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濤林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同志指出:“蘇州完全可以按照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進行自主規劃。”這是省委再一次為蘇州發展把脈指路,為蘇州高質量發展明確了前進方向、工作導向和奮斗指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國際化大都市的內涵與特征
國際化大都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蘇格蘭城市規劃師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來的。隨后英國地理學家、規劃師彼得·霍爾對這一概念做了進一步升華。所謂國際化大都市,是指已對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揮全球經濟、政治、文化影響的國際一流城市,如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日本的東京、法國的巴黎、德國的柏林等。從我國實際看,國際化大都市是一個較老的話題。早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全國就有100多個城市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類似口號。國內學者關于國際化大都市概念的代表性觀點為,國際化大都市是指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務功能、一定的跨國公司和金融總部,對世界和地區經濟起影響作用的城市。綜上國內外學者觀點,筆者認為,國際化大都市是指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很高的開放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全球或區域性經濟活動的城市。其主要特征如下。
人口密集度大。縱觀現有的國際化大都市,均擁有較大的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例如東京,人口規模約3700萬,人口密度約為6100人/平方公里;紐約人口規模850萬,人口密度約為7001人/平方公里;巴黎人口規模為1100萬,人口密度約為920人/平方公里;上海人口規模為2420萬,人口密度約為3814人/平方公里。
經濟繁榮度高。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首先要有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而人均GDP是反映城市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重要指標。例如巴黎人均GDP為6.2萬美元,紐約為4.5萬美元,東京為7.3萬美元,倫敦為6.6萬美元。
交通便捷度佳。國際化大都市必須具備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環顧全球,許多國際化大都市都有著非常發達的交通網。例如倫敦擁有世界重要的港口,希思羅機場是世界最為繁忙的機場之一,國際旅客年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二;紐約港是美國最大的海港,也是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多年來年貨物吞吐量都在億噸之上;東京有兩大機場,合計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其中東京羽田機場年旅客吞吐量7283萬人次,位列世界第四。
開放包容度強。沒有開放,就沒有國際化。顧名思義,開放是國際化大都市的應有之意。例如紐約擁有世界500強企業中的56家總部企業,聯合國總部也設于此;倫敦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是全球化的典范。東京是亞洲第一個、世界第五個,至少兩次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城市。
形象美譽度好。國際化大都市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人們一提到紐約,就想到了華爾街,世界金融中心是其顯著特質;說到巴黎,就是世界浪漫之都,當之無愧地在全世界享有最浪漫城市的美譽;說到香港,就是購物天堂,吸引了全球旅客前往購物和旅游。
二、按照國際化大都市定位蘇州已有的優勢
對標國際化大都市,綜合分析蘇州的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蘇州按照國際化大都市定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已具有一定的優勢。
人口規模較大。截至2017年,蘇州常住人口為1068萬人,人口密度為123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低于東京、紐約、香港和上海等城市。截至2018年上半年,常住境外人員5萬余人,臨時來蘇境外人員47萬余人。此外還擁有外國高端人才、專業人才1.3萬余人,海外留學回國人員約4.2萬人。
經濟實力較強。2017年蘇州GDP為1.73萬億元人民幣或2565億美元,人均GDP為2.4萬美元,低于深圳等國內城市,大致相當于巴黎的40%、紐約的53%、東京的33%、倫敦的36%。
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蘇州擁有近6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蘇州港港口年吞吐量排名全球內河道口第一位;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138公里;鐵路里程208公里,在建118公里,“豐”字形鐵路網已具雛形。
對外開放基礎好。從宋代開始,蘇州就是全國著名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元代期間就有大量的絲織品出口,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始終勇立改革開放潮頭,開放型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其中進出口總額長期保持全國城市第四位,累計實際使用外資位列第二位,有15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蘇投資興業;此外蘇州還與54個城市結為國際友好城市。對外開放已成為蘇州的顯著特色和靚麗城市名片。
城市知名度較高。蘇州先后承辦了第八屆APEC財長會議、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議等國際性會議,先后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環境獎、第三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等國際性榮譽。此外還有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昆曲、宋錦織造技藝、緙絲織造技藝等六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塑造了城市國際品牌,享有一定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三、按照國際化大都市定位推動蘇州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國際化大都市的內涵特質有很多,蘇州是不是要全盤照搬?筆者認為,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行。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應立足蘇州比較優勢,揚長避短,努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以國際化大都市視野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是城市國際化的前提條件,國際化大都市均通過編制城市規劃來確立國際化發展的目標。例如東京制定了城市發展戰略《東京2020年規劃》,明確了東京城市的發展目標:向21世紀展示更加成熟的世界城市典范;再如上海制定了《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明確要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要善于總結和借鑒他們的經驗做法。一是明確國際化大都市的戰略定位。按照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來精心編制蘇州城市總體規劃,充分體現國際化大都市這一特色。二是合理確定城市人口規模。參照國際化大都市的人口標準,到2035年,蘇州總人口以1600萬左右為宜,并以此配置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三是科學制定國際化大都市監測指標體系。參考國內外國際化大都市相關研究成果,制定相應的監測指標體系,并量化發展目標,每年進行考核評估,查漏補缺。
