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原桂才 莫斌 蔡秋實

2018年10月17日,自治區(qū)政府在貴港桂平市召開2018年全區(qū)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fā)展現場推進會。自治區(qū)政府選擇在桂平市召開現場推進會,一個重要原因是該市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工作做得較為出色,能夠起到示范、借鑒的作用。
近年來,桂平市奮力突破“人口大縣”轄區(qū)廣、校點多、教育發(fā)展底子薄等各種困難,多渠道籌措發(fā)展資金,大力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優(yōu)化教育均衡資源配置,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實現了一個“人口大縣”的教育突圍。
今年3月底,教育部發(fā)布《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市、區(qū))名單》,我區(qū)共有43個縣(市、區(qū))成為全國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市、區(qū)),桂平名列其中。
下定決心,提前兩年實現均衡目標
“現在村里的學校建得比城里的還好。”桂平市南木鎮(zhèn)合山村村民全德強說。他的孫女在小學一年級時送到城里的一所民辦學校就讀,后來看到村里的小學越建越好,在孫女讀三年級時,他果斷讓她轉學回來。
全德強口中“村里的學校”,是桂平市合山中心小學白竹分校(以下簡稱白竹分校),這只是一個農村教學點。近年來,該教學點建起了新的教學樓、堅固的圍墻、精美的校門,還按照特色化辦學要求,提練了校園“竹”文化。徜徉其中,能感受到較為濃厚的育人氛圍。
白竹分校的改變,在桂平市并非個案。在當地采訪時,記者獲得很多這樣的反饋:學校過去臟亂差,現在變得寬敞漂亮,“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地方是校園”。
建幾所漂亮學校不難,難的是建一大批漂亮學校。對于桂平這樣一個“人口大縣”來說,要建好750多所中小學校(含教學點),讓近25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上好學、讀好書,絕非易事。
作為一個縣級市,桂平近年來本級財政收入在15億元左右,這對于較小的縣份來說還算可觀,但對一個“人口大縣”來說就顯得微薄了。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提供均衡、優(yōu)質的義務教育服務,任務的艱巨可想而知。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桂平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發(fā)展教育在推進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工作,在思想認識、組織領導、責任落實、經費保障、培訓指導、安全措施和宣傳工作七個方面做到“七個到位”,堅決打贏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攻堅戰(zhàn)。
貴港市委副書記、桂平市委書記鐘暢姿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財政投入,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加快建立完善公平優(yōu)質的教育體系,努力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桂平市長陳錦秀更是就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多次進行調研,經常協(xié)調各有關部門解決相關工作問題。
近年來,桂平市通過開源節(jié)流、盤活存量、調整預算等多種途徑增加教育投入,確保每年縣(市)本級財政支出的85%以上用于保障民生。2015年以來,該市本級財政共計投入11.23億元用于發(fā)展義務教育,為均衡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費保障。
在2018年全區(qū)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fā)展現場推進會上,自治區(qū)副主席黃俊華對桂平市的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工作給予充分肯定。黃俊華指出:“桂平市作為自治區(qū)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市),經濟發(fā)展水平不高,教育基礎薄弱,辦學水平較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困難多、問題大,但通過不懈努力,能夠提前兩年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fā)展的目標,這與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桂平市委書記、市長等主要領導多次到學校、項目工地實地調研、現場辦公,著力解決學校規(guī)劃布局、資金籌措、項目推進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有力推動了既定目標的加快實現。”
多管齊下,全力解決“大班額”問題
“現在一個班是50人左右,班額小了,比較好教。”桂平市西山鎮(zhèn)中心小學校長劉明松說。班級人數降下來,既減小了教師的管理壓力,也有利于開展分組教學,老師能關注到更多學生,課堂效率提高了。
