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雅麗 韋鳳莎 楊珊珊
摘 要:近年來,高校學生團體組織支教活動成為一股社會熱潮。其中,短期支教因時間要求較為靈活,條件要求更為寬松,從而更適于在校學生參與,成為大學生支教活動經常選擇的項目。本研究對納雍縣貧困山區的大學生暑期支教點進行實地調研,并對參與支教的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實地調研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了解到由于支教時間短,大學生支教動機不純,大學生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引發了參與支教活動的孩子們產生心理創傷,支教沒能達到預期效果等問題。本研究通過分析大學生短期支教志愿服務的現狀,思考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的長期發展,提出了引導大學生純化支教動機,建立健全大學生支教機制等解決方案,希望能給前去支教的大學生組織一些借鑒和參考,讓支教不僅能夠提升大學生自身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還能為受教育學生帶去知識和希望,從而使支教實現其所設想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大學生;短期支教;支教動機;解決方案
一、引言
大學生支教始于1994年,是一項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志愿活動,旨在改善落后地區教學落后的現狀。[1]高校大學生參與支教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支教地區義務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各種學校黨團機構、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也為大學生提供多種短期支教項目,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大學生支教活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也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可,然而短期支教活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都使得大學生短期支教備受爭議。[2]許多報道在肯定大學生短期支教的同時,也嚴厲地指出了其弊端。《中國青年報》報道大學生短期支教隱現“副作用”[3];有媒體披露大學生短期支教“后遺癥”并指出:一些走過場的支教活動,不僅浪費支教大學生的時間,而且會使支教大學生缺乏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無法激起他們回報社會的欲望和信念;[4]同濟大學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近62%的校長坦言先前支教的大學生給學校帶來過不良影響,78%的受教學生為大學生哥哥姐姐“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遺憾和苦惱。
支教的初衷是支援落后地區的教育和教學管理工作,但現在支教中的各種問題不斷涌現,促使我們從更多角度看待支教帶來的利弊。
二、大學生短期支教現狀
本研究選取納雍縣化作鄉一所貧困山區小學為研究對象,該學校的教室、操場、圖書館都是通過網絡求助向愛心人士爭取而來的。學校為了開拓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從2004年開始通過網絡尋找支教團隊,希望能夠通過暑假的支教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大山之外的世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奮斗精神,從而樹立對未來的信心和自己的人生目標。同年7月,第一批大學生支教隊抵達學校,并開始教學。支教的時間從7月中旬開始,支教時長為12天,支教模式為將自愿來參加活動的40個小學生按年級分為大、中、小班,分別由不同的支教老師負責管理。
三、短期支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017年暑假,為了了解大學生支教的普遍現狀,本次研究深入支教地點,采訪了23個參與支教的大學生,并通過網絡向有支教經歷的大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被調查者填答的問卷共400份,其中有效問卷356份),隨后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短期支教給山區孩子帶來了新鮮知識和樂趣,但大學生短期支教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可忽視。
(一)支教質量不能得到保證
調查顯示,參加支教的高校學生有87%來自大一、大二,其中將近50%的人對支教的了解只停留在簡單層面,并且沒有做好參與支教活動的充分準備。參加支教活動的大學生沒有經過系統的教學培訓,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大多不能激起孩子們持續學習的興趣。近60%的支教大學生上課時只是拿著提前準備好的教材照本宣科,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實際接受能力,缺乏對孩子們的引導,不能調動全班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對受教學生產生心理影響
在深入支教點時,研究者對參加過暑期夏令營活動的50個小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16%的小學生表示自己還沒來得及適應新老師,活動就匆匆結束;22%的小學生表示自己是在對活動沒有任何了解、被老師和家長的督促的情況下參加活動的;8%的小學生認為支教的老師負責心不強;60%的小學生表示支教結束后由于和支教的老師斷了聯系,而為這段“感覺不真實”的經歷感到苦惱。
