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偉
【摘 要】廣東是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區域,有深厚的中共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廣東境內部分區域是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粵北、粵東北成為中央蘇區南邊的重要屏障,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蘇區的革命斗爭,為中央蘇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廣東成為萬里征途的首選方向,亦是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核心區域的第一站。中央紅軍征戰粵北,歷時近二十天。中共和紅軍創造性地開展了統戰工作,“借道”廣東,紅軍先后通過國民黨軍在粵贛、湘粵邊境設置的前三道封鎖線,順利打開了繼續西進的通道;沿途堅持思想建黨和政治宣傳,播下革命火種,得到民眾廣泛的支援和幫助,推動了廣東革命斗爭和農民運動的持續發展。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守紅軍以粵贛邊區的油山為中心,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廣東境內保留了中國革命的火種,成為全國抗戰后中共及其武裝力量在南方的重要戰略支點之一。
【關鍵詞】紅軍長征;廣東;中央蘇區;封鎖線;貢獻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19)02-0005-09
廣東是一塊富有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是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中共黨組織發展迅猛,列全國前列;工農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由廣東走向全國。1927年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后,廣東率先舉起反擊國民黨右派背叛行徑的武裝斗爭旗幟,舉行了上百次武裝起義,先后創建了海陸豐、東江、瓊崖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梅州全境以及韶關、河源、潮州部分區域是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粵北、粵東北成為中央蘇區南邊的重要屏障,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蘇區的革命斗爭,為中央蘇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央紅軍主力實施戰略轉移,廣東是主力紅軍離開中央蘇區核心區域(贛南閩西)后經過的第一個省份,從1934年10月26日到11月13日,中央紅軍征戰粵北,歷時近二十天。一方面,中共創造性地運用統戰策略,通過與粵軍進行“借道”廣東的談判,先期達成停戰協議,為紅軍突圍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廣大紅軍指戰員經過英勇奮戰,比較順利地通過了國民黨軍在粵贛、湘粵邊境設置的前三道封鎖線,打開了繼續西進的通道。過去黨史界和學術界對紅軍長征在廣東這一段歷史較少關注,直至2016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出版《萬里長征第一站——紅軍長征在廣東》①一書做了基本概述。本文擬對紅軍長征在廣東的史實進行梳理闡述,兼談廣東對中央蘇區革命斗爭的支持和貢獻。
“福建事變”失敗后,蔣介石嫡系中央軍占領福建,屯兵閩西南,使得廣東地方軍閥陳濟棠如芒刺在背。為避免被中央軍吞并,時任國民黨南路“剿匪軍”總司令的陳濟棠對“圍剿”紅軍并不積極,反而視贛南粵北紅軍為隔斷中央與廣東、防止蔣介石中央軍吞并地方力量的有利屏障。
國民黨內部歷來派系林立,各路地方軍閥與國民黨中央政府明爭暗斗,分庭抗禮。“追剿”紅軍,為蔣介石“一石數鳥”戰略(即在消滅紅軍的同時,削弱乃至消滅地方軍閥)提供了機遇,也為紅軍“借道”廣東提供了契機。與此同時,迫于局勢的壓力和對先前“福建事變”失誤教訓的總結,從長征前夕一直到長征中后期至結束,中共中央均加強了對地方實力派的統戰工作,包括針對云南軍閥龍云、四川軍閥楊森、鄧錫侯等人的統戰工作,廣東軍閥陳濟棠是長征路上中共中央開展統戰的第一人,而且成效顯著,比較成功。
陳濟棠是粵系軍閥的代表,從1929年到1936年,連續主政廣東8年,統領廣東海陸空三軍,掌握廣東省黨政軍大權,有“南天王”之稱。就陳濟棠與中國共產黨的長期關系來說,他具有兩個鮮明特點:
