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阿楠 馬玲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網絡的普及應用和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虛擬社交的出現也導致不必依托于與他人交往,個體越來越崇尚自由,追求個體獨立自主,不受干擾和約束,人們的社會關系越發淡薄。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老齡化的進程十分迅速,加上獨特的戶籍制度導致家庭“兩棲”現象很普遍,由此“無緣”群體逐漸增多,“無緣社會”悄然來臨。“無緣社會”不僅意味著個人社會支持網絡的弱化和斷裂,也會加劇和引發新的社會問題,不利于社會良性運行。本文旨在從社會工作角度出發,探索應對“無緣社會”的挑戰,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聯,解決社會問題,應將著眼點放在現實人際關系的恢復上,從而維護社會的良性運行。
關鍵詞:社會工作;無緣社會;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方法
一、”無緣社會“的概念
“無緣社會”是指隨著社會發展,人際關系出現嚴重疏離的現象,它主要表現在血緣、地緣、職緣、社緣等各種“緣”也就是社會關系 的弱化和解體。 “無緣社會”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所謂“無緣社會”即“無血緣”——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失去雙親或血緣親屬,亦或者在法律上斷絕關系,而是指和家庭失去聯系,與親人關系疏離;“無地緣”——遠離家鄉,與家鄉失去聯系,由于工作、求學等原因,加上現在生活壓力普遍很大,互相無法敞開心門互相理解,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也互不干涉,離開生源地之后更顯陌生;“無社緣”——包括與同輩群體、工作伙伴關系淡漠,下班之后沒有交往互動,沒有朋友,沒有職場關系,與社會失去聯系。“無緣社會”是社會失靈的情況之一。一方面,它代表著冷漠的社會 氛圍、淡薄的人際關系以及因關系紐帶斷裂所導致的孤獨、無助、貧窮、 死亡等。但另一方面,“無緣”也是人們主動選擇的結果,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自身,更加強調自我認同,迫切需要擁有獨立的自我空間,選擇通過社會流動來獲取物質滿足和社會地位的提升,以此作為進入上層社會的階梯。
二、“無緣化”現象特點與表現
關于“無緣社會”的影響,目前有“解放說”和“剝奪說”兩種。前者認為,”緣“的弱化將人們從傳統封閉的人際關系中解放出來,擺脫束縛,從而使人們的個性得以釋放,有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后者認為,”緣“的弱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減弱,使人們陷入孤立的困境中。
(一)血緣關系的弱化
我國自古是以家庭為單位開展生產生活的,但本文此處談及的血緣關系,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家庭關系。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家庭關系應當是最為親密、長久的。在家庭中,個人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獲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安全感。中國傳統的家庭價值觀是以家為本位,家庭整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每個成員都應對家庭負責。反過來家庭作為成員最基本的支持網絡,為成員提供發展所需的資源,家庭成員共同承擔社會風險。但是,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念正在弱化,而這種弱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核心化和單身化。具體表現為:許多適婚年齡的單身男女拒絕婚戀,并且對婚戀有自己的想法,不惜與家庭成員(如父母)意見不合,觀念的分歧,互不妥協。
(二)地緣關系的弱化
在我國,地緣關系淡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動頻繁。在我國農村一直是以家庭為單位,人們之間有高度的互動性和密切的關聯。但是在如今的農村社區中,由于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不再依賴于土地,使得大量人口流出,只留下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不僅家庭內部的關系被改變,地緣關系也被削弱。許多進城務工人員適應了城市的生活,加入城市化進程中的他們,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也想讓孩子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思想觀念愈加開化。不同于農村社區,城市社區規模較大,人口眾多且流動性大,組織也更多樣化,這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盡管有高頻率的互動,但這種互動范圍廣而程度淺,是陌生人之間的互動,功能性的互動。 隨著自身工作,求學的需要,不斷更換常住地,導致與人交往都有所保留。沒有現實中的共同生活經歷,就無法形成長久穩定的人際交往關系,例如現在很多鄰居之間互不熟識。
(三)業緣關系的弱化
業緣關系是人們由職業或行業的活動需要而結成的人際關系。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回報和職業提升,面對工作調動、出差等情況,行業的競爭關系,無法與同事做朋友,各自為營的情況愈加普遍,并被大多數人接受和采納。
(四)社緣關系的弱化
