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 ?要: 《啊,拓荒者》是薇拉·凱瑟的代表作,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本文以生態女性主義為視角,解讀女主人公在西部拓荒中的艱苦奮斗歷程,揭示人類中心主義、男性世界觀中的等級思想和二元論思想對自然和女性的雙重控制和貶抑。作品中,女主人公對自然的熱愛和強烈的生態意識為人類解決生態危機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 薇拉·凱瑟 ? ?生態女性主義 ? ?生態危機
生態女性主義是由環境運動和女權運動結合起來,為應對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而產生的社會文化思潮。生態女性主義認為,“男性中心主義”的世界觀是造成當今世界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只有改變這種觀念,把婦女與自然從被動、從屬的地位解救出來,才能使人與自然、男性與女性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從而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目標。《啊,拓荒者》主題清晰,特別是人物與土地、人物與人物,以及人物自身與內心之間的關系和變化,蘊含了強烈的生態思想,是眾多生態女性主義者推崇的一部經典小說。
一、土地與人類
土地孕育著世間萬物,只有尊重土地,人類才能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1.人類征服土地失敗
在“男性中心主義”世界觀中,男性一貫是絕對力量的化身,是勝利者的形象,但在《啊,拓荒者》中,作者塑造了兩類拓荒失敗的男性形象,一類以自身死亡畫上對抗自然失敗的句號,另一類是放棄對抗自然,逃離荒原的男性形象。
約翰·伯格森在漫長的十一年里在他開墾的野地上并沒有留下太顯著的印跡,這塊土地依舊桀驁不馴,沒人知道它什么時候發脾氣,又為何發脾氣。他的莊稼時不時收成很糟,兩個男孩都夭折了。他只有四十六歲,當他總算從債務中掙扎出來時,又要死了,倒在征服荒原的路上。在拓荒時代,時常有人帶著發家致富的夢想來到荒原,也時常有人拓荒失敗而逃離荒原。經過三年大旱與歉收,全村人都很沮喪,負債累累的農民只好放棄土地。卡爾的父親拓荒失敗,生活越來越艱難,當得知煙廠會恢復他的工作時,他決定不管什么價錢都要把地賣了,只為能夠快點逃離讓他失敗的荒原。
帶著征服的欲望開墾土地,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這種失敗意味著,人類如果不尊重土地,只想著征服土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奉獻,結果就是注定的——以失敗告終。
2.人類與土地和諧共存
面對始終保持著桀驁不馴野性的土地,女主人公亞力山德拉默默地忍受著艱辛的折磨和考驗,感受著大自然的強壯、青春和野性,最終和土地和諧共存,生活越來越好。
亞歷山德拉的成功,源自她對土地的深情眷念與尊重。伯格森死后三年,“分水嶺”經歷了三年大旱與歉收,當很多人逃離的時候,亞歷山德拉卻沒有隨波逐流,而是頑強、自信、百折不撓,堅守著土地,堅信土地本身是值得擁有的,土地中蘊含著希望,能讓人們富裕。她請教艾弗如何養豬避免瘟疫,并接受其建議,給豬喂糧食和干凈的飼料,讓它們離開又臟又臭的豬圈,住在視野開闊環境優美的高粱地,在河邊的農村和女人們聊著如何喂養雞鴨,花一天時間與一個在外上過學的青年談莊稼。在回家的路上,亞歷山德拉癡情地飽覽著“分水嶺”的土地,用愛和渴望面對它,于是,那偉大、自由的“分水嶺”之神終于俯首于一個女人的意志,讓亞歷山德拉認識到土地的美麗、富饒、強盛和榮耀。
亞歷山德拉帶著“愛和渴求”的意愿耕種土地,最終讓她成為富裕者。這種成功源于她對土地的深刻領悟:人類不能想當然地用自己的意愿征服土地,而應該尊重大自然的規律改變自己,只有尊重和熱愛土地,才能實現人類與土地和諧共存。
二、男性與女性
在傳統“男性中心主義”世界觀中,女性沒有獨立地位,被視作私有財產附庸于男性,甚至女性自身也認同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在《啊,拓荒者》中,凱瑟塑造了一個強大的女性形象,顛覆了父權制下普遍的受壓迫的女性形象。
1.顛覆傳統的家庭關系
父權制家庭關系中,男性是至高無上的家長,統治著其他家庭成員,女性必須服從于丈夫或父親。
