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蘭
摘 要: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分析了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然后論述了基于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培養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01
核心素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品格和學習能力,也是學生未來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性能力。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教育,才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獲得。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通過長期的實踐探索所獲得到的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而這些知識、能力和方法,是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涯和社會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和品格。
一、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1.是培養具有競爭能力人才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又需要依賴于各個學科的教育功能來實現。歷史學科作為一種人文學科,既具備人文性,又具備科學性,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很大幫助。學生通過一系列歷史學習,不僅能夠充分了解到國家乃至世界歷史發展進程,還能夠運用歷史辨析的方法來看待周圍問題。重視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不僅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求,也是國際人才競爭的需要。
2.推動歷史教學改革的需要
通過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能夠有效推動歷史教育改革進程。它能夠改變對學生傳統的評價模式和評價方法,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不僅僅能夠學習到歷史知識,還能夠掌握科學的去偽存真的學習方法,增強國家情懷和國際意識,以此來推動歷史領域的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發展,更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對策
1.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唯物史觀
在歷史學科中的唯物史觀,既是科學理論,又是方法理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應用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最重要的實踐活動就是物質產生活動。然后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例如在進行《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形成》這一節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歷史案件。據史記記載,一日魏太子下車之后,向一位新貴大臣致意,并沒有得到回禮。太子就問隨從人員,究竟是富貴的人還是貧窮的人才能如此驕傲。隨從人員回答,貧窮者。結合這一歷史案件和歷史現象,引導學生對歷史材料進行有效分析,明確材料中的歷史時期。結合材料中的各個關鍵點,如魏太子、宮廷文士等信息可以得出,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崛起并受到了各國的重用。
2.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歷史作為過去的見證,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上所發生的具體事實,時間和空間是歷史事件的維度與坐標,如果缺少了時空坐標指向,不能對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進行充分研究,更不能區別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從而使得歷史研究的結論缺乏價值。例如,在講解古代中國儒學思想演變發展進程這節內容時,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握整個歷史實踐的發展脈絡,構建起先秦儒學、漢朝儒學、宋明理學、明清儒學的中的演變歷史結構。接下來通過采用表格的方法,將四個階段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列入在表格內,并詳細注明四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和主要思想,通過對這些主要著作和思想進行分析,能夠形象的證明古代中國儒學思想的整個演變和發展進程。通過以時空框架的模式來來開展歷史教學,能夠確保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各個時期的聯系,培養學生采用時空觀念去分析問題,看待問題,并逐步讓學生領會歷史學科時空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3.歷史史料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材料,教師在開展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充分應用這些史料來證明歷史過程,便于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
例如在講解抗戰時期的歷史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教材中不同史料之間的內在聯系性,將不同章節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重新組合,加以利用,方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將上海守軍奮起抗擊日軍、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的文字圖片等史料有效組合呈現給學生,通過引導學生對歷史史料進行分析比較,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國共聯合抗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等特定的歷史事件。教學中通過適當的引用史料能夠顯著提高高中生分析歷史史料的水平,有助于高中生形成系統化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4.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疏導
歷史解釋主要是歷史敘述者按照史料,并在自我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評判之后,所表達出來的態度和方法。他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比較高級的能力體現,更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提出問題的表現。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發展,但發展有限。為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應用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多提供學生,為學生提供簡單易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例如,通過觀察義和團運動口號扶清滅洋的圖片史料,證明了該項運動的口號確實存在,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對口號的內涵進行深入理解。讓學生通過自主材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充分認識到該口號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讓學生認識到歷史解釋就是這樣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5.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國家情懷素養
國家情懷是作為該國家的公民對本國和人民所表達出來的深情厚意,對民族興盛 、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美好憧憬。國家情懷作為一種高尚的情操,個體對集體的認同感、歸屬感。例如在講解新中國成立和國際統一相關內容時,可以導入余光中先生寫的鄉愁的朗誦視頻,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掌握詩人的生活背景和時代背景。然后結合新中國建設內容,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代港、澳、臺問題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形成濃厚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對祖國統一的強烈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朱可.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凸顯學科味——再論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8).
[2]王必閂.高中歷史學科素養基本內涵及培養策略探析[J].教學月刊·高中版(教學參考).2016(05).
[3]毛經文.讓每個生命都能散發出自己的光芒——素養養育是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