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煒 吳鵬
“寺抱山中滿庭芳,竹海十里望不穿。雪落梅林嬌羞色,日照山凹四季香。”這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致正是傅家邊社區的真實寫照。傅家邊社區位于南京市溧水城區南郊,經濟繁榮、設施完善、山清水秀、環境優美。轄區面積12.8平方公里,下轄17個自然村、34個村民小組,共有1336戶、4905人。改革開放之初,傅家邊還是南京郊縣偏處一隅的荒涼小山村,家家戶戶住著低矮平房,靠著農作物維持基本生活。而現如今,走進村落,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青磚黛瓦、錯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繞村而過的溪水,沿著滿山滿坡、郁郁蔥蔥的果林邊流向遠方。40年的風雨歷程,傅家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里已是瓜果飄香、村美民富、喜氣洋洋的“富家邊”。
美好生態是富民增收的“動力源”
傅家邊最大的本錢就是綠水青山,勤勞智慧的傅家邊人用實際行動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將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富民優勢。從依托自然資源種植草莓、果樹、茶林等經濟作物,到利用生態優勢發展休閑旅游、現代農業、觀光農業等富民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富民效益的同步共贏。如果說保護自然生態是傅家邊人的發展底線,那么改善人居環境則是傅家邊人的卓越追求。近幾年來,社區圍繞“沿路、沿水、農田景觀、村容村貌、垃圾清理和污水處理”六項重點工作,大力實施鄉村環境大整治,水徹底清了、岸處處綠了。家家戶戶在村口、宅旁、河邊、路側增綠補綠透綠,現在村里四季有綠、喬灌木錯落、別具一格,現在社區主干道硬化率、衛生戶廁率、生活垃圾處理率等均達100%,農村居住綠化率達50%以上。很多在外務工的村民正是從這份保留的綠水青山和改善的鄉村新貌中,看到了在故鄉開始新生活的希望。村民趙上榮曾在外打工,后果斷回到家鄉承包了5個草莓大棚,憑著肯吃苦精神和社區的扶持,夫妻倆每年凈收入13萬元以上,早已過上小康生活,像趙上榮這樣的年收入超10萬元的村民在傅家邊比比皆是。2018年,傅家邊社區實現總產值6.4億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7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3萬元,戶均增收8萬元以上,遠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
黨員干部是富民增收的“領頭雁”
“村委會面對的是一群最純粹、最淳樸的人,只要你真心實意為群眾做了好事、辦了實事,只要你老老實實帶領群眾致富增收,群眾就會感謝你、認可你、支持你。”傅家邊社區歷屆領導班子始終秉承著黨員干部就是“領頭雁”的信念,堅持做好引領示范作用。2002年,傅家邊村“兩委”通過調研、專家指導,認為發展設施草莓種植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就開始號召農戶種植草莓,最初農戶也不是一呼百應,領導班子成員就挨家挨戶去做工作,帶領農戶去浙江、鎮江等地參觀學習,動員村干部帶頭種植草莓,讓老百姓看到效益、看到實惠。如今傅家邊精品草莓園種植面積達萬余畝,現已成為全省最大的設施草莓種植基地,草莓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果”,2018年傅家邊僅草莓產業產值就達到5000萬元。追溯傅家邊發展歷程,從20世紀50年代興修水利打基礎、60年代種植油桐、80年代建設農業科技園乃至如今發展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每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都源于村委會動員組織、村干部身先士卒,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一直到今天,傅家邊的群眾都在說“聽干部的話沒錯”。在做好脫貧致富的同時,社區堅持做好服務幫扶工作,社區黨總支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在28個各類專業合作社成立黨支部或黨小組,引導一批有特長、懂技術、善經營的黨員干部帶領低收入家庭進行創業就業,村委出資搭建大棚免費借給農戶使用,每名村干部和黨員分包2—3戶科技示范戶、經濟困難戶,向村民免費提供技術、種子,并幫助其介紹銷路,切實解除農戶的后顧之憂,帶領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小康路。正是這樣“民不富、食不甘、寢不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著傅家邊社區歷屆領導班子特別是每一名黨員干部敢為人先、率先垂范,帶領著大家把傅家邊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打造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園區載體是富民增收的“催化劑”