一是堅定反共。在國民黨內,陳濟棠向來以堅決反共著稱。早在大革命時期,他就明確反對孫中山主導的國共合作計劃;中共南昌起義失敗后,他親率大軍堵截由葉挺、賀龍帶領的南下潮汕、梅州一帶的起義部隊,給起義軍造成重大損失;他長期對廣東境內的革命根據地展開大規?!皣恕?,東江根據地、瓊崖根據地、南路根據地等先后遭其破壞并喪失;他長期殘酷鎮壓廣東境內的革命者,中共兩廣省委書記蔡和森、兩廣軍委書記李碩勛等著名領導人,先后遭其殺害,廣東黨組織遭受重大挫折,革命斗爭長期處于低潮;陳濟棠被任命為閩、粵、贛、湘邊區“剿匪”副總司令和南路軍總司令,參與對中央蘇區的第四、第五次“圍剿”,其間還積極參與鎮壓“福建事變”。
二是能征善戰。陳濟棠畢業于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桂系軍隊之強悍聞名中外,連國民黨中央軍都懼怕三分。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因累累戰功被譽為“鐵軍”,由桂軍組成的第七軍便自稱“鋼軍”。但這支“鋼軍”先后在1929—1930年的蔣桂戰爭、粵桂戰爭、中原大戰中三次敗于陳濟棠之手。
中央紅軍在與粵軍的戰斗中也曾有重大傷亡。南雄水口戰役,是一場著名的惡仗,1932年7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央紅軍主力與陳濟棠部主力等國民黨軍在南雄水口等地激戰三天兩夜,雙方投入兵力達3萬人,紅軍殲滅粵軍近兩千人,粵軍遭此打擊,全部退出了贛南根據地,中央蘇區的南翼在一段時間內得到穩定和安寧。但粵軍機動靈活頑強作戰,給紅軍也造成了重大損失。毛澤東后來總結說:“如像水口圩和團村這一類的仗,本來一般算作勝仗,而且還算作大勝仗(前者擊潰陳濟棠二十個團,后者擊潰陳誠十二個團),然而我們歷來就不歡迎這種勝仗,在某種意義上簡直還可以說它是敗仗。因為沒有繳獲或繳獲不超過消耗,在我們看來是很少意義的?!雹?/p>
在戰略轉移的醞釀時期,毛澤東即指出:“要向陳的部隊和敵占區人民開展強大的宣傳攻勢,宣傳抗日救國、槍口一致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道理”,②并向周恩來提出對陳濟棠開展雙管齊下的軍事和統戰工作的建議。周恩來接受了這一建議,對部隊發出爭取陳濟棠共同反蔣抗日的指示。如前所述,陳濟棠也深知蔣介石”一箭雙雕”“借刀殺人”的用心,他并不想消耗實力。1934年9月,陳濟棠主動示好,給周恩來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人秘密送到瑞金:“我對貴黨共同抗日的主張,表示贊同,為了協調雙方關系,我決定派參謀長楊幼敏、師長黃旭初、黃質文三人為談判代表團,建議你方最好派粵贛省軍區司令官何長工為總代表,進行秘密談判,現派徐參謀前來商定談判地點、時間及其他有關事項?!雹垭S后,朱德致信陳濟棠,對陳愿意合作反蔣抗日表示歡迎,闡明中共抗日救國的主張,提出雙方停止作戰行動,立即恢復雙方貿易自由,即刻開始反蔣賊賣國及法西斯陰謀之政治運動并切實做反日反蔣之各項軍事準備,請代購軍火經筠門嶺迅速運輸等五項建議,還提出“為順暢通訊聯絡起見,務望約定專門密碼、無線電呼號波長,且可接通會昌、筠門嶺之電話”的提議。”①陳濟棠于9月27日復電:“為適合環境,應付時局計,先行商定軍事,以免延誤時機,希派軍事負責代表前來會商軍事,以利進行,并盼賜復?!?0月初,在實行戰略轉移前夕,周恩來、朱德派代表何長工、潘漢年到江西尋烏與陳濟棠的代表談判。1934年10月9日至11日,經過三天三夜的談判,雙方終于達成五項協議:就地停戰,取消敵對局面;互通情報,用有線電通報;解除封鎖;互相通商,必要時紅軍可在陳濟棠的防區設后方,建立醫院;必要時可以互相借道,紅軍有行動事先告訴陳,陳部撤離40華里,讓紅軍通過,紅軍只借道而行,保證不入廣東腹地,紅軍人員進入陳的防區用陳部護照。②上述協議穩定了中央蘇區南線的戰略局勢,為稍后的紅軍長征“借道”廣東并突破國民黨軍的前三道封鎖線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紅軍與陳濟棠的停戰談判又被稱為“借道”談判。正如周恩來所言:這次談判“對于我們紅軍和中央機關的突圍轉移,起到重大作用。也就是說,這將使中央正式確定長征開始的時間和突圍的方向?!雹?/p>
此后,中央紅軍開始突圍時,紅軍總部根據“借道”協議,通知陳濟棠,有部分紅軍要借道。陳濟棠得知這一情況后,即將同紅軍談判達成秘密停戰協議的內容要點傳達到前線部隊少將以上軍官,要求各部隊履行協議,讓路給紅軍通過,并嚴令各部:“敵不向我襲擊不準出擊,敵不向我射擊不準開槍?!雹?h3>二、突破前三道軍事封鎖線
(一)突破第一道封鎖線
1934年10月,為阻止中央紅軍向粵贛邊境發展,粵軍在江西信豐、安遠至贛縣王母渡和贛州、南康一線,構筑了一條以桃江(信豐河)為天塹的南北長120多公里、東西寬約50公里的弧形封鎖線。
