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熱點,已有大量文獻對盈余管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文旨在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動因進行梳理,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因;分析
一、引言
盈余管理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國家,伴隨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以及會計準則的變更,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尤其是經營業績欠佳、內部結構不完善的企業。眾多研究發現,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能夠提高企業的效率,但超過一定界限就會演變為內幕交易、舞弊等惡劣行為。我國金融市場還不穩定,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因此對盈余管理進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二、盈余管理動因
(1)企業管理層激勵和政治動因
利潤的完成情況、投資回報率、銷售利潤率、銷售收入等經營業績評價指標作為企業對管理層績效考評的主要參考指標,考評結果影響管理層的工資及獎金,管理層往往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通過盈余管理來改善業績考核指標,以滿足自己的私利。此外,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業績與其政治地位待遇掛鉤,取得什么樣的成績可以授予什么級別的榮譽稱號,而市場經濟是有競爭的,企業一旦達不到預期目標,一些管理者的辦法就是編制好會計報告,掩飾企業不良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
(2)推卸責任及隱瞞違法行為
國有企業進行人事更換后,新任管理者為了推卸或明確責任,要做的第一件事通常是大刀闊斧的清理陳年舊賬。同時,由于我國市場經濟機制還不完善,法制建設不健全等原因,企業對經營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違法行為,如貪污、收受回扣、挪用公款、轉移國有資產等,都通過會計報告進行人為粉飾,使之“合法化”。
(3)企業籌措資金的需要
企業一般通過銀行借款或股東投入資本進行籌資,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進行風險管理,把貸款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向企業貸款時會對企業的資產、經營狀況等進行考察以確保企業的償債能力。追求長期利益的股東更多的關注企業利潤表中的數據,以期獲得穩定增長的股息和紅利,為了籌集資金,企業通常進行盈余管理,以維護與債權人和股東之間的關系。
(4)避稅動因
我國稅法體系還不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避稅成為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一個重要動因。如《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但又規定了兩檔照顧性稅率,對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及以下的企業,暫減按18%的稅率征收;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至10萬元的企業,暫減按27%的稅率征收,因此企業就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來達到少交稅的目的。
(5)降低政治成本
政治成本是指由于政治活動使企業的財富發生轉移,給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企業為阻止財富轉移而付出的代價。企業受所處行業和規模等因素的影響,對政治活動的敏感性不同,可分為政治敏感性企業和非政治敏感性企業。敏感性越強的企業受政府的關注度越高,政府通常會通過立法和管制等措施來限制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導致企業付出的政治成本加大。為了避免由于政府關注度增加而導致的政治成本增加,政治敏感性企業就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
(6)逃避監管
根據我國首次公開募股制度,發行股票的公司必須具備連續三年盈余的經營業績,且預期的利潤率要高于銀行存款保證金。但有很多企業達不到要求又想快速上市進行融資,許多企業通過對財務報告進行會計處理,以確保企業連續三年保持較高的收益水平。
配股資格對處于殼資源十分寶貴的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上市公司來說有重要意義,證監會對上市公司企業的配股有嚴格要求。在1999年前,上市公司在其申請配股的前3年,每年凈資產收益率不能低于10%。2001年證監會在《關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經注冊會計師審核查驗,公司最近三年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6%”。因此企業想要配股成功,必須在會計年度結束時測算本年度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是否能達到要求,而且是連續三年。另外,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做好1997年股票發行工作的通知》,“凡年度報告的利潤實現數低于預測數20%以上的,除要公開做出解釋和道歉外,將停止上市公司兩年內的配股資格。中國證監會還將視情況實行事后審查,如果發現公司有意出具虛假盈余預測報告,誤導投資者,將依據有關法規予以處罰”。有的企業為多募集資金,上市時高估預測期間的利潤,誤導投資者,在預測利潤完不成時,又不得不進行盈余管理,以避免處罰。
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的退市制度規定“公司最近三年持續形成虧損,并且在此后的一年內未能扭虧為盈”,可看出已經連續虧損兩年的上市公司有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此外,又有進一步規定,連續三年虧損的企業,自年報披露開始之日起暫停上市,若半年內不能扭虧為盈則終止上市,面臨終止上市風險的企業必然會進行盈余管理。
三、結語
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盈余管理有正面和負面效應,適當的盈余管理可以使會計信息更準確的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外部信息使用者能夠根據更客觀的信息分析自己的投資決策。企業經營過程中難免遇到不利事件,一旦曝光會立即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嚴重打擊,適度盈余管理給企業提供了緩沖的空間。然而有些企業的盈余管理已經超出了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違背了盈余管理的適度性,損害了企業的長遠利益以及社會利益,相關法律和制度應該盡快完善,規范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
參考文獻
[1]張曉彤,孫海濤.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資本市場動因分析[J].時代金融,2018(24):218-219.
[2]曹冉,母賽花,朱彩霞.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綜述[J].新會計,2019(02):18-21.
[3]潘學模,蔣圣丹.對盈余管理動因的評價[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08):63-65.
作者簡介;龔瑜(1994),女,漢,籍貫:四川成都,單位:西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