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兩年山西中考語文改革力度很大,對寫作的高度重視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我們的教學和復習備考。如何能有效進行寫作教學,如何能有效備考,是我們亟需思考和解決的。本文試圖探究一點方法,以期能引導教學。
【關鍵詞】中考 ?寫作 ?閱讀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88-01
一、寫作教學現狀審視
語文教學整體上是進步的,但我認為主要是體現在閱讀教學的進步,比如閱讀素材的新穎時尚、閱讀教學形式的多元精巧、閱讀題解決的技巧模式。而作文教學,在語文教改的陣痛中艱辛發展,有進步但力度不夠。
從教材的安排上看,每單元一次作文教學,科學而合理,精讀文章與寫作訓練結合,有讀有寫。但具體的實施總是不能盡如人意,有時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投入了相對多的時間,有時會把略讀課文精講,而作文課耗時長、效率低,就成了有彈性、可調節的課,有時每周一次作文的量是不能保證的。
個別老師也因寫作教學費時費力而不夠重視,安排寫作的篇數不少,但指導不夠。常見的作文課是:上課,布置作文題,開始寫作,下課,收回作文本,下次上課再重復。老師批改,也評講作文,但可能只念范文;有時可能沒有批改,畢竟教師精力有限,相對生源差一點的學校,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可能會花費老師全部的精力。
中考備考總復習時,時間相對緊張,學生成績急需提高,而寫作的復習往往出力不討好。短期內作文分數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不大,老師們就將作文的教學走向了技巧化、形式化,文學素養的培養、文字功底的打造無暇顧及,如何能快速成文、如何能有效得分才是最重要的。甚至背背范文、訓練書寫,保證字數成為首要。寫作教學現狀如此,那中考對寫作又是如何要求的?
二、中考對寫作要求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要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考試命題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注重了回歸語文教育的初衷,注重學科本質,注重凸顯語文素養,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試題以讀·書、讀·思、讀·寫的形式考查能力素養,閱讀的效果要從書寫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如果不善表達的話,閱讀得再透徹、思考得再深入都是無濟于事的悶葫蘆,都是茶壺里煮餃子——有口倒(道)不出。以往的題型套路及花樣百出的應試技巧已經不再屢試不爽。閱讀與寫作平分秋色,甚至寫作的要求、分值更多于閱讀。這符合語文的本質,也符合人們的認知,學正是為了用,會讀就是為了會寫,讀進去就是為了表達出來,這就為我們語文的教學和備考復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應對策略思考探究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覺得首先應從思想意識上做到改變:回歸語文教育的初衷,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平時的教學中多抓語文的讀寫基本功,而且讀寫要結合,要讓學生能用準確的語言鑒賞閱讀材料,也能用豐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看法。
(1)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加大寫作教學力度。
首先要保證寫作的數量,除了每周的單元寫作外,可隨堂布置一些小練筆,最好與課文閱讀相關,既是對閱讀課的鞏固又是對學生評價鑒賞思辨能力的考查,實際上學生語言收獲的閱讀心得就是平時語言鑒賞題的升華版。也可讓學生養成堅持記日記的好習慣,以此可以鍛煉學生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能力和積累素材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做讀書札記,“不動筆墨不讀書”沒有思考的閱讀都是膚淺的。閱讀時有思考就會有感悟和認識,讀書札記就是對閱讀的深入,也是對寫作的有益積累。
其次,要保證寫作的質量。老師布置寫作任務不可隨意,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對于學生的完成情況要及時評價反饋。精講學生范文,講評過的文題讓學生試著再稿。老師可以為學生創造寫作的自由空間,但不能放任自流,而要正確引導,鼓勵思考,鼓勵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
(2)復習備考仍要立足課內,立足教材。
閱讀復習與寫作復習整合,一舉多得。把教材當作最有用的復習資料,課文就是最好的范文,一本書就是最好的“百科全書”。我們的復習應該有整合思維,讓讀和思和寫整合。我們可以回歸經典課文,重溫經典片段,高屋建瓴把握主要內容,賞析精彩寫法,針對性寫作訓練。這個過程既是對閱讀鑒賞的復習,也是對寫作的進一步訓練,更是對教材文本的有效再利用。這樣的復習要把課文作為閱讀材料放在閱讀鑒賞的大框架或者寫作訓練的大框架里進行,有效利用材料和時間,做到一題多用,以少勝多,一舉多得。這對老師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在教育備考新形勢下對備考方法的嘗試探究。
點滴的思考,希望能為更好的教學拓開新的思路,也期望在教學實踐中踐行可行并進一步完善改進。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陳瑜(1983.03-),女,漢族,山西呂梁人,本科,任職于呂梁高級實驗中學,中教一級職稱,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