加快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互聯互通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城市進行一切社會活動的重要保障與前提,是維持城市有效運轉的重要物質載體。紐約、巴黎、倫敦、東京、新加坡、中國香港等都是國際航線樞紐,都建立了覆蓋全球的海陸空交通網絡,依托地理中心產生集聚效應和網絡效應,推動城市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一是舉全市之力爭取建設蘇州機場。建設蘇州自己的機場,是蘇州人幾十年的夢想,老百姓呼吁規劃建設蘇州機場的愿望非常迫切。要積極向上爭取,將蘇州機場列入《江蘇省民航發展中長期規劃(2018—2035年)》《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和《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等規劃,構建完整的樞紐機場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蘇州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國際樞紐城市。二是加快形成高速鐵路網。加快推進通蘇嘉鐵路、滬蘇湖鐵路等“豐”字形快速鐵路網建設,構筑“快速、高效”的對外運輸通道,強化蘇州樞紐地位及輻射能力。三是做大做強蘇州港。蘇州港發展基礎扎實,潛力巨大。要抓住上海港航運功能向外疏解的重大機遇,推動蘇州港資源整合提升,加強與上海港、寧波港等合作,努力將蘇州港打造成為國際性港口。
加快發展國際化都市產業。國際化大都市的根基在于國際主導產業,城市國際化離不開主導產業國際化的有力支撐。一是提升信息匯聚流通能力。通過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的提升,使更多的科技信息、商務信息、文化信息、學術信息從國際上流入和集中到蘇州,讓蘇州成為面向世界發布大量重要信息的策源之地。二是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全球跨國公司普遍都將總部設在國際化大都市。要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銀,積極構建總部經濟生態圈,以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核心,重點引進跨國公司、中央大企業在蘇州設立地區總部或職能性總部機構,并推動現有企業擴展功能,設立區域性研發、物流、銷售、財務中心等功能性總部。三是加快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按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深化金融改革創新,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充分發揮金融對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的集聚和配置功能,努力把蘇州建設成為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傳統金融與新興金融融合發展的現代區域金融中心。
厚植對外開放新優勢。對外開放是國際化大都市的基本特質。城市的國際化離不開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的深刻變革,同時必須與國家對外關系發展方向相一致。一是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在基本完成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制度構建的背景下,健全外資準入后國民待遇制度體系和保障措施,營造所有市場主體平等享受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參與政府項目招投標、公共服務供應、政府性科技項目及標準化工作等公平競爭環境。二是構筑更高水平的開放平臺。依托工業園區等開發區,積極爭取設立蘇州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重大開放平臺。積極爭創國家級新區。充分發揮工業園區中新理事會的平臺作用,努力在創立國家科創中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依托地處“一帶一路”交匯點的獨特區位,充分發揮實體經濟強、載體平臺多、政府服務優、文化底蘊深等優勢,不斷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
加強國際化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國際化大都市是以一大批具有國際化素養的人才為平臺的,沒有國際化的人才,就沒有國際化的蘇州。一是大力度打造國際化引才高地。以全球化的大視野,抓住海外人才加速回流的歷史機遇,用好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贏在蘇州”海外大賽等重要渠道,建好海外引才工作站、海外離岸孵化器等新型平臺,強化國際化高端人才的引進。二是寬領域開拓國際化用才視野。著眼用好全球智力,大力實施好柔性引才“海鷗計劃”,以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打破國籍和身份制約,不受產業和領域限制,鼓勵更多海外高端人才以靈活方式在蘇州創新創業。三是高水平建設國際化育才格局。以教育國際化推動人才國際化,在辦好昆山杜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世界聯合學院中國常熟分校、老撾蘇州大學的基礎上,加大世界知名高校引進力度和在蘇高校“走出去”步伐,不斷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
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國際影響力是國際化大都市的顯著特征,但凡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在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必定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一是打響“蘇州制造”品牌。當前上海正在全力打造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蘇州是中國第二大制造業大市,總體規模大,行業門類全,發展層次高,創新能力強,有條件打響“蘇州制造”品牌。要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融入全球產業鏈相結合,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加快布局、尋求突破、系統提升,推動“蘇州制造”成為引領制造強國建設的新標桿,形成一批自主掌控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制造品牌。二是打響“蘇州文化”品牌。蘇州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國唯一設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的城市,文化底蘊深厚。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稟賦,進一步打響“蘇州文化”品牌。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擴大絲綢、茶葉等傳統文化和產品的展示與輸出,加快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不斷擴大蘇州文化產品的國際份額。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豐富和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內涵和領域,努力向世界傳播蘇州聲音、講好蘇州故事,不斷提升蘇州文化影響力。三是積極承辦重大國際性活動。近年來,杭州、廈門、青島正是通過承辦G20峰會、金磚峰會、上合峰會等一系列國際性會議,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國際影響力。要努力向上爭取,積極承辦國際性會議、賽事等活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之都和賽事之城。
(作者單位:蘇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