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發林
[摘要]抗戰期間,香港淪陷后,近千文化人被困香港,中共中央與南方局對滯留在香港的愛國人士與文化界人士處境十分關注。當時八路軍駐扎香港辦事處的負責人廖承志受到周恩來指示,連貫組織營救。經過精心組織,策劃了正確的大營救的路線,成功大營救。而廣東龍川老隆就是當時大營救的一個重要中轉站,為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本文圍繞大營救的歷史概況和時代背景,通過查閱史料和實地調研,進一步探究廣東龍川在文化名人大營救的歷史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香港淪陷;文化名人;大營救;老隆城
[作者簡介]駱發林(1980-),男,廣東龍川人,中共龍川縣委黨校,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黨史黨建。
[中圖分類號] D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5-0024-03
香港淪陷于1941年,通過黨中央統一部署,東江縱隊將當時數百名滯留在香港的愛國人士與抗日文化名人營救出來。根據黨中央和南方局的指引,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等、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領導同志、與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共同部署營救工作。香港文化人大營救被茅盾稱為“抗日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而龍川縣的重鎮——老隆鎮作為營救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在營救行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①
一、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的歷史概況
(一)歷史背景
1、香港淪陷,近千文化人被困香港
太平洋戰爭于1941年12月爆發,同月25日日本攻克香港,當日軍攻克香港之后,就將香港至九龍交通封鎖,并實施宵禁,對抗日志士與愛國人士大肆搜捕,貼出告令,讓香港的文化人士迅速到“大日本軍指揮部”。日本的“南支派遣軍”特務機關“大東亞共榮圈”也在報紙上登出相關信息:“請鄒韜奮、茅盾先生參加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還有文化特務在電影院特意打出幻燈“請梅蘭芳、蔡楚生、司徒慧敏到半島酒店會晤”。②
日軍在占領香港之后為什么要搜捕文化人?曾任深圳“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館員的黎金良說過:日軍對中國侵略遵循著一個想法,不但在武力上讓中國臣服,還要讓中國在精神上臣服。③據他了解,在1941年香港文化人主要是從重慶、上海、桂林等地到達香港。當年,讓對國民黨仍然抱有幻想的人們驚醒,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揭穿了國民黨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政策,導致受到迫害,從而舉家搬遷至香港。“皖南事變”后,了解到國民黨頑固派的真面目,國民黨元老如:何香凝、柳亞子等人聯名至國民黨中執委與蔣介石公開信,還有抗日文化人士茅盾等九人共同發表《我們對國事的態度和主張》,這些活動讓國民黨頑固派與日偽更加仇視,此次“邀請”實則是不懷好意的“誘捕”。
在當時,數百名文化人士與愛國人士在港人員積極開展了抗日救亡的活動,日軍在占領香港后將對外出口的交通、碼頭等進行封鎖,同時實施宵禁,單靠自身的能力都很難逃出香港,只能坐以待斃。
2、中共中央急電,緊急開展“大營救”行動
中共中央與南方局政府對滯留在香港的愛國人士以及文化界人士十分關注。根據史料記載,可以了解到在日軍攻占香港時,中共中央急電周恩來等人,讓其設法保護幫助在港民主人士與文化界人士撤離,將其轉移至東江抗日等游擊區域,當時任命周恩來為中央南方局書記,曾多次急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等,讓其必須堅決執行中央指令,不惜代價也要將在港被困的文化界人士、國際友人、愛國人士等營救出來,并對安全轉移、撤離、經費等細節作出部署。