傅家邊是全省乃至全國最早規劃建設農業園區的地區之一,1994年成立溧水區傅家邊農業科技園,是全省首家農業科技園,園區通過產學研合作,先后實施了50多項科研項目,獲得了富硒茶、梅香茶等20多項科技成果。在推廣種植的過程中,創新建立了“園區(公司)+合作社+農戶”傅家邊模式,即由園區(公司)負責林果收購、銷售,統一生產技術、質量標準;合作社負責林果技術指導,統一培訓;農戶負責林果生產,通過專業化分工、精細化協作、科學化管理,三方構建了“互利共贏、共建共享”發展綜合體,周邊的村民也走上了科技致富的康莊大道。傅家邊科技園已經形成了“四萬五千”(即萬畝梅園、萬畝梨園、萬畝草莓園、萬畝竹海,千畝葡萄園、千畝桃園、千畝海棠園、千畝茶園和千畝菜園)規模,成為全省最大的青梅基地、有機水果基地,以及全市最大的大棚草莓基地、設施農業產業基地。同時依托“傅家邊”金字招牌推動農旅結合,園區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04年成為全國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2005年獲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近年來通過舉辦“三節一賽”(即草莓節、梅花節、咪豆音樂節,傅家邊國際山地馬拉松賽)“夜游無想”等系列節慶活動,進一步提升“傅家邊”品牌知名度和旅游人氣,通過發展休閑度假、農事體驗、健康運動等全域旅游項目,全面拓展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先進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模式,成為傅家邊富民增收的“點金石”。山凹村村民趙珍娣將自家700平方米的三層小樓改建成了“樂樂農家樂”,提供餐飲、垂釣、采摘、住宿等一條龍服務。草莓節期間,30多張桌子不夠坐,都得翻臺,旺季時一天的營業收入超過2萬元。目前傅家邊社區擁有農家樂近100家,每家年平均收入超15萬元。
鄉土人才是富民增收的“引路人”
在傅家邊,還有一批被譽為“土專家”“田秀才”的鄉土人才,他們有想法、懂技術、善經營,是最具活力的農村帶頭致富群體,李百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李百健是20世紀80年代落戶傅家邊的首名大學生,面對當時尚能返回南京的抉擇,他卻毅然扎根傅家邊,致力帶動廣大村民增收致富。從90年代起,經過李百健不斷地引進、培育和改良,先后有60多種經濟林果在傅家邊成功引種,大棚草莓、青梅、茶葉等品種的規模推廣,不僅使傅家邊昔日的荒山野嶺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果山”“聚寶盆”,更使傅家邊村民的口袋“鼓起來”、腦袋“富起來”。自小生長在農村的李百健對農民、對農業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堅持30年如一日,為農民架起了致富的橋梁,2016年4月,李百健因勞致病去世時年僅52歲,村民們把他的事跡留在了村史館。時至今日,每年村里都會聯系省市農科院專家下基層“科技致富”“科教興農”,給村民提供良種、技術培訓、現場教學,使傅家邊草莓等品種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嫁接生物技術,進一步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同時隨著當前農村電商新“藍海”趨勢的發展,更是涌現出了一批85后、90后返鄉創業年輕莓農,通過開拓草莓生鮮電銷渠道拓展銷售市場,推動傅家邊草莓從最初的路邊擺攤、現場采摘等傳統銷售渠道,逐步升級到如今的電商銷售、旅游體驗式銷售、市場銷售等線上線下多種渠道。“90后”姑娘班冬雪就是年輕莓農的佼佼者,2014年她從南京曉莊學院繪畫新媒體專業畢業后回鄉創業,目標就鎖定在溧水傅家邊的“明星果”草莓上。她將草莓重新包裝,注冊了自己的品牌——“班班草莓”,開起了淘寶店。如今憑借當地草莓種植的“老牌優勢”和“新生代”的互聯網思維,她已經將傅家邊草莓銷往全國各地,5個月的銷售旺季收入超過30萬元。科技人才、經營人才是傅家邊農民致富增收的“法寶”,兩樣都不能少。
創新發展是富民增收的“新動能”
目前傅家邊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分別為:上班或打工的工資性收入,瓜果(種植、銷售)、農家樂、民宿等經營性收入,土地流轉或入股分紅等財產性收入,真正實現了多條腿走路。傅家邊片區目前正在推進“空屋計劃”,由區商旅集團統一收購村民宅基地特別是空置房屋,通過統一設計、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開發,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價值。這一舉措使傅家邊片區村民一家一戶二層小樓的價值由2000年初的10萬元躍升到現在的80萬元,極大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同時為解決鄉村“空心化”“空巢化”問題,村委決定在基礎條件較好的山凹村探索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完善交通條件、配套服務設施、整治村莊環境,進一步吸引了人流、物流、現金流和信息流,極大激發了游客游玩和村民返鄉創業的積極性。目前傅家邊片區的山凹村、澗東村、澗沿村、楊古岱、張塘角等都建成了高標準美麗鄉村,山凹村、澗東村更是成為農家樂專業村,建成了“一戶一主題、一屋一亮點”的鄉村民宿體驗區,2018年傅家邊片區累計接待游客百萬人次以上,實現直接旅游收入超億元,直接帶動農戶近萬戶。只有將富民增收作為農業發展的落腳點和出發點,農村發展才會有源源不竭的動力。
作為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40年來,傅家邊這個荒涼的山凹小村取得如今的成就,匯聚了幾代人的努力與奉獻,凝結了傅家邊人積極創新、敢為人先、不甘落后的精神,讓傅家邊自然生態優勢愈發顯著,現代農業、觀光農業和田園綜合體的生態惠民、富民價值逐步顯現。從“江蘇省生態文明示范村”,到“中國最美村鎮”“全國文明村”,到前不久又入選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榮譽加身的傅家邊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作者單位:南京市溧水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