21日,中央紅軍主力開始戰略轉移,離開中央蘇區核心區域。紅三軍團第四師由贛縣向信豐推進。同日,紅一軍團向信豐新田圩迫近。擔任左前鋒的紅一師三團取得信豐新田戰斗勝利,擔任攻擊任務的紅二師三團也從信豐羅峰頭向金雞出擊,取得金雞戰斗勝利。22日,紅三團進至大橋頭遭敵阻擊,將敵擊潰后向信豐石背追擊,部分殘敵退入信豐古陂。占領新田之紅二師直往石背攔截,斃敵300余,繳獲一批輜重和軍用物資。23日凌晨,紅十團配合紅十一團擊潰古陂頑敵,占領粵軍師部駐地古陂圩,獲大量槍支、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在紅一、三軍團主力突破粵軍在安遠、信豐邊界防線后,粵軍大部潰退至信豐安息集結。紅一、三軍團除各派少數兵力牽制安息和信豐縣城守敵,主力全部繞經信豐坪石地區,從安息至信豐縣城間隙穿過。25日,紅軍在信豐鐵石口、大塘埠、石寨圩等地西渡桃江,向贛粵邊界推進;26日,先頭部隊紅一軍團突破粵界;27日,擔負后衛任務的紅五軍團渡過桃江。至此,中央紅軍長征部隊全部渡過了桃江,完全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進入廣東南雄境內。
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洪超的犧牲是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的最大損失,雖然此時“借道談判”已經結束,但由于保密需要,陳濟棠的指令還沒有傳達到駐守贛南的粵軍,擔任右路主攻任務的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洪超在古陂偵察地形時,遭敵襲擊犧牲,年僅25歲,成為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
(二)突破第二道封鎖線
在紅一、三軍團先頭部隊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時,蔣介石判斷紅一方面軍的行動是戰略轉移,立即重新調整部署和緊急調動部隊。他命令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加強第二道封鎖線,堵截紅軍,妄圖把紅軍堵截在廣東仁化城口至湖南汝城、桂東一線第二道封鎖線之內。
10月29日,中革軍委決定紅一方面軍11月1日進至汝城、城口等地,并通過敵設在粵境城口至湘境汝城、桂東的第二道封鎖線。紅軍從時間上、路線上、軍事上取得先機之利,主動殲擊鎮守在封鎖線上的守敵。
10月31日,左翼紅一軍團第二師前鋒別動隊為前衛(右翼、中翼進軍路線都在湘境汝城縣內),第六團、第四團為后衛,由江西崇義縣的聶都經五洞進入仁化長江的冷飯坑、犁壁嶺、佛坳一線。為了爭取時間,完成軍團部預定的進軍計劃,紅二師決定避敵正規軍的堵截,折向群山高聳、森林茂密的佛坳、恙子坳、壘嶺、矮墻背、甘溪嶺、石橋頭、陳奢一線的羊腸小道開進。11月2日,紅二師第四團經汝城八丘田,集結于三江口地域,截斷湘軍主力第六十二師陶廣部與粵軍間的聯系,從北面遏制城口。紅二師第六團進入城口區東坑分道:一部從坳背折向牛皮洞,經響塘、塘源、上奢、大石下、土洞、寒婆坳、水東,過城口河,進入恩村、厚坑地域,從外線執行截擊城口敵人退路和阻擊仁化追敵的任務;一部經老屋、半山、塘灣、半奢水,插到水東橋頭偵察敵情,警戒城口鎮方向,并與進入三江口地域之紅軍部隊,形成對城口鎮的鉗形包圍之勢。
城口鎮位于湘粵邊境的仁化境內,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湘、粵邊境古道交通的咽喉。蔣介石決心把城口建成“圍剿”紅軍第二道封鎖線南端的中心據點。紅二師第六團認為,城口守敵人數不多,但設防堅固,有精良武器和充足彈藥;若正面進攻,雖有取勝的把握,但要付出較大的代價,甚至會耽誤時間,影響軍團部戰略部署的完成。為此,他們決定乘敵不備,突然襲擊,奪取城口。11月2日夜,紅軍進入城口鎮內,割斷電話線,包圍了敵軍連部、公安分局、保安隊部、民團部,向敵軍展開政治攻勢。敵軍自知插翼難逃,紛紛投降。據守在山上碉堡、碉樓、哨所的敵軍,懾于紅軍的強大威力,棄堡棄崗倉皇逃竄。
這次戰斗,共俘敵軍100多人,繳獲長短槍幾百支、子彈1萬多發,對此,中革軍委通電全軍:紅一軍團前鋒于11月2日,占領了敵第二道封鎖線上重鎮城口,突破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①
(三)突破第三道封鎖線
第一、第二道封鎖線接連被摧毀后,國民黨軍加緊調遣兵力,固守第三道封鎖線。當時廣東韶關、樂昌和湖南郴州一線的鐵路雖然沒有全線通車,但是有些地方短距離是通車的,公路上汽車往來頻繁,敵人調兵非常方便。國民黨在粵漢鐵路沿線部署20萬兵力把守。
