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桂玲
摘 ? ?要: 孝親美德由來已久,“孝親”不僅是連接父代子代之間的橋梁,更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新時期,在高校弘揚和傳承“孝親”文化、修身養性、培養浩然正氣勢在必行。經過多年實踐摸索,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在學風校風建設方面,尤其是在大學處理與自身、與他人、與環境的關系方面起到了顯而易見的作用;在實踐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重視不夠、教師文化底蘊和修養不足,學習氛圍不濃等。針對這些問題,通過師生共同學習經典,增強榜樣力量,培養大愛精神,正確引導、喚醒大學生善良的本心本性等措施,逐漸達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 孝親 ? ?教育措施 ? ?實踐性
孝親美德由來已久,今日舊話重提亦有諸多現實意義。試想,如果一個家庭內部父慈子孝,就不會出現親子顛倒的怪象;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知道父子有親,長大后就會明白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孝親概念,誰還敢指望他懂得悌道,懂得忠信禮義廉恥?講孝親還有一個更直接的意義,就是人人會老,我們不給孩子心里播種下孝親的種子,當有一天我們身體不舒服了,或者年老腿腳不靈便了,孩子們能知道給我們倒杯水端碗面嗎?以后孩子的孩子又會怎樣?整個社會呢?鑒于此,在高校弘揚和傳承“孝親”文化、修身養性、培養浩然正氣勢在必行。
一、開展情況
開展情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教育系的“孝親”教育始于建系之初,系領導每天早起對大一新生進行晨訓,講解“入則孝,出則悌”等內容,到后來建立“傳統文化進班會”教學團隊,其中對大一新生分兩學期開展《弟子規》《孝經》解讀,對本系立德樹人、良好系風學風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全校“孝親”教育的開展,利用公共限選課“安全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進行“孝親”滲透,對全校大學生培養安全意識、心理健康調節起到堅實的奠基作用。比如“安全教育”課程,課時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如果學生明白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能做到“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滲透“孝親”理念,學生就能更快地把良好家教與現實心理健康聯系起來,自信、包容、利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孝親”教育形式以課堂講解為主,輔以課下交流、網絡溝通、經典誦讀、實踐體會共享等。
二、主要內容
“孝親”培養內容主要以《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和《孝經》為藍本,綜合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和大學生實際,合理解釋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取其精華,古為今用。
《孝經》“紀孝行章第十”講道:“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可以引導學生檢視自己,在“居”的方面是不是做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言談舉止中對父母有沒有尊敬?在“養”的方面,有沒有做到“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有沒有達到讓老人快樂之目的?在“病”的方面,不一定“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但是不是真心地擔憂呢?在“喪”方面,現實中沒法做到守孝三年,但是否哀常在心?在“祭”方面有否做到“盡誠”“致嚴”?
懂得事親,在家父慈子孝,在外就會忠誠愛人,正如《大學》里面提到的:“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君子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毋忝爾所生”,就能終于立身,成就德行。
三、作用
多年來的“孝親”培養,對大學生來講,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作用是看得見的:
(一)悅納自我
“孝親”培養,讓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放下自我,謙和進取,積極趨向立身處事的圓滿,從而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
(二)包容他人
“孝親”培養,引領大學生用心體會他人的需求,真誠地尊敬他人,從而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最終走向成功。
(三)圓融環境
“孝親”培養,教育大學生只有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順應自然,才能實現人類的持續發展。
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學生重視不夠
在培養大學生“孝親”的過程中,除了大多數有著良好家教和素養外,還有一定比例學生存在以下情況:1.聞所未聞,從沒意識到需要“孝親”。2.知道“孝親”一說,但不夠重視。3.認同“孝親”,但自認為條件不允許。讓人驚訝、著急后,調查發現,真的不該全怪這些孩子。原因列舉:
1.“孝子”怪論
百善孝為先。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礎、至善的美德。一個能事奉雙親的孝子平時要以最誠摯的心情周到地照顧父母;任勞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父母過世時,要以最哀痛的心情追思父母。現實中我們卻看到相反的情況,曾見一例:大家排隊買饅頭,一個老者買了很多,別人不解地問:“買這么多干啥?”答:“明天周末了,孩子們都過來吃飯,我得準備好了,孝子孝子嘛,就得孝順兒子!”這就是父母之心嗎?
