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珊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如果說眼睛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窗戶,那么耳朵就是聯系人類交流的紐帶。因為有了耳朵,我們才能夠傾聽到這個世界上各種美妙的聲音。但是據統計,每年出生的新生兒中,重度聽力障礙者約占 1‰~3‰。由于藥物、遺傳、疾病、環境、噪音、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增聾兒3萬余名。我國目前有聽力語言障礙的人群約為2 000多萬,人數居各類殘疾之首。不同程度聽力障礙者在人群中的比例為:45~64歲為14%,65~75為30%,75歲以上高于50%。
耳朵出現的各種疾病有些會導致疼痛,有些會影響人的聽力,甚至造成聽力障礙。因此聽力問題不僅是健康問題,也是重要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保護聽力,首先就要愛護我們的耳朵。耳朵是個脆弱的器官,特別是內耳,一旦受傷就會導致聽力受損。因此了解耳朵的構造,了解各類耳科疾病并做好防范,至關重要。
耳由3個主要部分組成:一是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耳廓主要匯集聲音并將聲音傳入外耳道,耳道主要將聲音導入耳內;二是中耳,包括鼓膜和三個小骨鏈,鼓膜將聲音轉換為振動,三個小骨鏈——錘骨、砧骨和鐙骨——將振動傳輸入內耳;三是內耳,包括耳蝸和前庭(半規管),耳蝸是感知聲音的,前庭是感知平衡的,耳蝸含有液體和高敏感性細胞(毛細胞),毛細胞中微小的毛狀結構可隨聲音振動而運動。
耳朵的常見疾病包括耳聾、耳鳴和耳痛,下文將一一進行介紹。
耳聾一般是指聽覺系統中傳音、感音及其聽覺傳導通路中的聽神經和各級中樞發生病變,引起聽力功能障礙,產生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一般認為語言頻率平均聽閾在26分貝(dB)以上時稱為聽力減退或聽力障礙。耳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交流,最近的研究指出耳聾可能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根據耳聾的不同特點和性質,耳聾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按時間,可分為先天性聾(在尚未出生時形成,出生后即存在聽力障礙)和后天性聾(在出生時受損,或出生后得病所引起的耳聾)。按部位,可分為傳導性聾(病變位于外耳及中耳,聲波無法傳入內耳)、感音神經性聾(病變位于內耳、聽神經或大腦中樞,因內耳及神經組織發生病變而不能感受聲音)和混合性聾(上述兩種耳聾同時存在)。按聽力損失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見圖“耳聾程度和聽力殘疾分類”)。按耳聾原因,可分為遺傳性耳聾、突發性耳聾、藥物中毒性耳聾、傳染中毒性耳聾、噪聲性耳聾和老年性耳聾等等。
遺傳性耳聾是指因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致的耳聾,約占耳聾患者的50%。可分為先天性耳聾和遲發性耳聾。前者在出生后就沒有聽力,必須配戴助聽器和接受語言訓練;后者一般在10~30歲之間發病,表現為聽力下降,并隨著年齡增加不斷加重,以至達到極重度耳聾。
突發性耳聾也稱特發性暴聾,病因不明,可能與內耳血管供血障礙或迷路受到病毒感染有關,可發生于各種年齡。其特點是單側或雙側聽力受損迅速且嚴重,以高頻為主,常在數秒、數分鐘或數小時內達到極限,以后聽力不再下降。
藥物中毒性耳聾中,最常見的是使用了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或抗腫瘤藥等耳毒性藥物所引起的耳聾。多有高音調耳鳴,逐漸或突然出現兩耳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可遺留永久性耳聾。
傳染中毒性耳聾是指在傳染病中后期或愈后出現較嚴重的感音神經性聾,多因急性傳染病病毒感染內耳或侵犯聽覺神經或聽覺中樞所致,常見傳染病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感、耳部帶狀皰疹、病毒性肺炎等。多見于兒童,尤其是2歲以下嬰幼兒多見,是兒童后天性聾或聾啞癥的重要致病原因。