此次文化名人營救活動經歷11個月,參與人數眾多,如廣東抗日游擊隊、數省地下組織等,共營救出在港文化人士800余人。其中,包括:茅盾、胡風、鄒韜奮等等。
(二)大營救的路線
據深圳市歷史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史料記載,周恩來陸續將電報發送至廖承志,讓廖承志將在港文化界人士與民主人士等營救出來,在經過東江或者廣州灣地區后轉入后方,又對轉移路線做出了完整的安排:除去東江、廣州灣以外,還能去馬來亞即現今的馬來西亞地區,不過去東江游擊等地區更好,不能留下隱患,也不能向南去或者是游擊區,需轉到內地先到桂林。
香港負責人廖承志立刻動員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以及香港地下組織,布置了詳細部署,規劃了營救路線以及參與營救人員。他們歷盡艱險,在經過短短半年時間,就通過陸、水等路線將被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以及愛國人士拯救出來,在經過游擊區域之后進入大后方的安全地區。
1、走東線水路。從九龍走東線,經西貢、渡大鵬灣在沙魚涌上岸,走坪山走惠州,以商行為掩護乘船到老隆,坐車到韶關,最后是經興寧、梅縣、大埔等前往閩西,或再轉到蘇北。本線路撤離人員包括愛國商人李伯球一家、國民黨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的夫人上官德賢等。
2、走西線陸路。從九龍經荃灣,越大帽山達元朗,渡深圳河進梅林坳,到達白石龍。他們大多數人稍作休整之后,就先后從白石龍出發到惠陽坪山、淡水、惠州、老隆、韶關等地,最后安全地輾轉回到后方。本線路撤離人員包括矛盾、鄒韜奮、胡繩、于伶等。
3、走東面海路。乘民船經長洲島渡海,從汕尾或馬宮登岸,前往海豐,再轉入內地。本線路撤離人員包括何香凝、柳亞子等。
4、走西部海路。經過長洲島,過伶仃洋到澳門歧,然后乘船經三灶島到臺山石歧或者江門,再沿西江的肇慶、梧州、柳州,最后到達桂林;或者從澳門乘船到廣州灣的湛江,經過欽州、靈山、柳州到達桂林或重慶。本線路撤離人員包括夏衍、金仲華、李秀文(葉挺夫人)等。
二、老隆文化名人大營救的主要歷史概貌
(一)老隆為何成為重要的中轉站
一是龍川縣重鎮為老隆,其作為東江航運的終點,能夠東去梅、興、埔轉到閩西、蘇北等地區,西可到韶關,由此轉至湖南川、貴、黔等地區。二是廣九和粵漢鐵路南段均被日軍控制,而廣東龍川尚未被日軍所占領。三是龍川人民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因此,負責營救的廖承志和連貫最終選擇廣東龍川老隆作為中轉站。
(二)老隆營救中轉站的建立
當時,老隆尚是“國統區”。國民黨頑固派已經得到消息,清楚將會有大量的文化人士與民主人士在香港通過東江游擊區到老隆內地位置,就在車站、碼頭等交通重地設置關卡,同時派出特務,試圖在旅店將其緝拿。這種危險的情況下,若是不依靠地下黨組織的秘密工作方式,將會寸步那行。在此期間,營救人員抓緊機會,迅速在老隆、惠州等位置建立秘密中轉站,從而讓保護工作能夠安全完成。此次就是廖安祥經理的惠州“源吉行”,與連貫掌握的“香港汽車材料行”和老隆“義孚行”。
老隆的中轉站是連貫親自掌握。中轉站設在老隆城的“義孚行”和“香港汽車材料行”(均已損毀,現僅剩隔壁指揮站福建會館遺址)里,地下黨與這兩家商行老板都具有統戰關系,連貫是香港客商與股東,能夠住在這里,并且中共東江后方特委也會協同連貫工作。此外,還有與喬冠華共同舉辦“香港中國通訊社”的鄭展以及胡一聲等人士。
老隆是從香港撤回大后方的必經之路。④通過走水路乘船,民主人士與文化人士共同從惠州達到老隆,通過這兩個商行找到了鄭展以及連貫,將其冠上“接待家屬”“香港股東”“華僑”等名義,并妥善安排被營救人士的食宿。但是,國民黨特務越來越緊的搜查下,為了減少可能出現意外的情況,大部分人在此地只住宿兩個晚上,就會通過乘坐中轉站聯系的車輛轉移到韶關,而剩下的一小部分人士就會讓胡一聲護送,利用“商行”的名義,在經過興寧之后轉移到閩西或蘇北。
(三)在老隆發生的大營救軼事
1、安全之地老隆城
