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 顧豪杰
利珠村地處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西大門,與泰興市毗鄰,耕地面積3058.7畝,下轄16個村民小組,是以革命烈士浦驪珠命名的村莊。多年來,利珠村圍繞“培植富民產業,筑夢七彩利珠”的目標追求,堅持“高效生態、特色精品農業”的總體思路,探索以基層組織引領、產業項目幫領、黨員模范帶領為主線的“三領聯動”發展模式,著力發揮基層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大力推進強村富民工程,走出一條適合利珠實際的發展之路,實現了從一個基礎設施落后、村集體收入薄弱村到農業特色村的華麗轉變。村集體先后榮獲“江蘇省水美鄉村”“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泰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泰州市特色田園鄉村”“靖江市現代農業項目服務先進單位”“靖江市村級新集體經濟發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突出基層組織引領,激活推動發展“主引擎”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一個堅強有力的“火車頭”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利珠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不斷破解發展瓶頸,集聚強村富民的力量。一是深入調研,開出方子。長期以來,利珠村都以傳統種植為主,工業、農業經濟基礎比較薄弱,村級組織自身“造血”功能嚴重不足,村容村貌整治及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為了推動村級事業穩步前進,村“兩委”干部在村黨總支書記冷紅明的帶領下,對村情村況和優勢資源進行摸底調查、深入研究,通過多方座談、協商討論,廣泛聽取黨員群眾的意見建議,同時采取外出參觀、實地調研等舉措,積極學習山東壽光、安徽碭山等地成熟的種植經驗,明確了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精品農業”的基本方向。二是精準施策,趟出路子。“沒技術、沒場所、沒資金”,一直是困擾村級發展的一道難題。村黨總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黨員學農村實用技術、學先進單位經驗,提升干事創業的能力;邀請上海果蔬研究所、上海農科院等專家教授及周邊地區的“鄉土專家”定期開展農業技能專業指導。借助“產業營銷服務站”建設“黨員創業示范區”,將“黨員創業示范區”打造成集創業示范、學習教育、農技培訓、產品展示、營銷直銷、農事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陣地。在此基礎上,村“兩委”班子成員共同籌措資金,用于墊付首批土地流轉金,解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三是整合資源,干出樣子。種植項目啟動后,村黨總支發揮在技術推廣、信息交流、利益協調中的總攬作用,整合項目資金,培養技術人才,暢通信息渠道,完善“示范基地+合作社+農戶”幫扶機制,優化配置合作社黨小組,發揮黨小組的政治功能和合作社的技術優勢,構建以農戶為基礎、產業為依托、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的共富機制。依托統一籌資、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實施“黨建紅色引領”“產業綠色扶貧”等“反哺式”精準扶貧工程,進一步拓寬勞務吸收、崗位定制、技術援助、統購統銷等渠道,讓土地流轉費、勞務工資、入股分紅等收入鼓起村民的“錢袋子”。截至2018年底,村黨總支共同籌資300多萬元,牽頭建立黨員創業示范基地,先后嘗試了20多個項目,成功培植出楓茂科技、精品果園、花卉苗木、畜禽養殖、無公害蔬菜等7大示范產業基地,目前已培育出黃桃、油桃、紅心獼猴桃、百香果等10多種“生祠堂”特色農產品。