11月5日,紅軍分頭向西挺進。右路紅三軍團繞過汝城縣城,向宜章進軍;左路紅軍第一、第五、第九軍團由仁化城口沿九峰山脈前進。這時,敵人已判明紅軍正在突圍, 粵軍趕赴樂昌。他們利用公路、鐵路之便,企圖搶先占領九峰山,堵截紅軍前進。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從九峰打過去,要在敵人到達之前,搶占九峰山制高點,將敵人牽制在九峰山麓,以掩護中央縱隊從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間安全通
過。②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冒雨晝夜兼程直奔九峰山,搶先占領了陣地,監視九峰墟的敵人,隨后派出部隊擊潰了固守在樂昌茶料的粵軍一個團。11月6日,紅二師第五團、紅一師到達九峰,在張姑嶺與敵展開戰斗,保證了左翼部隊的安全,使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安全的通過汝城延壽。
紅一軍團、紅五軍團、紅九軍團、中央機關、軍委縱隊等于11月5日、6日分四路進入廣東樂昌五山境內。一路從仁化城口清水江進入五山山寨歧經沙坪、長老坑西進;另一路從仁化城口新田進入五山中山經沙坪、長老坑西進;再一路從湖南汝城小亙楓樹坳進入五山石下、大王山西進;還有一路從湖南汝城井陂界頭進入五山青龍頭經石下、大王山西進。
大王山地處五嶺山脈,位于湘粵交界處,海拔1600多米,是紅軍進入粵北遇到的第一座高峰,中央紅軍經過10多個小時的艱難行軍,勝利翻越大王山,進入山區小道,蔣介石急令陳濟棠部尾追前堵紅軍?;涇娎顫h魂、余漢謀部從樂昌向九峰延壽趕來堵截;中央軍薛岳、吳奇偉兩個兵團銜尾緊追,粵軍鄧龍光一個團從樂昌開往九峰。敵人從三面圍堵,而紅軍和中央縱隊都擠到一條路上,情況十分危急。
紅一軍團命令紅十師派一個團作為先頭部隊,在11月11日前搶占宜章縣白石渡,掩護全軍和中央縱隊從樂昌以北通過粵漢鐵路。由于紅一軍團派出得力部隊在樂昌九峰茶料與文洞之間的鴉鵲嶺阻擊國民黨軍隊,監視了九峰墟的敵人,保證了左翼部隊的安全,特別是占領了敵人第三道封鎖線的重要支點白石渡,再加上右翼的紅三軍團先后占領了宜章、良田等城鎮,在南北兩面很好地掩護中革軍委等后續部隊,從而全軍比較順利地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
10月21日,中央紅軍開始突圍,與粵軍陳濟棠部發生戰斗,突破國民黨軍設置于江西安遠和信豐之間的第一道封鎖線,26日,先頭部隊紅一軍團進入廣東南雄,隨后連續突破敵軍設置在湖南桂東、汝城和廣東仁化城口之間的第二道封鎖線,設置在粵漢鐵路、湘粵邊境湖南郴縣、良田、宜章和廣東樂昌之間的第三道封鎖線,先后取得新田之戰、城口之戰、銅鼓嶺阻擊戰、茶料阻擊戰等一系列戰斗的勝利,翻越大王山等多座高山,征服逶迤連綿的五嶺山脈,打開了繼續西進的通道。中央紅軍征戰粵北,前后歷時近二十天。
經中央確認,廣東省現有11個原中央蘇區縣,分別為梅州市的大埔縣、平遠縣、興寧市、梅縣、梅江區、蕉嶺縣、豐順縣、五華縣,韶關市的南雄市,潮州市的饒平,河源市的龍川縣。也就是說,這些地區本來就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對中央蘇區腹地和核心區域的支持,主要體現在東江革命根據地的支持和幫助上。
東江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開創較早、范圍較大、堅持時間較長的一塊革命根據地。它從大革命失敗后開始創建,1930年5月正式形成,到1935年夏喪失,經歷了長達8年多的極為艱辛、曲折復雜的英勇斗爭。在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全盛時期,它領導著擁有正規軍約3000人的紅十一軍和約200萬的蘇區人口,根據地范圍遍及粵東地區20多個縣市,并發展到福建和江西南部。①它的存在和發展,有力地支持和策應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東江革命根據地因此成為支撐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戰略基地,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體現為五個方面:
(一)東江革命根據地發揮南方屏障作用,有力支援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