經過曾經在香港開設過“東利運輸公司”的廖安祥的努力,化身為“羅老板”的廖安祥通過“酒桌攻勢”向國軍高官們為自己的客戶商人和伙計辦下“難民證”。⑤2月17日(農歷正月初三),惠州開往老隆的“大部隊”走出,在到達老隆時,就有連貫利用“義孚行”名義早早等候在那里,通過聯系好的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將人士送至韶關,保護了他們的人身安全。但是,還有鄒韜奮一人卻在老隆滯留。
2、最后一名獲救者——“李尚清”
在4月下旬時,通過交通員帶回兩人交到連貫在老隆的助手鄭展手中,其中一人戴著眼鏡,臉龐消瘦,在難民證上登記的名字是“李尚清”,職業是“香港商行股東”,這就是鄒韜奮,知名報人、愛國人士。
在接到鄒韜奮的第二天,連貫就派遣助手鄭展聯系能夠到達韶關的汽車,但是,送走的人士只有兩人,就是鄒韜奮和與之同行的胡繩,黎金良介紹說,在當時情況下,鄒韜奮被通緝,下達了格殺令,如果將其也根據其他文化人士轉移的路線離開香港,將會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并且,根據情報,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國民黨頑固派已經清楚鄒韜奮離開了香港,特地命令特務機關對鄒韜奮的行蹤進行偵查,在各個關卡上也發布了相關照片,同時,還有更嚴重的情況,就是特務頭子還下發了命令,若是發現鄒韜奮可以直接處決。
陳啟昌也參與到鄒韜奮的營救行動之中,經過他的回憶可以知道,在最后的對策中,主要是停止行動,原地隱藏。陳啟昌老家就在老隆梅縣的江頭村,村子在二次革命中曾經作為蘇維埃村,群眾基礎較好。陳啟昌是回國華僑陳卓民的兒子,在作為地下黨回到家鄉之后,就以“商行經理”的身份,與當地的衙門建立了良好的社會關系,鄒韜奮就在這期間跟著他,成為“患病休養”的“李尚清”在江頭村居住。
鄭展也回憶過,在9月25日時,他和馮舒將鄒韜奮護送離開江頭村,乘坐小船到達興寧,并改乘連貫的另一個商行“僑興行”所運輸貨物的汽車,去往韶關,每當遇到關卡檢查時,就會讓馮舒拿出通行證應付過去,并且稱老板身體有恙,不能下車檢查,而由于“僑興行”與各軍警關系較好,經常給予小恩小惠,就此蒙混過關。
在隊伍到達韶關之后,為了將“尾巴”甩開,就在江邊找到專門住宿的船住了一晚,在第二天的時候就登上了淥口的火車,經過淥口向蘇北解放軍而去,途徑長沙,幾經輾轉,在1942年11月22日,鄒韜奮成為了香港營救活動中最后的獲救者,此次行動圓滿成功。
3、先人后己,連貫一家在老隆重聚
在1942年4月下旬,在老隆坐鎮的連貫意外看到了香港逃難而歸的妻兒,頓時就將心中的石頭放下了。
在香港營救活動起始時,連貫對于家人就有所考慮,由于任務繁重,在營救期間不能顧及妻兒,就先將兩個十三、十四歲的兒女轉移到東江游擊隊,并且給妻子韓雪明留下一部分錢財,說明自身有重要的任務,不能帶領妻兒一起走,讓妻兒在之后到老隆尋找連貫。而連貫在銅鑼灣避風港開完會之后,其實就沒有回到過家中。之后,韓雪明只能帶著三個孩子與難民共同逃難,隆冬時期,長途跋涉,在快到惠州時,還遇土匪搶劫,走投無路。當時鄒韜奮等一批被護送的“文化人”要坐船到老隆,韓雪明就硬著頭皮向他們表明身份,懇求坐他們的船去老隆找連貫。
鄒韜奮等人覺得有些奇怪,連貫等營救組織將此次行動安排的精密周到,每一中轉站都有專門的人員接送,但是其家人們怎會出現流落街頭的情況,怎么會有如此不合理的事情?等船到了老隆,見到連貫,這才證實這母子四人真的是連貫的家屬,他們無不嘆服,深受感動。
三、老隆在文化名人大營救的歷史作用和地位
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江縱隊前身)經過不斷的周折,從老隆到韶關的秘密交通線和掩護都打通了,地下黨組織分別護送茅盾等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成功撤離,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這次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的勝利,對發展鞏固抗日統一戰線以及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具有重大的影響。
(一)老隆地理位置重要,為中轉大站
