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洪蘭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報告在闡明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時,突出了政治建設在黨建中的重要地位,并把發展黨內積極健康的政治文化作為政治建設的精神支撐。新時代理想人格重塑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近年來,他在深刻痛批黨內“兩面人”的同時,對黨員干部應當具備的理想人格特質也作了系統闡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空背景下,從理想人格與黨內政治文化的相關性切入,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人格重塑助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理想人格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理想人格是集多種積極的人格特質與正向的人格力量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格,是兼具價值觀、道德情操、認知模式、意志品質、行為方式、智慧與能力等多因素并交互作用的動態系統。從積極心理學的人格特質與人格結構視角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人格特質涵蓋六個層面的內容,即精準清醒的自我覺知、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堅持不懈的奮斗目標、運籌帷幄的領導能力、頑強果敢的意志品質、質樸濃烈的民生情懷。這些特質從兩個不同維度揭示了理想人格所釋放的精神力量,即內在特質維度的智慧力、意志力、道德力和創造力;外在關系維度的信任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黨內政治文化是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形成的、被廣大黨員認同并接納的價值取向和一整套行為模式,積極的黨內政治文化所涵蓋的理想信念、政治氣節、政治風骨、行動目標等,與上述的理想人格特質高度耦合,都是融入黨組織與黨員血脈的精神標識,而且兩者都有三個鮮明的特征。一是先進性。理想人格是一種示范人格,是黨員干部先進性的標志,是政治生態鏈中彰顯政黨文化先進性的重要因子;而黨內政治文化是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并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二是時代性。在黨情、國情和世情發生重大變遷的時間節點,強調理想人格重塑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三是實踐性。理想人格重塑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強烈的實踐導向,可以為黨建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強勁的文化支撐與精神引領,并將在實踐中得以豐富和發展。
從歷史視角洞悉,理想人格與黨內政治文化的基因族譜具有同源性。首先,兩者都從馬克思主義及其創始人那里汲取養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真經,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同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的杰出人格形象諸如遠大的志向、卓越的智慧、堅定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以及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忠誠,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人格重塑提供了典范。其次,兩者都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理想人格建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積淀。在中國古代,儒家“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剛健有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與情懷等,都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而黨內政治文化同樣是以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論及黨內政治文化時指出: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再次,兩者都傳承了中國共產黨的光榮革命傳統或紅色基因。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人格離不開革命前輩的理想人格示范。長征途中被譽為“馬背詩人”的毛澤東的堅定與沉著,無異于革命隊伍前行的希望火把,點燃了無數身陷革命低潮的共產黨人的激情與斗志。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也是以革命文化為源頭的,中國革命歷史是共產黨人最好的“營養劑”,重溫革命史有利于道德力、意志力的積聚。為此,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發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二、以重塑理想人格助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現實依據
理想人格的追尋與引領,一直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從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就開始了。如今置于中華民族正在強起來的新的歷史方位,直面歷史上百年未遇之大變局與民族復興的新征途,對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定力、對時局的駕馭能力以及意志品質等人格特質提出了更高甚至是全新的要求。特別是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有很多硬骨頭要啃,有“三大攻堅戰”等硬仗要打,還會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難題與危機,迫切需要以理想人格重塑加強和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以強烈的憂患意識與使命擔當告誡全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新時代共產黨人理想人格的倡導與培塑,有助于黨員干部堅定信心,樹立遠大的情懷,使理想人格成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精神基礎,彰顯共產黨人的政治風骨,以黨員干部強大的人格魅力感召廣大群眾共筑民族復興大業,在追夢途中無往而不勝。