廣東東江革命根據地的東部和北部與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南部彼此相連。東江蘇區的革命斗爭,打擊和牽制了地方軍閥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在中央紅軍進行的幾次反“圍剿”斗爭期間,東江革命根據地的軍民牽制了廣東國民黨軍隊幾個師兵力,減輕了中央紅軍的軍事壓力。1932年7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期間,中共東江特委向東江軍民發出戰斗的號召:“東江的紅軍與一切工農武裝,必須與中央和閩西蘇區紅軍作互相呼應的作戰,襲擊敵人的后方,擴大我們的區域……給廣東軍閥進攻中央蘇區以最大的牽制”。②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時,陳濟棠為保住東江地盤,以免“后院起火”,并提防蔣介石“借刀殺人”之計得逞,遂將其主要兵力駐扎在東江地區,開赴江西參加“圍剿”的只是一部分兵力,并與中央紅軍秘密談判,雙方達到就地停戰、互相借道等項協議,使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能比較順利地突破陳濟棠軍隊防區,減少了損失。東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及其對國民黨軍隊的牽制,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
(二)協助和配合中共中央建立由上海通往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溝通了中共中央與中央蘇區的聯系
東江革命根據地所在的東江地區,是駐上海的中共中央與中央革命根據地之間的主要通道。為了溝通中共中央與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聯系,1930年秋,由周恩來領導的中共中央交通局在中共廣東省委(駐香港)和東江特委的協助和配合下,開辟了一條由上?!愀邸穷^—大埔—中央蘇區的紅色秘密交通線。這條秘密交通線所經的東江蘇區,在汕頭、大埔設立交通中站,由中共東江特委負責。東江特委為此選派了一批得力干部負責交通工作,使這條交通線暢通無阻,安全可靠,一直堅持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東江革命根據地黨組織出色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這一重要使命,除了圓滿完成日常大量的來往文件傳遞外,還安全護送了包括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陳云、李維漢、葉劍英、瞿秋白、楊尚昆、李富春、劉伯承、聶榮臻等在內共200多名黨和紅軍的領導人,以及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從白區進入中央根據地;通過這條交通線給中央根據地輸送了大量急需的軍用物資、醫藥及食鹽、布匹等生活用品;為上海黨中央和中央根據地傳遞了各種政治和軍事情報。從而有力地支援了中央根據地的斗爭。
(三)東江革命根據地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輸送了一批優秀干部
東江革命根據地在長達8年多的血與火的斗爭實踐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黨、政、軍領導骨干。他們中的許多人先后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并在重要崗位上任職。1930年11月,中共閩粵贛邊特委(后改稱為福建省委)成立,其領導成員主要從東江蘇區調任。特委組織部長(后任宣傳部長)李明光、秘書長肖向榮、婦委書記李堅真、工委書記方方等4人均來自東江蘇區,此后,他們一直生活和戰斗在中央革命根據地。
此外,據統計,從廣東調入中央蘇區擔任縣委書記以上職務的共有10余人,其中主要有:原紅十一軍參謀長梁錫祜1931年調入中央蘇區,先后擔任紅二十二軍政委、紅軍大學高級參謀培訓班主任;原籍尋烏,在東江地區投身革命并長期戰斗在東江地區,曾擔任共青團梅縣縣委宣傳部長的古柏,于1930年到中央蘇區后,先后擔任中共尋烏縣委書記、會昌縣委書記、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黨團書記、蘇維埃中央政府勞動部秘書長等職;原中共興寧縣委書記羅屏漢與妻子、原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婦女部長張瑾瑜,于1931年春調入中央蘇區,羅屏漢先后擔任中共會昌縣委書記、粵贛邊區游擊隊司令員等職,張瑾瑜則先后擔任中共會昌縣委婦委書記、粵贛省委委員、粵贛省委白區工作部部長;原紅十一軍四十八團政委溫仰春于1932年調入中央蘇區后,擔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秘書長、省軍區政治部秘書長等。他們為保衛和建設中央革命根據地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東江革命根據地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主力部隊提供了兵源方面的有力支持