2.陷孩子于不孝
人到中年之后,一些人體會到了上有老小有小,還要承擔不同社會責任的不易,對孩子就預先心疼起來,生怕孩子將來也辛苦,能給孩子做的,不遺余力,甚至連孫子成人后的事也幫兒子做到;一些家長鑒于獨生子女現狀,開始“早作打算”,留心社會養老,給孩子灌輸“不孝”思想:“我們老了不用你管,你自己幸福就行了!”孩子即使有孝心表現,也馬上說“不用擔心我了,你好好學習吧”……
3.家長的辛勞孩子看不見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記憶深刻:家中孩子一大群,父母無論是城市上班的還是農村種地的,辛辛苦苦,哪有時間和精力對孩子無微不至,孩子們還不都是一個個生龍活虎,鍛煉出極強的生存能力,而且在成長過程中親眼所見父母的艱辛,孝心自然形成;今天的一些家長,唯恐冷落了孩子,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陪孩子玩、陪孩子學習,深更半夜孩子熟睡之后,爬起來加班加點工作。一些孩子看不到家長的辛勞,還以為家長整天活得輕輕松松。
(二)教師文化底蘊和修養不足
雖然尊老孝親堪稱中華民族的“基因”,但多年不提不講,只靠自覺自然的傳承,使授課教師也少了底蘊和修養。主要表現在:一是授課中有時不能理解原文,不能體會作者本意;二是教師在實踐中未必堪稱典范,不能以身作則,講課就缺乏底氣。
(三)學習氛圍不濃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是和考試分不開的,但知識可以卷面考試,做人卻難以用試卷衡量。不需要提筆作答的學習,在學習氛圍方面不夠濃厚。常常是講課時很熱鬧,下了課就“結束”;個別情況是不認可,認為這是封建殘余、培養愚民,認為應該張揚個性、自由發展。
五、解決方法
(一)師生共同學習經典
活到老,學到老。更何況在文化底蘊和個人修養方面還很欠缺的教師,怎么能擎得起幾千年積淀起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呢?師生共同學習經典,一來提高教師水平,教學相長;二來激勵學生,在互動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親其師,信其道”,敬和愛都是積極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師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確“孝親”是人的本性,愛己愛人,有愛繁衍。
(二)自身的榜樣力量
一位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老師曾多次提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這個年代的人不僅要學習和傳承古圣先賢的智慧文化,更要為后輩人做出榜樣:小孝孝于庭圍,大孝孝于天下。不僅要讓后輩人看到自己怎樣對待家中的長輩,還要讓他們看到自己怎樣對待周圍年長的老人,人人這樣做,才能扭轉社會風氣。
(三)培養大愛精神
記得有個故事講到某個州把乞丐攆走后,又敲鑼打鼓把乞丐請回來,因為民眾的愛心無處施舍后,社會治安一下子變得混亂。這個故事頗具深意:人的愛必須有個可以釋放的地方。施永遠比受來的舒服,所以人們樂善好施。但是當把愛全部施與自己的孩子時,就把孩子愛壞了。何不把無限大愛服務于他人,澤被蒼生?
(四)正確引導,喚醒人的本心本性。
每個孩子本性都是好的,就看怎樣引導。授課中曾有一例:在講怎樣讓學生珍愛自己時,想到一個人如果有孝心,他就不敢讓自己受傷。課堂組織一個小活動:讓學生回憶自己拉著行李出家門時家長的眼神,當時的感受是什么?此時此刻坐在課堂上,再次回憶那個眼神,當下的感受是什么?什么都不用講,很多學生流下淚來。有的人事后寫道:“老師,我當時想的就是:一旦離開家門,我再也不想他們!再也不回來了!現在我知道我是多么不孝啊!”
先別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不懂事,可以先思考:我們灌輸孝的思想了嗎?我們給了孩子孝的機會了嗎?我們適時地點醒他們了嗎?
“孝親”不僅是連接父代子代之間的橋梁,更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高校引領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修身養性,培養浩然正氣,便是履行了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張學強.《弟子規》《孝經》解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1.
[2]胡平生,陳美蘭,譯注.禮記孝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11.
[3]鐘茂森.《孝經》研習報告[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