短暫的相處給小學生們帶來溫馨,但活動結束后的離情別緒也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困擾。尤其是當大學生志愿者離開后,和孩子們幾乎完全失去聯系,這讓仍處于成長階段的孩子難以接受。
(三)增加校方老師教學負擔
短期支教活動由于其時間要求較為靈活、條件要求教為寬松的特性,偏向于采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向孩子們授課,而當地的老師平時采取的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慣用的以學習成績為導向的授課方式。據調查,70%以上的孩子在支教結束后認為自己學校的老師平時上課刻板無趣,從而對課堂產生排斥。由于兩種教學方式的差異,新學期開始后師生間需要重新磨合,這在無形中增加了校方老師的教學負擔。
四、解決措施與建議
(一)保證支教大學生的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大學生的教學質量,在開展支教活動之前,必須對支教大學生進行教學培訓,確保他們對小學各科的課程標準和課程知識有一定了解,能靈活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新志愿者要與支教過的志愿者之間建立聯系和交流,不斷提升支教團隊的教學水平;與校方老師之間的交流也必不可少,以此來了解他們平時的教學方式與學生對此的反映情況,采納運用到支教活動的教學當中,同時也能了解到學生們的大體情況,便于支教時盡快適應當地的教學環境。
(二)正確引導大學生對支教活動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近60%的大學生的支教動機是為了鍛煉和提升自己,這導致他們做事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會過多地關注受教的小學生。有8%的小學生覺得大學生在支教過程中缺乏責任心,他們感受不到支教大學生對他們的關心和認真教學的態度。因此,支教志愿者樹立正確對待支教活動的意識至關重要。大學生應當明確進行支教是一項公益活動,是從大格局出發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不僅僅是為了自我提升。培養大學生服務支教點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是每個支教團隊最主要的任務。支教團隊在培訓時,要向參加支教的大學生傳達正確的支教觀念,純化他們的支教動機,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態度對待支教這一公益活動。
(三)提高支教大學生的身體及心理素質
支教點處在經濟落后地區,環境艱苦,道路不通暢,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支教大學生而言,參加支教是一場艱難的奮斗。本研究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在以往的支教活動過程中有不少大學生身體不適引起感冒發燒,嚴重者甚至發生暈倒的情況。支教大學生不僅要克服高原反應,還要堅持每天早起備課、做飯、送孩子們回家。這些任務并非輕松簡單,所以擁有強健的體魄對支教的大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在支教前,支教團隊應有計劃地、適當地進行集體的體能加強訓練,為到山區支教提前做好身體素質方面的準備。
此外,支教大學生是否具有較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支教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從扶貧頂崗實習支教成功案例來看,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讓支教大學生更快地適應新環境,而且在和孩子們相處時更能采取積極的態度和方式,縮短雙方的磨合過程。[5]可以從強化心理健康意識、學習自我心理調適、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等方面,來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支教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短期支教應該成為一個發揮持續效應的教學過程。一個支教組織的支教地點不應隨意變更,應該與確定的當地學校進行長期合作,保持與當地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學經驗,掌握學校的教學進度,便于對每一新階段的支教活動進行充分準備和合理安排,從而建立起一個長效機制。
支教團隊在每次支教活動結束后可與受教學生適當保持聯系,通過電話、寫信或回訪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成長變化,并針對他們遇到的問題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讓支教活動所傳遞的正能量持續發光發熱。
五、小結
開展大學生支教活動的初衷和主要目的是改善貧困地區教學落后的現狀,促進其義務教育的發展,同時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基于對大學生短期活動現狀的調查,分析了大學生到貧困山區進行短期支教所存在的教學質量不高、影響受教學生心理、增加校方教學負擔的問題,然后結合支教點的實際情況,針對提高大學生短期支教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給出了合理的建議,希望研究結果能對我國各高校的志愿服務團隊組織、進行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楊佳歆,鄧椅玲,肖麗娟.大學生短期支教志愿服務質量研究[J].才智,2018(5):64-65.
[2]王飛奇.大學生短期支教為何被質疑[N].山東農大報,2015-04-17(6).
[3]周凱.大學生短期支教隱現“副作用”[N].中國青年報,2011-10-10(3).
[4]逸華.警惕大學生短期支教的“后遺癥”[N].中國民族報,2011-11-15(3).
[5]岳瑞波.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的經濟學思考[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