與中央革命根據地相連的饒和埔詔蘇區、五興龍蘇區、蕉平尋蘇區的黨組織除了指揮地方紅軍和游擊隊配合中央蘇區紅軍作戰外,并根據需要選派其中骨干編入紅軍主力,還發動當地青年響應號召,積極參加紅軍。1929年初,紅四軍轉戰贛南尋烏等地,五興龍游擊隊的部分骨干在配合紅軍作戰后被編入紅二十一軍縱隊。1930年12月,饒和埔詔蘇區的紅十一軍四十八團隨閩西紅十二軍行動,轉戰永定、上杭,后被編入紅十二軍三十四師等。東江革命根據地為中央紅軍主力提供兵源方面的支持,為發展和壯大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做出了貢獻。
(五)為中央蘇區腹地輸送了大批食鹽和緊缺物資
1930年冬,為了解決中央蘇區的食鹽困難,南雄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及游擊隊,依靠當地群眾開辟了一條直達中央蘇區的食鹽運輸線,由肩挑小販從烏逕墟起,經孔江滄浪、銅鑼灣、趙嶺、井石過江西信豐、贛縣等地前往于都。南雄縣蘇維埃政府還在本縣境內的運輸線路旁設立臨時旅店、客棧和茶攤,為挑鹽的群眾提供食宿方便;還派出武裝人員維持治安,使這條食鹽運輸線暢通無阻。據統計,整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廣東為中央蘇區腹地收集和運送了大量的急需軍用物資、醫藥、食鹽及生活用品。特別是龍川的貝嶺,幾乎每天有百十擔食鹽分四路從細坳、和平等處,避開粵軍關卡嚴查運往贛南,為中央蘇區運送食鹽達數千噸,一度呈現“十萬挑夫上贛南”的動人景況。①
(六)中央蘇區留守紅軍開辟贛粵邊游擊根據地,堅持三年游擊戰爭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從1934年10月到1937年7月,在中共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項英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的領導下,中央紅軍獨立24師和地方武裝共一萬六千余人,②開辟了以油山為中心的贛粵邊游擊根據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油山坐落在信豐、大余、南雄三縣的邊界上,橫跨江西、廣東兩省。贛粵邊游擊戰士,依托山峰的險要和人民群眾的支援,在這里進行著長期艱難的斗爭。以油山為中心的贛粵邊游擊根據地,直到全國解放,革命的武裝斗爭一直沒有間斷過,經過幾次歷史大變動,這里的革命火種一直不滅,斗爭一直不停,紅旗一直不倒。
1935年4月初,項英、陳毅到達油山,與先行到達這里的蔡會文、李樂天等會合。三支留守部隊合在一起,加上當地的游擊隊,共有1400余人。4月上旬,項英在大余縣長嶺村召開了三支部隊和贛粵邊特委干部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二月指示精神。會議制定了以油山、北山為主要根據地,“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針,依照“統一指揮,分散行動”的原則,采取靈活機動的斗爭方式,進行游擊戰爭。會議還決定將紅軍游擊隊編成四個大隊和若干個小隊,分散活動。③為了粉碎粵軍將領余漢謀部隊的“清剿”,紅軍游擊隊露宿于山林,采取“小規模的、分散的、群眾性的游擊戰,以游擊隊為骨干,與不脫產的游擊小組、革命群眾三者結合”。④為了做好群眾的宣傳發動和組織工作,紅軍游擊隊員組成“武裝工作組”,以做手藝為名,深入各地進行革命串連活動。他們根據“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走不贏就躲”的原則,采取避強擊弱、晝伏夜出、突然襲擊等游擊戰術,巧妙地打擊敵人。即使是這樣,紅軍游擊隊仍然傷亡很大,由原來的1400余人減少到300余人。⑤5月2日,中央軍區參謀長龔楚在郴縣率部叛變投敵,被余漢謀封為“剿共游擊司令”,破壞贛粵邊游擊隊北山指揮中心,制造了“北山事件”。項英、陳毅等脫險后,開展了反叛徒斗爭,并對紅軍游擊隊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11月,粵軍又對贛粵邊游擊區實行搜山和經濟封鎖。由于紅軍游擊隊與人民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系,得到人民群眾舍生忘死的支持,紅軍游擊隊終于戰勝了經濟封鎖帶來的嚴重困難。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粵軍撤走。紅軍游擊隊先后出擊大余縣的青龍、池江、新城、長江、幽地,南雄縣的里棟、水口、烏遷、鄧坑、北山、新鎮,信豐縣的九渡、大小窩等敵軍駐地,取得了較大的勝利,游擊區得到擴大。7月31日,國民黨第46師奉蔣介石之命進駐贛粵邊,先后對紅軍游擊隊發動了三次全面“清剿”。叛徒龔楚又制造了“梅嶺事件”,企圖再次謀害項英、陳毅等領導人。湘贛紅軍游擊隊最終粉碎了國民黨軍第46師的“清剿”,使紅軍游擊隊得到較大的發展。