理想人格重塑對應的是理想人格缺失,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則是與消極的不健康或亞健康的文化現象相對應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倡廉實踐不斷推進,堅持零容忍、無禁區、常態化反腐,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不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通過“刮骨療傷”來修復黨的肌體,使黨內腐敗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扼制。然而,腐敗誘發的理想人格缺失所釋放的社會負面效應尚未消解。在全面從嚴治黨由治標向治本深入、實施標本兼治的關鍵節點,理性審視共產黨人的人格形象和黨內政治生活現狀,形勢不容樂觀。有的黨員干部入黨為官動機不純、理想信念動搖、政治定力弱化、宗派主義、碼頭文化、人格扭曲甚至分裂等黨內政治文化亂象與人格缺陷縱橫交錯,不僅污化了黨內政治生態,而且嚴重損傷了黨的形象。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告誡全黨,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四大考驗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重塑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人格是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并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現實需要。為進一步提升黨的建設質量,培育積極健康的政治文化,在從嚴要求的同時應當同樣重視建設性。即在祛病療傷、消化負能量的同時,必須重視黨員干部的理想人格重塑。理想人格所展示的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是引領新時代新精神風貌的重要力量,進而演進為外在關系維度的信任力、感召力與凝聚力,有助于通過強化民眾對黨內政治文化與先進人格的心理認同,鞏固黨長期執政的合法性基礎。
三、重塑理想人格助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首先,從組織外化視角,必須創新理想人格塑造的方式方法。在社會控制體系中,文化建設與人格塑造都屬于軟性的控制方式。文化的寓意是“以文化人”,相對于武而言是一種柔性的構建方式,主要用柔術而非硬制。以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價值認同與情感接納,從而使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在廣大黨員中真正入心駐腦。為此,應不斷創新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載體、形式和方法,要以需求為導向,善用“讀心術”,不斷增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穿透力與影響力。黨員干部的理想人格塑造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心理建設,這就迫切需要把心理建設有機融入黨建特別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實踐中去,堅持黨性與個性的融合,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不斷探索構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與人格教育的常態化機制,合力助推黨建的科學化水平。此外,作為軟控制方式,理想人格塑造是一個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久久為功的過程,屬于“慢功細活”,絕非朝夕之功,不能急于求成。與此同時,理想人格重塑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一樣,必須與黨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多管齊下,才能取得良效。
其次,從個體內修的視角,應加強個人修為,增練內功、強基固本。一是要端正入黨為官的政治動機,增強新時代共產黨人的使命感、責任感、目標感與意志力,不忘初心,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入了黨,就認定了馬克思主義,認定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認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守這份理想信念,是拒腐防變的思想根基。”二是加強全方位的學習,厚植知識積淀,鍛造智慧力。置身今天這樣一個知識飛速更新的時代,一紙文憑能夠支撐我們在同一條道上走的路不會太久。因此,要勤讀書、多充電,通過知識的積累提升自身的能力,克服本領恐慌;同時,學習也有助于提升黨員干部的精神境界和黨內政治文化氣質。早在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講話時就告誡黨員干部要多學習、多讀書,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增智明理、怡情養性、升華境界、滋養心靈”。三是在自省、自警、自重中加固道德力。在傳統儒家文化中,“克己”“自省”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基本功。在物欲橫流、消費主義盛行的現代商業社會,就共產黨人的個人修為而言,不斷地反求諸己是每天必須做的功課。每一個黨員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要“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要以足夠的定力與林林總總的物質誘惑和“陷阱”相抗衡,彰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與理想人格力量。
再次,高度重視新時代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維度。家庭是人格塑造的文化中介,家庭關系也是情感相容性最密切的社會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祖輩與父輩的黨員身份以及對黨的深厚感情,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政治熱情與事業追求。多黨員家庭結構及其家庭社會化模式的獨特性,為家庭維度的理想人格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此,應把多黨員家庭作為理想人格重塑的重要平臺,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努力營造學習型家庭,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幫困扶貧等志愿服務,擔一分使命與情懷,在家庭播下理想人格的種子,使清正的家風和健康的家庭文化成為凈化政治生態的“過濾網”。
〔本文系南京市社科基金資助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人格研究”(18X09)與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全面從嚴治黨與塑造新時代理想人格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社會和文化教研部教授)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