噪聲性耳聾多屬于職業病,多因過于強大(90dB以上)的噪聲及其長期作用下聽覺器官產生退行性變所致的感音神經性耳鳴、耳聾。在噪聲環境內工作時間越長,聽力損害越嚴重;工作位置固定并離噪聲越近,越易發生聽力損害;年齡越大及原有感音神經性聾者更易發生噪聲性聾。近些年來,因長時間佩戴耳機聽音樂或煲電話粥引起噪音性聾的例子不在少數,應引起重視。
老年性耳聾是由于內耳和聽覺神經的退行性變所導致的感音神經性聾,一般發生于60歲以后,是老年人致聾的主要原因。 老年性耳聾的治療目前主要是依靠配戴助聽器提高聽力,嚴重者可植入人工耳蝸。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不愿意配戴助聽器。如果在聽力損失的初期便選配助聽器,則配戴的效果更好。大腦聽力中樞對聲音的反應喪失越久,對助聽器的適應就越難。另外,拒絕配戴助聽器會造成交流困難,有時甚至會影響患者的自尊心,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等心理問題。
已經實施微課教育的高職院校,其主要的問題就是微課的實際內容較單一,在錄制的微課視頻當中,教師采用“一鏡到底”的微課錄制形式表達計算機專業資源內容,微課視頻缺乏趣味性,其實際就是對傳統課堂的變相表達,導致微課不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對學生的指導意義不大。
耳鳴主觀上是在耳內或顱內有聲音感覺。在臨床上它既是許多疾病的伴發癥狀,也是一些嚴重疾病的首發癥狀。引起耳鳴的聽覺系統疾病主要包括:外耳的外耳道耵聹栓塞、腫物或異物,中耳的各種中耳炎、耳硬化癥以及內耳的梅尼埃病、突發性聾、外傷、噪聲性聾、老年性聾等。引起耳鳴的全身性疾病則有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疾病、內分泌疾病、炎癥(病毒感染)、外傷、藥物中毒、頸椎病、顳頜關節性疾病或咬合不良等。
對于耳鳴,早期治療是關鍵,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也無特效藥物。在治療原發病癥的同時,可以選用一些血管擴張藥、鈣離子拮抗劑、耳鳴抑制藥、減輕耳鳴影響藥物和神經營養藥物等改善癥狀。同時,需要注重心理疏導,還可應用耳鳴治療儀、耳鳴掩蔽器、純音測聽儀或者助聽器進行掩蔽治療。對于長期、嚴重的耳鳴患者,可以采用非藥物性的聲治療技術改善耳鳴癥狀,推薦使用耳鳴RS軟件進行匹配(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醫院開發了耳鳴聲治療軟件——復旦耳鳴RS系統)。
耳痛一般主要由耳廓、外耳道、中耳等部位發生感染或炎癥引起,其中以中耳炎最為多見。也可因為身體其他部位的病變,通過神經反射引起耳部疾病,特點為一過性或抽掣樣疼痛,疼痛無明顯規律性,無耳部病變。治療主要針對病因進行抗感染或消炎、止痛。

耳聾程度和聽力殘疾分類
耳朵是重要的聽覺器官,也是我們感知外界的重要通路。然而隨著年齡增加或噪音的損害,會使我們聽力受損,想要避免這種情況日常生活中就要保護好自己的耳朵。
避免噪音人倘若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車輛喧鬧、人聲喧嘩等各種噪音,會使原本開始衰退的聽覺更容易疲勞,聽力急劇減退,甚至引發噪音性耳聾,因此要特別注意做好職業防護。
經常按摩耳朵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風穴和聽會穴,可以增加內耳的血液循環,有保護聽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鐘。
注意勞逸結合注意休息,避免情緒激動,保持樂觀心態。情緒波動過大可引起全身毛細血管的痙攣、收縮,造成內耳血管血流的嚴重減慢,發生微循環障礙,從而使內耳聽神經缺氧,導致突發性耳聾。過度疲勞則可能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導致病毒或炎癥感染等問題。
積極預防和治療中耳炎防止污水、異物進入外耳道,洗澡、游泳后清潔耳道,注意耳部衛生。一旦患上中耳炎,應到醫院及時就診,以免留下后遺癥。
避免長時間戴耳機高音量的音頻聲對聽覺器官造成疲勞、損傷,從而導致聽力下降,甚至發生耳聾。每日每耳戴插入式耳機不超過15分鐘,耳罩式耳機不超過30分鐘。但是長期在噪聲大的環境中工作的人員,應注意配戴專業的防護耳罩,預防噪聲性耳聾。
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鏈霉素、慶大霉素等。如病情需要必須使用時也應密切觀察聽力變化,一旦出現耳鳴、口角發麻等癥狀立即停藥。
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積極治療有助于延緩神經及微血管病變,預防老年性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