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華
(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在人本主義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受美國教育家與哲學家杜威“兒童中心理論”的影響而提出的。自20世紀50年代提出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在我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自古有之,例如“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來由于國家制度、國情等原因,廣設學校,甚至推行科舉制,使教育理念偏離學生中心。直至當代,多數學校仍沿襲班級授課制,即年齡相仿的幾十名學生由教師統一授課,統一學習內容,統一課程進度,并以教師講解為主。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研究的進步,教育領域開始重新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20世紀初,著名的美國教育家與哲學家杜威第一次提出“兒童中心理論”,他將教育學中的以“課堂、書本、教師”為中心的舊“三中心”,轉向由“兒童、活動、經驗”為中心的新“三中心”,并將教育中的教師和兒童比作天體運動中的地球和太陽,他表示,兒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被譽為“教育領域的哥白尼”[1]。
兒童中心是指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限制學生的個體發展,給孩子更多發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建構,并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教育不僅僅等同于教學,不能只教給學生空洞的知識。中國有句俗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了釣魚的方法,何患無魚?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教會學生“釣魚”的方法。學者簡圣宇曾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掌握方法情況下獲得的70分,遠比在教師‘填鴨式’教育灌輸下取得的90分的含金量更大。[2]”然而目前我國教育模式下學生仍然很少有機會在課堂中進行自主探究。
1998年世界教科文組織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新模式,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卻面臨多重困難,一方面,已有的科學知識需要教師傳授,另一方面,又要想辦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的能力,既要授之以魚,又要授之以漁,同時,學習能力的考量比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考量要難得多。因此,新的教育觀念的落實,離不開教育者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模式的改良和考量方式的升級。
以學生為中心,目的是批判“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反對“教師講授而學生只是知識的存儲容器”的理念,要尊重學生個性、個體差異性,進行有差別的針對教育,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把控著學習內容和課程進度,學生被動地接受,不知道這些知識如何而來,只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然而學生最終最重要的不是學會多少知識,而是獲得學習知識的能力。就像中學時期數學學科中的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用得到的情況并不多,那我們學習它們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必然是為了鍛煉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后續的學習提供思考方式。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達到文化自覺,能夠真正達到學習上的“自由”。
以學生為中心,不代表教師的角色不重要,相反,這對教師來說是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學生中心要求教師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給學生營造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接受間接經驗的同時,主動探究獲得直接經驗,避免空洞的死記硬背,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時,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不能凌節而施。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的就是教師的啟發作用。在學生中心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啟發者、引導者,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主動通過探究來發現問題,是其關鍵所在。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就學習效率而言,班級授課制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教育(適合普及基礎教育)。但就學習效果而言,班級授課制越來越表現出一定的缺陷,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同樣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發揮優勢學科的中心輻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以此來使學生發展成為一個完善的人。為什么現在校外“一對一”教學模式做的風生水起?因為我們已經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越來越多的孩子有條件向本科、向研究生教育進軍,現在的學校教育只能是在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按照大多數孩子的水平來統一授課,那么成績優秀的學生如何拔高,后進生如何能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這就要求孩子有一個適合他個人的學習方案,需要以該學生為中心一對一的培養其學習興趣,制定發展方案,對癥下藥,使學生得到真正的發展與提高。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習近平同志曾強調:“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用于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照搬照抄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3]”教育也是如此。
我國目前實行的六三三學制是1922年效法美國開始實施的新學制,但是“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美國的大學是寬進嚴出”,體現了雖學制相似但實質并不相同。事實上中國教育在小學中學階段的水平要遠超過美國教育,原因不難看出,美國教育在小學中學階段注重的是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探究、組織和社交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學生中心”,學習形式自由,內容寬泛,并沒有很高的知識方面的要求。
那么在我國現實課堂當中,想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首先依舊要側重教師的積極引導。畢竟,沒有教師大量知識點的講授,僅靠學生自主探究,不能保證課堂教學進度及教學質量;其次,在我國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在班級授課制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深入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配備探究活動所需設備、相關書籍資料等,為學生創造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中心教學模式的開展與實施[4];最后,學生中心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要看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個體不同情況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支撐學生進一步進行問題的探究,從而保證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5]。
“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任何新生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不能一味的肯定,也不能一味的否定。那么對于“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這個問題,我們就應該有了方向,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我們應該探索的是二者相結合的方式,絕對的肯定和絕對的否定都不可取,想要改變“填鴨式”的授課方式,不代表一定要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要知道在原有基礎上適度改良的效果,在大部分時候往往優于劇烈變革。基于漸進式的、因地制宜的模式,針對對象開展體系化、科學化的改造才是正途[6]。
實際上,我們不需要急切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模式的口號,我們已經在著手進行消除大班額,落實小班制政策,這是我們重視學生中心的體現,小班制介于一對一和大班制之間,同時兼顧了教師講授有效率、學生自主探究有條件、經濟支出能滿足幾大方面。結合教育實際,繼續發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精神,找到適合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模式,是現行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們的強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