老隆有水路可南通惠州,西接韶關,東連興寧、梅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日軍全面侵華后,由于老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始終都未被日本占領。正是由于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當時老隆被選為文化名人大營救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大批的香港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從香港北上經深圳、惠州,最終來到龍川,經中央的部署和轉運站的同志安排,分別將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通過不同路線跋涉千里,送至大后方。如老隆能夠東去梅、興、埔轉到閩西、蘇北等地區,西可到韶關,由此轉至湖南川、貴、黔等地區。從老隆到韶關的護送工作由后東特委負責。為確保營救萬無一失,當時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負責人之一連貫在老隆坐診,并通過后東特委與龍川地下組織的細心布置,嚴密部署,以福建會館為中轉站,開展系列營救措施。
(二)革命蘇區出人出力,確保營救成功
龍川作為中央蘇區縣之一,向來有著深厚的革命生長土壤和濃郁的人文情懷。1942年1月下旬,東江后方特委黨組織接到了廖承志傳達的黨中央的指示,便在連貫的主持下建立營救中轉站。在整個營救過程中,東江后方特委黨組織積極發展龍川人民,為從香港撤離回來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做好掩護工作。自1942年春節直至同年9月,此次歷經半年時間,特委及龍川黨組織順利在國民黨的中統特務的勘察下,在老隆到韶關路線上設置了4個檢查扎,將香港文化精英以及愛國人士毫發無損的送到韶關,黨下發的任務圓滿完成。
(三)福建會館為大營救留住記憶
位于龍川縣老隆鎮新華路有一所普通的房子,占地不大,這就是著名的福建會館,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的中轉站。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之一、“香港大營救”負責人之一的連貫就住在“福建會館”,精心安排和指揮民主和文化進步人士的大轉移行動。眾多被困香港的著名人士,如:何香凝、夏衍、廖沫沙、矛盾等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共300余人,穿過日寇的重重封鎖線,乘船沿東江逆流北上,平安轉移到中轉站——龍川縣老隆鎮,并被安排在“福建會館”附近的“義孚行”和“僑興行”等店鋪里。
據了解,1942年從老隆安全轉移的進步人士有200多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小琪在其論著中說,在這個震驚中外的文化人大轉移事件中,老隆作為重要的中轉站,對文化人大轉移的成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⑥
結語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是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轟轟烈烈的偉大壯舉。這次大營救中所營救的文化名人在新中國成立后均成為新中國各條戰線上的重要棟梁,從這個角度看,這次大營救也為黨救護了一批重要的文化精英。而廣東龍川在此次歷史大營救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更是與該縣作為中央蘇區縣的革命歷史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今天,更應傳承好這一紅色基因,為新時代龍川綠色崛起書寫出更加壯麗的詩篇。
[注釋]
①朱光進.“香港文化名人”老隆大營救始末.南方網.[EB/OL].http://southcn.com.2015-08-04.
②張侃理.1942年省港大營救——搶救茅盾、夏衍等諸多名人[N].北京日報,2012-11-20.
③楊奇.歷經近一年秘密大營救[N].南方日報,2015-08-26.
④王國梁.鄒韜奮脫險走東江(下)[M].大營救,2014年8月.
⑤王維娜.廖安祥與“秘密大營救”[J].客家研究輯刊,2008(2).
⑥甘超強,劉偉東.龍川“福建會館”——“香港大營救”重要中轉站[N].南方日報,200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