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要】地圖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第二語言。在教材安排中,要求通過各種地圖的形式來發現規律并且掌握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地圖中實現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多種綜合教學設計,進而考核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地理邏輯能力等。
【關鍵詞】地理教學;讀圖能力;培養
在初中地理教學大綱中,地理學科的學習任務為世界地理、中國地理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內容,其教學的目的在于發展初中生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地理發展規律以及能夠通過對地理學科的學習,實現對資源、環境和人口等三大問題的認知。同時,初中地理還要求學生能夠形成地理思維能力,即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世界,看待發展。因此下文首先展開學生讀圖能力的重要性探究,繼而提出在初中教學中地理教師需要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一、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能力的發展現狀
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初中地理教學課程安排在初一、初二兩個階段,主要是學習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等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知識。初中地理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日常的地理知識,學會使用和掌握地圖內容,從而能夠借此展開地理事物的探究性學習,解決一定的地理問題。在具體的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借助教材、教學設備中的地圖來展開教學。這些地圖素材具有局部性,學生無法將其歸納到完整的地圖版圖中,以確定具體的空間位置,形成整體的概念。該問題成為初中學生讀圖能力發展的重要制約。更重要的是,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教材不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讀圖能力的學習局限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如在學習東南亞地區中,教師只是將教材中的東南亞地圖指引給學生看,讓學生對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有初步的認識。在學習東南亞的氣候,教師同樣將東南亞地區的氣候分布圖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對東南亞的地理環境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但是課后練習的時候,一旦遇到兩個或更多的地理知識的整合,學生就無法有效地區分地圖所呈現的位置是哪里,也無法從地圖中獲取更多的地理知識。歸根究底就是學生在讀圖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導致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二、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必要性
地理學科要求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思維、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力以及地理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都能夠借助地圖來培養。如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要求學生在學習人文地理的時候能夠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展開優勢分析,并且能夠將這種分析能力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地圖中的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等因素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如通過查看地圖中的比例尺,可以發現相同大小的地圖所呈現出來的地理區域有多大。更重要的是,高中地理教學對于地理核心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學生能夠展開區域認知,并且分析該區域的地理發展優勢以及經濟建設的主要方向。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基于學生讀圖能力的發展。學生只有建立起整體意識,才能夠對地圖所標識的位置進行定位,對其各種優勢和不足進行判定。
三、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渠道
(一)做好學生讀圖能力發展的跟蹤調查
不同的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是不同的,其對于不同地圖的閱讀、記憶和聯想的能力不同,導致其在初中地理讀圖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能夠做好對學生地理讀圖能力、讀圖興趣等內容的調查。如有的學生很喜歡查閱地圖,但是由于讀圖的方式不對,導致讀圖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因此,第一,教師要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借助多種地圖內容來展開教學,從而及時接收到學生的反饋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讀圖能力培養。如在開展“地球”一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在課堂上教師在講清“地球的形狀”之后,將教材中的圖——《地球的大小》當中的相關文字遮住,讓學生回答出“地球有多大”。通過該方式,教師能夠接收到學生的反饋,即有的學生在預習中完全忽視了對地圖的預習,有的學生則是記憶不清楚。通過事先的調查可以很好地總結出學生在地理讀圖中的基礎怎樣,在未來的地理教學活動安排中才能夠對癥下藥。第二,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還需要建立師生之間友好的關系,讓學生主動反饋其讀圖能力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么。有的學生表示其無法實現兩個以上地圖的對比的認知。只有掌握是什么制約學生發展,才能夠更好地提出解決措施,達到提升學習效率的目的。
(二)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培養學生讀圖的積極性
只有培養學生讀圖的積極性,讓學生多練習對地圖的解讀,才能夠提高其讀圖能力,因此培養初中生讀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至關重要。第一,教師要能夠利用現代技術,為學生提供各種形式的地理地圖。如在學習我國的地形地貌的時候,教師利用3D技術,為學生設計出山丘、山谷等基本的地形狀況,吸引學生主動認識地形圖。第二,教師要能夠利用活動教學法,為學生打造一種生動的地理讀圖課程。在初中世界地理教學中,對于亞洲地區的劃分,學生A無法對東亞和東南亞這兩個地區的地圖進行有效的解讀。因而教師利用“比不同”的活動方式,將兩個地區的地圖呈現在大屏幕上,要求學生觀察圖并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之后按照它們在亞洲的位置把它們拼接好。通過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讀圖的動力。第三,教師要能夠運用計算機技術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地圖。在初中教材中,各章節的地圖多是區域圖,如何培養學生能夠實現對中國自然資源等分布情況統籌在一張地圖上是關鍵。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通過網絡尋找更多更豐富的地圖,以挑戰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主動讀圖。
(三)注重讓學生的讀圖能力回歸生活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活動能夠實現生活化發展。地理的讀圖能力同樣如此,學生的讀圖能力必須能夠回歸到地理學習中,回歸到社會實踐中,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讀圖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第一,要求教師利用地理練習題讓學生發現問題。如在學習世界人口分布特點的時候,教師事先為學生提供當前的《世界人口分布圖》,讓學生分析得出一些結論,如亞洲東部人口稠密,并且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繼而讓學生查看世界地形圖、世界氣候圖等,讓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地圖內容,得出一些地理知識,之后教師總結,讓學生知道自己讀圖能力的不足所在,并且明白下一階段讀圖中,應該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第二,要求利用讀圖能力來指引生活發展,如教師講到“中國的氣候”這一節時,講清影響氣候的兩大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然后讓學生通過對天氣符號的掌握,把教材中天氣預報圖中的各地天氣狀況播報出來,體驗“學以致用”的樂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地圖中包含著眾多的地理知識、地理規律,通過讀圖、分析地圖能夠培養地理學科素養。因而地理教學中必須重視地圖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借助地圖開展初中地理的探究性教學。
【參考文獻】
[1]張佩維.地理課堂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研究探討[J].文理導航(上旬),2018(03):72.
[2]吳婉暉.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讀圖能力[J].考試周刊,2017(10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