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郭仲杰
【摘要】《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存在課程培養目標落實不到位;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結構不合理等現實問題,且現有的教學體系對藝術類院校借鑒意義有限。本文通過對藝術類專業學生學習風格及學生特點的測量和把握,探索出有助于強化藝術類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多元混合教學模式。從教學活動混合、教學內容混合、教學評價混合三個方面探索提升大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計算思維 ?藝術類院校 ?多元混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25-02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信息時代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面向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許多現實問題[1]。尤其是在文科院校中該課程的教學現狀更是不容樂觀。
2006年,周以真教授提出:計算思維是指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藝術院校的大學生,其專業特點、思維方式和學習背景都有其鮮明的特征,但同時也存在文化基礎薄弱、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易受環境影響的短板。因此,針對藝術院校學生進行的計算思維能力培養和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出有助于強化藝術類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多元混合教學模式。
二、基于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混合教學模式設計
藝術類院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是提升學生計算思維能力、增強實際問題解決效率的重要環節,為了有效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基于相關的教學理論[2][3],我們設計并提出了多元混合教學模型,主要由教學活動混合、教學內容混合、教學評價混合三個方面構成。
1.教學活動混合
教學活動混合是指課堂教學活動與在線學習活動的混合。在課前學習環節,教師通過超星網絡平臺向學生下發課前閱讀材料及課前任務單,、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及重點難點,同時通過閱讀課前學習材料,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課堂上,教師將采用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將所要講授的知識點放置于實際的非良構的問題環境中,在教師引導下,采用小組協作、自我探究等方式進行學習。單元課程結束后,學生進行課后反思及學習總結。教師通過超星學習平臺將提供課外共享資源及課后拓展任務幫助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和鞏固,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各種平臺及工具,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進行討論和交流。
2.教學內容混合
為了解決教學內容與專業應用脫節的突出矛盾,我們凝練出將計算機基礎和專業類別需求交叉融合的教學內容體系。該教學內容體系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計算機基礎理論”和“計算機應用技術”。
計算機基礎理論主要涉及計算機系統組成、操作系統的應用、計算機網絡應用及網絡安全、信息檢索和多媒體的相關知識。通過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方式理解基本概念并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計算機應用技術將在上述基礎上,著重學習計算機技術在社會實踐和音樂藝術領域方面的具體應用,包括辦公自動化、音頻編輯、圖像處理、視頻剪輯、計算機繪譜等,這將是對基礎理論的緊密銜接和外延拓展,也是培養計算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
3.評價方式混合
評價內容和目標將以比格斯的SOLO分類法為理論基礎,構建認知水平、技能操作、遷移能力和情感態度四位一體的評價體系。認知水平主要考查學生對本課程事實性、概念性、程序性知識的掌握情況;技能操作主要考查學生對于計算機基本操作掌握的熟練情況;遷移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計算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則主要是依據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與貢獻程度進行評價。而評價方法主要通過在線評價、教師評價、同伴互評、能力評價四種方式進行評判。考查學生的計算思維、邏輯判斷、以及綜合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結論與反思
大學計算機課程對于文科及藝術類院校學生來說,是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有效加強該課程的課堂教學實效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尤為重要。我們結合藝術類院校學生的思維及學習特點,從教學活動、教學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構建了多元混合教學模式,并逐步形成了以強化計算思維為導向、以增強計算機應用能力為基礎、以提升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體系。但是,在今后的進一步完善和改革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提高任課教師的素質與認識并達成共識,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有意識的對其進行引導和培養[4]。同時,要多學科融合、跨學科培養,在計算機應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利用計算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文正、劉敏昆,計算思維導向的多元混合教學及其應用研究——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中國電化教育,2017.4,第363期.
[2]戰德臣、王浩,面向計算思維的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中國大學教學,2014年第7期.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4]耿國華,以計算思維為指導,提升大學文科計算機教學質量,中國大學教學,2013年第10期.
作者簡介:
張倩,女,陜西西安人,現為西安音樂學院基礎部計算機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