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的特點是講究人情,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具有感情傾向。 但是目前,隨著規章制度的完善與實施,許多托人辦事的情況不再符合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今社會,“有情”變”無情“也是大家更遵守紀律及道德的具體表現。
三、社會工作使“無緣”變“有緣”
(一)宏觀層面——政策倡導
政策支持是應對“無緣社會”的根本保障。當前針對老年人、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福利政策依然存在不足,政策在各地區實施效果也不盡相同。尤其是針對留守兒童和獨居老人的政策有待完善,這些特殊群體更應該結合實際案例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支持。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認真履行其倡導者的角色,發現政策缺失,促進政策完善。社會工作者應在理解現有政策條例,領會政策精神的基礎上,開展社會工作實務,切實的幫助服務對象利用相關政策法規,改變其生活困境狀態,解決問題。更多的是,在實務中有政策無法對應的情況,應及時作為溝通的橋梁與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聯系,發現政策的缺失,或者不符合實際的情況,提出意見建議。
(二)中觀層面——社區支持網絡建設
其一,深度挖掘社區中可用的支持網絡,并使隱藏的網絡明晰。首先是推動社區內原有的支持網絡,如黨支部、業委會、居委會、社會組織等,發揮它們的作用及職責。其次是建立新的支持網絡,充分連接各種公益組織、志愿者、專業群體等, 鼓勵它們加入網絡,發揮作用,承擔社會責任。
其二,通過調查統計手段,明確社區內“無緣”群體的基本情況,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群體,如殘疾人、貧困者、高齡獨居老人等,建立詳細的人口信息檔案,實時掌握其生活動態,鏈接資源幫助他們,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服務,為“無緣”群體給予更多關心、關愛。或者轉介至專業機構,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例如:殘疾人進入康復中心,老年人進入敬老院,或者是購買專業服務,幫助成立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等。最后鏈接政府相關部門或社會組織資源,加入社區支持網絡建設,借助媒體和新媒體作為宣傳平臺,號召更多有資源的企業和志愿者群體共同合作加入支持網絡,倡導良性發展。
其三,完善社區內自助互助服務體系。首先, 在個體層面,主要針對社區內有困難的個體,如殘疾人、獨居老人、生活絕對貧困者、失業人員等,在提供相應社會保障之外,尋找共同點的人群成立互助小組,在精神上互相理解支持, 利用彼此之間的同感建立聯系,互相扶助,開展小組活動,為其增能,利用心理學正向強化。其次,在家庭層面,針對現代人家庭規模縮小、家庭觀念淡化等問題,利用社工組織各種家庭及團體活 動,邀請家庭成員參與活動,增加各成員對家庭其他成員的理解,及認同感和歸屬感。幫助存在問題的家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歸屬感和認同感,實 現成員的成長。在社區層面完善社區基本建設,積極運用各種資源,發揮倡導功能,多組織社區公益活動,形成良好社區氛圍。
(三)微觀層面——個別化服務
在“無緣社會”這一問題中,首當其沖的是缺乏社會支持網絡的弱勢 群體,包括兒童、婦女、老人、殘疾人等。這些特殊群體中有些人缺乏資源,有些人社會關系斷裂或者疏遠,所面臨的問題與日俱增,所需要的服務也越來越趨向多樣化,這要求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個案、小組甚至社區活動時應該提供“因人而異”的服務。維護和保障每個人的權益。對社會工作的專業能力的要求也應隨之提高。 社會工作者應該在保持價值中立,做好社會工作倫理工作的同時,及時聯系督導、所在機構以及其他行業專業人士,對于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時轉介。
四、結語
“無緣社會”的到來將會加劇社會中目前的各類人群的問題,例如老年問題、兒童問題、婦女問題和青年問題等,使其復雜化,增加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難度,也對社會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生活有了全新的認知,很多人更想要選擇去追尋一種舒適、自由、不被牽絆的生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要處于一種長期孤立隔絕的狀態。過著自由且有尊嚴的生活是所有人的追求,但前提是我們的生存和生活有穩固的保障。而“無緣 社會”所反映的問題恰恰是社會關聯的消失將危及人們的生存。
社會工作通過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連帶感和社會支持系統,作為解決“無緣社會”問題的基本出路,保持人們的紐帶與關聯,真正提升人們的幸福感。社會工作使用其專業的助人方法, 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滿足需求。應對“無緣社會”不僅僅需要社會工作者的努力,還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也需要每個人的意識覺醒,共同的努力使“無緣社會”再度充滿緣分。
參考文獻:
[1]李君甫、戚伊琳.《“無緣社會”》的來臨及其應對,信訪與社會矛盾研究,2018.
[2]劉 輝,周韜.日本社會“無 緣 化 ” 現狀解 析,中 外 企 業 家 ,第 28 期, 2015.
[3]婁雨婷.試析日本“無緣社會”的文化根源.日本研究,第 2 期,2013.
[4]陸貝旎.日本“無緣社會”的成因及對策.紹興文理學院學 報,2012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