些各具魅力的區域文化相互溝通和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帶。
1.1 各區域文化的融合
在京杭運河衡水段成功通航以后,一些外來文化相繼涌入到衡水,如江浙文化等。在跟此地的儒家文化發生碰撞以后,一種新文化就被孕育而出,即運河文化。因為元代之前儒家文化根深蒂固,而且在中國文化領域長期居于主導地位,衡水人民對經商一直持以反對的心態。但是,在開通衡水運河之后,尤其是從明朝中期開始,這種追名逐利的風氣日漸盛行。文化的融通使衡水地區民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農經濟的社會地位被動搖,而商業經濟則呈現出強大的發展勢頭。
1.2 農業文化與商業文化的觸合
農業和商業文化的交融則推動了農產品的商業化發展。京杭大運河自開鑿以后,特別是元、明、清三朝,就一直和漕運分不開,形成特有的漕運文化。清初100多年間,京杭大運河漕糧年運量基本上保持在400石左右的水平。衡水的鄭口鎮、故城鎮和后來劃入故城縣的河西街(今建國鎮)因緊靠大運河,是重要的水陸碼頭,首當其沖受到漕運文化的濡染和熏陶,成為臨清至德州沿河最繁華的城鎮。漕運給故城縣帶來的最大利好是物資交流持續興盛。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相關行業的繁榮,孕育了衡水的故城縣、景縣獨特的民俗民風,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跡和文化積淀。
2? 衡水市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
衡水段運河在整個大運河線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歷史演變進程中,該河段作為關鍵的交通樞紐,是眾多文化遺產的發祥地。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遺產類型眾多
衡水段運河文化遺產涵蓋的類型較為豐富,具體有:單體遺產(建筑遺產等)、線性遺產(河道等)、面上遺產(運河聚落等)。運河周邊圍繞的都是建筑群,比較著名的是太白樓。這些年代久遠的建筑不僅是單體運河遺產的主要構成內容,而且也充分地印證了大運河對衡水城市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2.2 遺產綜合價值高
京杭大運河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跡,其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整個京杭大運河線路上,衡水段運河是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跟運河遺產的各大層面有著緊密的關系,所以其社會價值不容小覷。尤其是衡水段運河的水利工程項目切實的體現了古人在治水方面的智慧,對于后人而言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2.3 遺產保護難度大
運河遺產是一個不斷完善和變化的體系,它是沿線經濟、政治和文化交互影響的產物。衡水段運河歷經多次的改進和治理,有些河道已經不能保證正常航運,而且遺產已經或多或少的被損壞,與此同時,因為政府缺乏保護和正確的引導,導致最近幾年運河所形成的遺產尚未引起社會的重視,保護工作存在諸多的漏洞和不足。當前,在運河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環境下,必須要對運河遺產的組成部分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解析,以此來推動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
3? 衡水市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3.1 強化運河環境整治
遺產本體跟運河環境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具體體現為:遺產的生存與發展是以運河環境為重要前提,而遺產本體是周邊環境的核心。遺產保護必須充分依托運河周邊良好的發展環境。之前,衡水市政府已經啟動了多項水利改建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然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演變,渠道的生存質量依舊不高。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遺產的完整性,需要對運河環境加大管理的力度。
政府等部門應該對環境污染問題引起高度的重視,并采取有效的舉措加以應對,同時還應下令禁止在運河系統和兩側傾倒固體廢物,加大沿渠綠化建設。
在保護運河的過程中,應該科學地建設和優化運河河岸的景觀。
3.2 全面落實保護措施
《中國大運河河北段遺產保護規劃》充分結合運河遺產的整體態勢,從而將運河申遺點確定出來,之后再擬定相關的工作計劃。在后期的遺產保護工程中,應該嚴格按照保護規劃的要求,將各項策略貫徹落實到實處。同時,政府等有關機構還應對已經確定的申遺點引起高度的重視,并在結合申遺點真實狀況的基礎上將保護的區域等劃分出來。堅持執行“四有”保護原則,即確保申遺點有保護組織、管理部門等。現階段,衡水市政府結合遺產調研結果已經將部分具有巨大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納入到了重點保護的名單內。比如維修了運河沿岸的太白樓等、發掘并考察了龍王廟遺址等。在此項工作中必須注意要最大程度地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型等。
3.3 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保護大運河遺產涉及許多部門。目前,各部門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沒有協調統一的管理機制,不利于促進保護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迫切需要盡快建立完整的運河保護機制和特殊的運河管理機構。
當前,衡水段運河文化遺產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很多遺產的種類等比較雜亂,尚未進行科學的細分,而各項保護政策的落實都需要得到文物部門的大力協助,在保護過程中文物部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應在文物機構的科學引導下聯合其他部門創建先進的監管體系,以確保文物保護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另外,還應該合理安排下屬分支機構的工作任務等。
3.4 加大遺產保護宜傳
衡水段運河遺產,其保護和使用工作需要依靠社會各界人士的力量。政府在開展遺產保護工作中應該充分地發揮自身的職能,并意識到此項目的重要現實意義。通過擬定多元化、特色化的遺產保護方案,領導相關部門加大對古建筑的發掘和保護力度。然而,如果單獨依靠政府的調控作用,那么遺產保護工作必然會存在諸多的困難或阻力。運河遺產身為一種生活遺產,其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應該大力鼓勵公眾加入到遺產保護的隊伍中。
目前,衡水人民并不了解運河文化遺產的影響和價值。鑒于這種情況,政府機構必須要加強引導,通過培訓等方式提升群眾對遺產的認知度,以此來充分調動民眾保護文化遺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衡水市政府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宣傳渠道,如利用電視等媒介來講述大運河的發展歷程、遺產、世界遺產申請的現狀等信息,喚起公眾的保護意識和保護欲。利用運河文化節等活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衡水游玩。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充分展現當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此轉化為民眾保護遺產的動機,并為各個省份的遺產保護工作起到積極的示范帶頭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師立.運河學的概念、內涵、研究方法及路徑[J].中國名城,2018(7):71-79.
[2] 盧萍.運河旅游資源對于發展茶文化運河民宿的影響——以聊城為例[J].福建茶葉,2018,40(11):118-119.
[3] 姜師立.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意義、構想與路徑[J].中國名城,2017(10):92-96.①課題來源: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HB18-YB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