留守紅軍的三年游擊戰爭艱苦卓絕,項英、陳毅等領導人九死一生,正如陳毅所言:“三年游擊戰爭,是我一生中所經歷的最艱苦的斗爭”。①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犧牲的中央紅軍領導人有瞿秋白、何叔衡、毛澤覃、阮嘯仙、劉伯堅、賀昌、古柏等。在項英、陳毅等人的領導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留守紅軍游擊戰爭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一是策應了中共中央和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二是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組建了新四軍;三是保持了抗日戰爭在南方各省的戰略支點。
必須創造性地建立統一戰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中共從一開始就處于弱勢。毛澤東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必須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為我所用。統一戰線作為中共的總路線總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紅軍長征在廣東這一段歷史留下的啟示之一:創造性地建立統一戰線是黨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
“借道”廣東成功的根本前提,就是利用了陳濟棠與蔣介石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緊緊抓住陳濟棠最為關注的“保存實力、獨霸廣東、維持廣東的半獨立局面”這一問題。正如陳濟棠所言:“咱們與紅軍的這場戰是輸不得也贏不得。若輸了,共軍進廣東,老蔣說,我來替你剿,廣東就是老蔣的了。若贏了,共軍覆滅,廣東已疲憊不堪,老蔣說,我來替你善后,廣東還是老蔣的?!雹趹斦f,陳濟棠總體上還是執行了“借道”協議,主要表現為:身為南路軍總司令的陳濟棠,把大部隊只是集結在城市特別是廣州附近,只派出較少部隊襲擊騷擾,而非死命狙擊;在廣東梅縣和江西贛州等地建有機場,擁有包括戰斗機在內的飛機七十多架,而當時紅軍的突圍轉移又是采取“甬道式”的大搬家,速度很慢。陳濟棠若派戰斗機狂轟濫炸,紅軍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卻一直按“機”不動。
對此,蔣介石的行營第一廳副廳長晏道剛曾說:“追堵部隊……采取的是送客式的追擊,敲梆式的防堵?!雹墼?934年11月7日,彭德懷、楊尚昆在給軍委的電報中就認為:湘軍必與蔣介石協同動作對我,粵軍則對我無與蔣介石南北夾擊企圖。紅軍突破前三道封鎖線后,蔣介石給陳濟棠發去一封責電,措辭甚是嚴厲:“此次按兵不動,任由共匪西竄,貽我國民革命軍以千秋萬世莫大之污點。”④也正是鑒于此,陳濟棠唯恐日后難以向蔣介石“交賬”,迅速銷毀了與紅軍談判的所有文件,同時令部屬尾追紅軍入湘。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這是中共歷史上關于統一戰線工作的第一部黨內法規,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統一戰線是中共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必須堅持思想建黨。思想建黨是中共的傳統,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相結合是新時期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途徑。這是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思想的重要論斷。堅持思想建黨,特別是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觀念,是紅軍長征在廣東這一段歷史留下的第二條啟示。
中央紅軍戰略轉移非常緊迫和倉促,通過廣東時間較短,相對損失較少,這當然與陳濟棠的“借道”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分不開。但包括留守紅軍的三年游擊戰在內,紅軍可以說是無政權、無后方、無固定糧食來源、無經費、無固定鞋襪衣服供給,群眾給予的支持基本上是無組織、零散的、自發的。從根本上講,紅軍之所以能夠順利通過廣東,留守紅軍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歸根結底是廣大紅軍指戰員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英勇奮戰、不怕犧牲、努力殺敵的結果。
