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元
摘 要:作為經濟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外貿易不斷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助力。伴隨經濟發展進入新的常態,我國對外貿易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方向。在此以新常態經濟環境為基礎,研究當前對外貿易發展態勢,總結對外貿易的發展現狀,并就對外貿易未來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對外貿易;貿易格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就對外貿易的進一步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斷提高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同時結合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為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明確了經濟開放水平的基本內容以及未來趨勢。目前,對外貿易行業應當不斷適應全球經濟發展速度,響應國家號召,不斷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新格局。
一、新常態下我國對外貿易現狀
據相關部門統計,截至2018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0.51萬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9.7%;和世界其他國家進出口數據相比,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最快,繼續穩居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目前,在經濟發展大趨勢下,我國對外貿易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對外貿易呈現順差狀態。自2008年至今,我國對外貿易額一直處于上升態勢,其中,2014年貿易出口額順差超過23290億元,同比增長了至少46.0%;其次,我國在對外貿易模式上,基本上以一般性以及加工兩種模式為主。兩種對外貿易模式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模式為一般貿易,所占比重呈現不斷上升趨勢。據調查,在2018年一年間,一般貿易的貿易總額達17.64萬億元,占整個國家對外貿易總額的57.8%,同比增長了1.4%。從貿易方式來看,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占據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地位,是勞動密集產業,需要積極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再次,我國對外貿易對象趨向多元。到了2018年,與我國進行貿易的國家不斷增加,其中我國在發達國家市場的份額不斷增長,在歐盟各國增加了7.9%,而美國則增加了5.7%;維持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同時開拓新的經濟市場,在這一年中,我國外貿市場增加了發展中國家新的貿易市場。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外貿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不斷以國家對對外貿易要求為發展宗旨,持續優化對外貿易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
二、新常態下我國對外貿易新格局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當時的對外貿易模式以勞動密集產品出口為主,尤其是在對外貿易角色定位上,我國處于為生產線提供勞動力的地位,主要扮演組裝工和裝配工角色,因此在對外貿易中,我國產業水平一直處于較低地位,因而獲取的進出口額利潤較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提升科技水平,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仍然占據最大額度的貿易份量,但也逐漸脫離生產線最低端地位,開始爭取生產線的上游地位,加入全球貿易大環境,并取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直至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不僅影響到了全球的經濟發展,還使我國對外貿易進口額度開始下降。到了2013年,我國開始掌握對外貿易主動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原材料進口的比重不增反降,隨著“中國制造”成為國家在國際上的品牌,原材料進口量也少了35%左右,這種下降趨勢揭示了“全球化內向”的現狀,更是表明我國對外貿易在質量與數量上呈現不斷上升的發展新常態。
近年來全球化經濟發展,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我國自由貿易區建立以來,貿易關稅對國家貿易發展的影響呈現下降趨勢,貿易區的發展推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的建設進程。我國2014年開始建立自由貿易區,實施貿易自由戰略,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我國對外貿易在自貿區建立以來,經營總額同比增加了0.59%。我國政府重視對外貿易,注重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對對外貿易的損害,尤其重視我國在國際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解決了部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問題,節約了更多的勞動力資源,縮減了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支出,尤其是對外貿易產品的生產源地,出現了更多的選擇,并提供了更多的生產承接力和全球技術分布。
三、新常態下我國對外貿易格局發展分析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重要的改變,形成了新的經濟網絡。對外貿易經濟格局地位的提升為我國沿海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和轉型機遇。
1.基礎設施輸出增加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基礎設施仍需要更多的建設,尤其是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即資金與技術成本。同時,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不斷發展,已經具備建設經濟基礎的條件。2014年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是重要的一年,APEC會議重點探討了我國關于全面建設技術建設的問題,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重要會議之后,到了2015年我國經濟真正開始實施基礎建設,其經濟發展基礎態勢趨于穩定。伴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方向,有利地促進了我國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尤其增強了我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同時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基礎建設幫助。有利地提升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國際地位,增強了與貿易對象之間的聯系。
2.大工業出口增加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對我國工業設備、產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我國對外貿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與質量問題,但是與其他同類出口國家相比,我國工業產品具有高性價比,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因此,在不改變產品性價比的同時,不斷改進工業生產模式,尋求更多的戰略伙伴,共同發展貿易產業,實現經濟發展的最大利益。我國政府在倡導資本輸出的同時,鼓勵企業不斷發展自身實力,為企業貿易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同時扶持企業走出去,緩解我國對外貿易中的貿易壓力。
我國在對外發展中,西部地區一直受歷史、地理問題影響,對外貿易一直無法跟上東部發展的速度。我國對外貿易伙伴中,大多數為發達國家,以韓國、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為主,與我們相鄰的東亞、東南亞國家之間貿易往來并不多。伴隨著經濟新常態發展,我國對外貿易需要更多的發展空間以及貿易伙伴。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不斷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貿易要求,尤其是經濟新常態,更是需要不斷挖掘對外貿易對象,增強我國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提高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交易額度,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動力。因此,我國應以目前對外經濟發展的狀態為基礎,不斷結合國家經濟政策與規定,構建提質降速的對外貿易新格局。通過把握進出口基礎建設的速度,促進我國對外貿易不斷煥發生命力,從而提高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與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薛長敏.貿易增長機制與貿易增長動力轉換研究[J].中國市場.2018(9):11-12.
[2]李明宇.“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對外貿易格局變化及貿易摩擦防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8(7):8-9.
[3]李海發.1965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地域差異及其格局演變[J].市場周刊.2017(3):78-79.
[4]何志榮.中國對外貿易摩擦問題研究——基于結構的視角[J].新商務周刊.2018(8):54-55.
[5]樊文英.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8(3):65-68.
[6]許暉,王宣喻.中國東北三省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