弗蘭克和瑪麗亞代表著父權制家庭關系,最終以悲劇收場。弗蘭克小氣、自私,對一切都猜忌警惕,特別是對美麗的妻子。瑪麗亞年輕漂亮,性格開朗活潑,每個人都喜歡她。在天主教堂,瑪麗亞和大伙兒握手,十分興奮與快活,弗蘭克卻沉著臉站在她后面,恨不得要活吞每一個人。弗蘭克的控制欲望使他和鄰居關系不怎么友好,但瑪麗亞覺得這是她自身的問題。瑪麗亞認為自己在家嬌生慣養,做事任性,說話刻薄口無遮攔,太輕浮,不該對世上其他任何人感興趣,如果不是自己,弗蘭克就應該像以前那樣自由自在,活得有滋有味,人人羨慕。瑪麗亞的自責使她感到無盡寂寞和孤獨,但她又無時無刻不想到自由,為掙脫鎖鏈而掙扎。她常想著埃米爾那里該是一番什么樣的情景:到處是鮮花、街頭樂隊、滿街跑著的馬車。當瑪麗亞追求真愛,以致犧牲生命,卻無怨無悔,她的臉靠在埃米爾的肩頭,臉上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她的雙唇微啟,雙目輕輕合著,像在做白日夢或只是小息片刻。
伯格森死前沒有把家庭大權交給兒子,雖然他更愿意交給兒子,但兒子們的軟弱無力讓他沒有辦法,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局面。當人們紛紛逃離“分水嶺”時,洛和奧斯卡也想著逃離,但亞歷山德拉作為一家之主,看到了希望,決定賣掉牛和老玉米,用一半宅地做抵押借款,盡可能多地買地。亞歷山德拉的堅持獲得了回報,當人們穿過田野,那里有許多棚子和外圍建筑,簡直就像一個小村莊,任何人都會告訴你,這里是“分水嶺”上最富的農場,農場主是一個女人,名叫亞歷山德拉·伯格森。亞歷山德拉的成功有力地沖擊了父權制思想,女性應該解放自己,不做男性的附庸,追求與男性之間的地位平等。
2.男女角色置換
父權制社會中,男性是絕對主體,而女性則以客體身份存在。男性常常被賦予強大、勇敢、自信的光輝形象,而女性則被賦予柔弱、膽小、自卑的普遍形象。凱瑟批判這種男女角色區別化,主張女性角色的獨立自主。
《啊,拓荒者》中,亞歷山德拉被成功塑造成一個反傳統的、光輝的女性形象。有別于以往的女性形象,她個子高挑、健壯,穿著男式長外套,走路又快又穩,做事胸有成竹。當埃米爾的小貓爬上電線桿,亞歷山德拉發現不可能叫下小貓時,果斷掉頭,尋求卡爾的幫助,毫不拖泥帶水。面對父親病重時,默默地承受不利困境,定神看著陰冷的街道,無論困難多大,都要聚集力量面對它、處置它。亞歷山德拉十二歲前,父親就開始依靠她的智謀和判斷力,并認為她擁有祖父意志堅強、思維敏捷的特點。與之對比,男性被鮮明地刻畫成了附庸形象。卡爾廋弱、單薄,臉上帶著一種病態的蒼白,面對困境他會唇角微曲,露出一絲苦澀與質疑。洛和奧斯卡雖然很勤勞,卻不會多用腦子。奧斯卡有著強壯的身體和非凡的忍耐力,他喜歡按慣例與程序辦事,不論是不是有效,樂意以最苦的方式干活,不管時節早晚,喜歡在同一時間開始種玉米。洛做事沒有安排,總是完成最無關緊要的部分,當麥子熟透,需要人手時,他卻會先去修籬笆或者補馬套子。
三、自然與女性融合
自然與女性的關系是生態女性主義關注的重點之一。
亞歷山德拉剛出場時,無論外表、性格都帶有父權制思想中男性形象深深的烙印。她壓抑著自己的感情,繼承父親的觀念,成為土地征服者中的一員。在三年自然災害中,亞歷山德拉對土地有了新的認識。透過秋天冰冷的空氣,看著燦燦閃爍的星星,她想到了自然界偉大的運行,想到這背后的規律,感到了個人的安全感。那個夜里,她感受到大地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和大地建立了一種新的聯系,第一次發現土地對自己的重要性,她開始深深熱愛這片土地。埃米爾死后,亞歷山德拉對自然有了新的認識,與自然融合。在一天夜里,亞歷山德拉被暴雨淋濕后,感受到雨淋到身上的甜蜜,有娃娃時曾有的那種感覺,不再感到害怕。在人與土地的關系中,亞歷山德拉認識到土地是永恒存在的,是屬于未來的,人永遠只是匆匆過客。只有真正熱愛土地、珍惜土地的人,才能讓土地敞開胸懷,最終被接納。
四、結語
《啊,拓荒者》通過人與自然、男性與女性之間關系的解構,挑戰父權制社會中男性優于女性的偏見,表明女性獲得幸福的前提,就是要在物質和精神上取得獨立;表明人與自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譜寫了一曲生態女性主義的贊歌。
參考文獻:
[1]薛小惠.《啊,拓荒者!》:一曲生態女性主義的贊歌[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4).
[2]朱新福.美國生態文學批評述略[J].當代外國文學,2003(1).
[3]文潔華.美學與性別沖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課題: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視角下的薇拉·凱瑟小說研究,2015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KY2015LX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