聚焦產業項目幫領,打造創業富民“蓄水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珠村堅持以項目平臺建設為主抓手,主動適應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對產業、銷售、勞務等方面的需求,深挖產業要素潛力,讓創業富民的“泉眼”處處噴涌。一是構建服務網。建立農資農技服務聯盟、電商創業服務聯盟、勞務合作服務聯盟“三個聯盟”,為項目發展提供精準服務。農資農技服務聯盟定期邀請知名教授和鄉土專家,圍繞果蔬、花卉等種植知識在線指導與現場授課。電商創業聯盟集中力量拓展“生祠堂”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開設電子商務平臺和實體直營店,銷售特色農產品,實現“互聯網+農產品”無縫對接。勞務合作服務聯盟針對農業項目“用工荒”的難題,新建農民培訓基地,采取“田間課堂”“實境培訓”等形式,提供“點對點”的菜單式培訓,充分保障農業項目的用工需求。二是豐富產業鏈。村黨總支牽頭完善全村產業規劃,搭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業項目”的合作平臺,通過引導培育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商貿等產業,不斷完善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助力周邊村民就地擇業、自主創業。在不斷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精品農業的同時,強化企業項目引進,統一盤活村內空房、空地和空殼企業,通過擴建改建、發包租賃,服務好村域內工農企業,引進培育新項目、新產業,全力打造村級收入與農民收入“雙增”的新引擎。三是提升品牌力。引入觀光采摘旅游模式,借力“家禾”合作社龍頭項目優勢,發揮支部牽線搭橋作用,借助社會資本成立農旅協會,整合花園、果園、菜園農業集聚帶,新建停車場、民宿等旅游設施,組織農民“抱團”開發鄉村旅游產業,打造利珠“天賜良園”的休閑品牌。成立生祠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盟,成功舉辦“七彩利珠采摘文化節”,不僅提升了利珠新農村建設美譽度,更提升了“生祠堂”品牌農產品的影響力,使鄉村旅游產業成為率先見效的產業,持續凸顯“花海果都、七彩利珠”的農旅品牌效益。2018年,利珠村相關產業項目銷售花卉苗木、油桃甜瓜等特色農產品近20余種,年銷售額達1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利珠“天賜良園”休閑品牌初具規模,累計接待游客3000人,帶動農民增收近50萬元。
圍繞黨員模范帶領,培育鄉村振興“主力軍”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利珠村堅持以黨總支委員為骨干、創業黨員為重點、示范基地為載體,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創業、帶領致富”的作用。一是強化為民服務意識。挖掘利珠紅色革命教育資源,籌建浦驪珠革命烈士紀念館,打造入黨宣誓墻、組織生活會議室等黨性教育平臺,以黨員義工服務、主題黨日等活動為抓手,以推行爭做“四個合格”黨員“月曬季評年考”制度為契機,將黨課開到教育基地現場,帶到田間地頭,激發全村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頭踐行為民服務,帶頭投身鄉村振興。二是放大先鋒示范效應。組織致富能力強的黨員“亮身份、領任務、列清單”,建立以“合作社+農戶”“示范基地+農戶”“黨員中心戶+農戶”的“1+X”結對幫扶機制,簽訂帶民致富承諾書,定期通報任務完成情況及幫扶成效,將其作為黨員推優評選的重要依據,努力形成“一人帶動一群、一群帶動一片”的示范效應。三是健全黨群掛鉤聯系制度。探索“劃片定崗聯戶”制度,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務、便于活動”的原則,將16個生產隊劃分為若干網格片區,由黨員分片包保各項事務。實施“黨建紅色引領”“產業綠色扶貧”等互動模式,重點針對貧困家庭,安排有帶領致富能力的黨員掛鉤幫扶聯系,采取“反哺式”精準扶貧,有效帶動廣大村民共同脫貧致富,充分發揮了黨員的“領跑”作用。目前全村累計吸引73戶農戶和25戶建卡貧困戶參與到高效設施農業項目中來,已有12戶貧困家庭成功脫貧。同時帶動了周邊200多名農民就業,人均務工年收入達1.5萬元。
“你夢我夢中國夢,人人獻出愛。利珠是果都,利珠是花海……”正如《請到利珠來》歌中所唱,利珠村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不斷奮斗拼搏,從填飽肚子到吃穿不愁,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花海果都,從土坯房到小洋樓,無不體現著利珠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又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利珠人將繼續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埋頭苦干,踐行“三領聯動”的發展模式,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努力開創新時代利珠村騰飛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靖江市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