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振鋒
中圖分類號:TDF52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79-02
摘 要 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是為了保障公眾利益不受損害,推動真正有效專利權人繼續發明創造所設立的一項制度。盡管該制度已經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關于其性質卻仍然存在著爭議之處,使得司法究竟屬于行政訴訟還是民事訴訟難以界定。現行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下專利復審委和法院使用不同的程序規則,亦會給其權威性及結果公正性帶來一定影響。本文從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的改造、知識產權法院建設兩方面展開研究,以豐富現有研究體系內容并為知識產權法院建設提供幫助。
關鍵詞 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 改造 知識產權法院 建設
步入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后知識產權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專利權則是知識產權的重要表現形式,申請專利權成為保護專利權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手段,但是實際上卻會對專利權相對關系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對于此類瑕疵的專利權理應宣告無效。然而,雖然自2000年我國對《專利法》進行第二次修改時專利權無效問題就已經引起了各界的廣泛爭議,但是時至今日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并未得到本質上的革新,現行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已經數次強調“創新”對我國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此種背景下圍繞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的改造以及知識產權法院建設展開分析無疑成為當務之急。
一、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概述
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是指專利權人在取得專利權之后由于某種原因,專利權相對關系人向專利復審委或者是法院提出申請或者是訴訟以宣告該專利權無效的一種制度,簡而言之就是促使專利權無效的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是我國為保護專利權人合法權益而設計的法案,以實現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而為何會在專利權之外設立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則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1.專利審查員的有限理性。任何人都具有有限理性的特點,在日常工作中存在著理性的限制以及獲取信息的限制,專利審查員在審核一項專利權時受制于自身知識和水平的限制十分明顯,難以確保其所通過的每一項專利均能夠完全符合授予標準。對于不符合專利授予標準的專利權一旦通過審核勢必會給專利權相對關系人合法權益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2.專利權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受制于工作效率、人力資源等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國僅對發明專利進行形式審查以及實質審查,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專利均是通過形式審查予以審批。雖然形式審查使得專利權審批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且收費低廉,專利權申請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轉化為經濟價值,但此種審查也會加大本不應該被授予專利權而授予了專利權的發生幾率。3.保障公眾以及其他真正有效的專利人利益。我國專利申請量已經連續多年據世界首位,并且近些年來無論是量還是質均得到了有效提升,但由于現行專利法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使得已經獲得審批通過的專利權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不應該授予而被授予的情形,使得無效專利權人享有本不應該享有的權益,此舉不僅僅是對公眾利益的嚴重損害,也是對其他真正有效的專利權人繼續發明創造積極性的挫傷,并形成一種負面導向,即:利用制度以及專利審查員的缺陷通過非正當手段獲取專利是可行的。基于上述幾點內容,在專利法中設立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十分有必要。
二、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的改造
目前我國現有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存在的典型問題包括以下幾點:1.專利復審委與法院所適用的程序法不一致。專利復審委在宣告專利權是否有效的決定時往往扮演著仲裁的角色,即:在專利權人與專利權無效申請人之間根據各自提高的證據和主張、答辯意見后綜合權衡后作出的裁定,在法律性質上屬于民事訴訟,沿用的程度也為民事訴訟程序。而法院所用的法律程序為行政訴訟法,由此導致不同審級適用的訴訟程序法截然不同,勢必會對裁定決定產生嚴重影響。2.專利復審委角色錯位。在法院裁定時不服專利復審委結果的一方為原告,另一方卻變成了專利復審委,此種既充當仲裁角色,又充當被告角色的情形,無論是最終決定如何,專利復審委扮演著兩個角色的情況,將會給公平的社會秩序帶來影響。3.專利權有效性的社會關系處于不確定狀態的時間長。我國現行的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使得專利復審委難以將專利權無效申請人提出的對比文獻進行逐一查閱和評價,故在裁定時只要復審委認定已經審查的文獻能夠證實專利權無效即可,而法院無法作出專利權有效性的最終論斷,僅能夠宣判維持專利復審委或撤銷其決定。一旦專利權無效申請人重新提出對比文獻,就會使專利權無效訴訟案件在專利復審委、法院之間往返數次,耗時較長,最終導致專利權有效性社會關系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
針對以上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存在的問題,究其根源則在于專利權無效的訴訟被視作是行政訴訟所致,但法院卻并不具有最終宣判專利權有效性的權利,使得專利權有效性難以得到法律上的確定。故本文對專利權無效宣告制度的改造主要基于行政訴訟而開展。具體構想如下:首先,專利復審委明確自身的角色,即在專利權有效性決定中扮演著仲裁的角色。對其裁定認可的當事人雙方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進行登記和公告,以確定專利權是否存續。對專利復審委裁定不服的,在向法院提請訴訟時當事人雙方分別作為原被告,專利復審委作出的裁定僅作為法院最終宣判專利權有效性的參照,由當事人雙方舉證證明專利權究竟是有效還是無效。此舉無疑能夠使專利復審委從原有尷尬的境地和角色中脫離出來,以公正客觀的態度對專利權有效性訴訟進行裁定,避免損害公平的社會秩序。其次,賦予法院最終裁定專利權有效性的權利。法院采取的行政訴訟程序理應具有決定專利權有效性的權利,在當事人雙方行政訴訟期間以專利復審委決定為參照,并委托其對專利權有效性申請人舉證的對比文獻進行逐一審查,在法庭上當事人雙方各自舉證,由法院作出最終的司法裁定,能夠從法律上對此作出定性論斷,無疑能夠避免不必要的糾紛以及周而復始的專利權有效性的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