“大班額”“超大班額”問題,是桂平市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桂平市人口超過200萬,城區(qū)人口就有30多萬,而城區(qū)中小學的容量有限,“大班額”“超大額班”問題十分突出。
桂平市教育局局長黃建全告訴記者,2013年、2014年時,桂平城區(qū)的小學中有一些班級的人數多達75人,少的也有60人左右,遠遠超過一個班45人的標準,“大班額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問題擺在那里,解決思路也很明晰,就是必須要給城區(qū)學校擴容增量,調整學校布局。”黃建全說。桂平市緊緊抓住國家政策機遇,市(縣)本級財政配套落實建設資金,自2012年以來,該市在義務教育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上共投入13.57億元,新增教育用地約20萬平方米,新建學校6所,遷建學校1所,改擴建學校500所(含教學點226個),共新增校舍面積76.84萬平方米,新增學位22 100個。
上文提到的西山鎮(zhèn)中心小學位于桂平市老城區(qū),一度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tài),“大班額”問題嚴峻。近年來,該校新建了一棟教學樓,一下子增設了20個班級,使原來65人以上的班額降到了50人左右。“市里新建的幾所小學陸續(xù)啟用招生,也有效分流了我校服務區(qū)的生源,班額控制在45人以內的目標指日可待。”劉明松說。
解決問題過程中,桂平市在兼顧總體的前提下,有意識地為靠近城區(qū)的幾個鄉(xiāng)鎮(zhèn)初中擴容增量,為分流城區(qū)生源創(chuàng)造空間。南木三中作為靠近城區(qū)的初中之一,近年來就承擔了分流城區(qū)小學畢業(yè)生的重要任務。校長鐘鵬程告訴記者,該校2014年的在校生只有500多人,在市里統(tǒng)籌安排下,學校不斷改擴建,如今在校生已超過1 300人。
黃建全說,以南木三中為代表的幾所靠近城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初中,在消除城區(qū)學校“大班額”“大通鋪”工作中“功不可沒”,真正起到了“分水渠”的作用,每年都能吸納城區(qū)五六百名小學畢業(yè)生,有效減輕了城區(qū)初中的招生壓力。
當然,為城區(qū)學校及靠近城區(qū)的學校擴容增量,僅是桂平市解決“大班額”問題的其中一步棋;該市的另一步棋,是進一步優(yōu)化學校布局。按照有利于滿足義務教育學生就近入學、有利于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有利于統(tǒng)籌推進縣域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和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原則,桂平市把農村學校規(guī)模較小、條件較差、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不高的178所村完小進行調整,有效盤活了教育資源。
農村小學辦學質量提高了,同樣也能為城區(qū)學校分流一些生源。上文提到的白竹小學如今建設得越來越漂亮,教育教學質量迅速提升,近年來吸引了30多名學生回流,目前該校學生已達到110多人,這對于一所農村教學點來說已算“龐大”。
思路正確,舉措得力,桂平市“大班額”問題逐步緩解:2015—2018年三年間,城區(qū)公辦小學平均班額從56人下降到50.5人;初中平均班額從75.2人下降到52.5人,有效消除大班額2 133個。
“大班額”這塊硬骨頭,就這樣被桂平市啃了下來。
改善條件,為學生圓夢打好基礎
“我還真想造一架飛機來玩玩。”南木三中學生徐文健向記者開玩笑說。不過記者很快發(fā)現,他的這一“玩笑”是有“來頭”的,因為南木三中這兩年建設了一個創(chuàng)客實驗室,徐文健在里面找到了發(fā)展興趣愛好的平臺,科技素養(yǎng)得到了培養(yǎng)。
“農村學校也建起了創(chuàng)客實驗室,配備了機器人、航模、3D打印機等各類先進設施設備,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南木三中校長鐘鵬程說,“不要小看這些設施設備,學生在這里獲得培養(yǎng)和熏陶,說不定哪天就能成為一個發(fā)明家、科學家。”
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進程中,桂平市按標準配備各類教學儀器裝備、圖書、體育器材等,近三年來共投入資金2.45億元,添置多媒體設備2 718套、教學用電腦10 593臺,裝備教學錄播室41間,購置圖書451萬冊,絕大多數學校功能室配備齊全,為學生求學、圓夢打下了堅實基礎。
桂平市尋旺鄉(xiāng)東塔小學(以下簡稱東塔小學)是一所較為偏遠的農村學校。得益于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工作,該校近年來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記者來到該校采訪時,走過任何一間教室,都能看到教師正在熟練地使用多媒體設備上課。走到音樂室時,只見20多名學生圍坐在老師身旁,跟隨老師彈奏的鋼琴樂聲學唱歌。
“現在,我們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比城里學校的差。”東塔小學校長甘敬杰告訴記者。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讓許多農村小學“翻了身”,該校近年來增設了功能室12間,擁有各種科學、教學和實驗儀器700多件,每一間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辦學條件的全面改善,必將促使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甘敬杰信心十足地說。
在桂平市尋旺鄉(xiāng)南津中心小學,教育信息化技術正成為該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支撐。該校教師楊惠君已有近20年教齡,從過去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到如今用上教學一體機,她深切感受到科技給教育帶來的沖擊和變化。她給記者舉了一個小例子:在教學生講解字理時,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某個字的字體演變過程,還能配上解說、音樂等,這是傳統(tǒng)教學做不到的。
“現在,我們有這么好的條件,沒有理由不把課上好。”楊惠君說。近年來,該校有多位教師獲得“一師一優(yōu)課”自治區(qū)級以上榮譽,她就是其中之一。
辦學條件全面改善,給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也為學生健康成長、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廣闊空間。當記者問及日后的夢想時,南木三中學生梁楚欣的答案是當律師,作為學校廣播小主持人的她這樣解釋:“現在學校環(huán)境好、條件好、老師好,開展的活動這么多,有這么好的平臺可以發(fā)揮,我相信我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提升質量,讓教師善教、學生樂學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改善條件是基礎,提升質量是核心,而要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教師。桂平市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通過公開招聘、加強培訓、輪崗交流等多種方式,致力于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
近年來,桂平市建立健全教師補充機制,通過多種渠道補充教師,2015—2018年,共招聘義務教育階段教師2 878人,絕大多數補充到鄉(xiāng)村學校任教,有效緩解了農村學校教師緊缺問題。
“這些年,我們獲得培訓的機會還是挺多的。”南木三中英語教師陳美玲告訴記者。從學校、市(縣)里的培訓,到全市、自治區(qū)和國家級的培訓,一線教師每學期基本都能參加其中的幾項。她最近參加的是2018年秋季學期在廣西師范大學舉辦的“國培”計劃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
“參加各種培訓,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這些培訓都很有針對性,對學科教學有很強的指導幫助作用,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陳美玲說。
桂平市認真落實教師培訓“國培”計劃、“區(qū)培”計劃,2015—2018年教師參加“國培”計劃、“區(qū)培”計劃等培訓共33 404人次。同時,該市針對小學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的情況,舉辦了小學音樂、體育、美術、英語、信息技術、科學等學科的“轉崗教師培訓班”,共培訓教師2 174人。
此外,桂平市還建立健全了促進縣域內城鄉(xiāng)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制度,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交流教師1 608人、1 619人、1 448人,占比為17.2%、17.6%、15.4%,均高于國家規(guī)定的10%的標準。
桂平市白沙鎮(zhèn)景樂中心小學教師陳敏櫻從教還不到一年。2018年9月入職以來,她感受到學校對新教師的關愛,不但安排了較為寬敞的教師周轉宿舍給她住,還開展幾次新教師崗位培訓,讓她能很快適應工作。陳敏櫻說:“學校安排得這么好,讓我們能有更多心思用在教學上。”
從2015年起,桂平市為鄉(xiāng)村教師每人每月發(fā)放300元的鄉(xiāng)鎮(zhèn)工作補助,給在農村教學點工作的教師每人每月發(fā)放250元生活補助。此外,桂平市還大力實施鄉(xiāng)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2015—2018年共投入1.47億元建設教師公租房、周轉房2 619套,進一步改善了教師的居住條件,讓農村教師能夠安居樂業(yè)。
為了深化義務教育內涵發(fā)展,桂平市充分結合自身的地域特色,著力推動“一校一品”辦學特色建設,大批學校形成了有主題、有特色、有載體支撐的校園文化。
走進桂平市逸夫實驗小學,記者被該校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所吸引。據校長陳冬寒介紹,該校著力打造“崇文尚武”文化,通過建設學校“六園”(和光園、博雅園、樹人園、滴翠園、拾趣園、桃李園),實施“六藝”課程(禮、樂、書、數、射、御),營造校園“六韻”(書、墨、武、綠、樂、趣),培養(yǎng)師生“六品”(仁、義、禮、智、信、樂),讓學生成為“身心健康的自然人、信仰法則的文明人、樂善好學的文化人、多才多藝的幸福人”。
“我們學校的活動很豐富!”桂平市逸夫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羅焱文說。在學校里,她和小伙伴們可以學書法、繪畫,還能到滴翠園種植各種瓜果蔬菜,“在學校里,我感覺每一天都是美好時光”。
如今的桂平市,學校辦學條件得到全方位改善,“大班額”“大通鋪”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留守兒童、家庭貧困學生、“三殘”兒童少年等都得到了悉心關愛,當地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不斷增強,桂平教育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