比如,洪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說的是“不要管我,堅決消滅敵人”。紅五軍團三十四師(余部被敵人狙擊在湘軍東岸后曾重返廣東連縣開展游擊戰)師長陳樹湘在腹部中彈受傷、彈盡糧絕被俘的情況下,忍著劇痛,絞斷腸子,壯烈犧牲,實現了自己“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陳毅在給游擊戰士開展革命氣節教育時說得更清楚:“真正革命的同志要堅定信心,能堅持到底的是將來革命的骨干,留下一點星火,定能燃遍萬里江山”,“我們有幾個人就可以成立幾百人的隊伍,有幾百人就可以成立幾千人的隊伍,有幾千人就可以成立幾萬人的隊伍”。①他的不朽詩篇《梅嶺三章》中的“旌旗十萬斬閻羅”“捷報飛來當紙錢”“人間遍種自由花”,可以說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定理想信念的真實寫照。
大量資料表明,在紅軍經過廣東和三年游擊戰爭中,粵北人民群眾給予了紅軍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主要表現在:給紅軍當向導,做翻譯,提供情報;在物質上積極支援紅軍,包括糧食、生鹽、布匹、草鞋等;為紅軍提供住所,冒險安置、護理傷病員,收容失散紅軍。就連陳毅的腿傷,也是靠周籃大嫂用草藥治好的。陳毅在《贛南游擊詞》中曾把群眾比作“重生親父母”,就是說,情報靠群眾傳送;隱蔽靠群眾掩護;轉移靠群眾協助;傷員靠群眾安置;傷病靠群眾救治;脫險靠群眾幫助。在艱苦殘酷的長期斗爭中,沒有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和幫助,沒有與人民生死與共的團結,紅軍能夠勝利進軍、游擊戰爭能夠堅持下來是不可能的。
就中共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方面來說,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群眾之所以給予支持和幫助,在于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具體到這一段歷史來說,長征中的紅軍盡管十分疲倦,生活異常艱苦,但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嚴格執行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釋放被關押的群眾、把沒收土豪劣紳的財物分給窮苦群眾……。因此,強化宗旨觀念,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僅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也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①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萬里長征第一站——紅軍長征在廣東》, 南方日報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①《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頁。
②參見何長工:《難忘的歲月》,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8~130頁。
③江西農大馬列主義教研室:《中央蘇區時期統戰政策的一大勝利》,《江西文史資料選輯》第4期。
① 《朱德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19頁。
②何長工:《難忘的歲月》,第128~130頁。
③何長工:《難忘的歲月》,第131頁。
④黃繼祥:《關于中央紅軍同陳濟棠進行軍事停戰談判的幾個問題》,《歷史的豐碑》,第191頁。
①《仁化縣志》,方志出版社2014年版,第414頁。
②《聶榮臻傳》,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年版,? 第60頁。
①《東江革命根據地史》,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頁。
②《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匯集》(中共東江特委文件 1932年),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1983年編印,第201頁。
①藍智慧、王雁峰編:《中央蘇區縣龍川》,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頁。
②徐平主編:《中國工農紅軍通覽1927—1937》,解放軍出版社2017年版,第85頁。
③岳思平:《永遠的豐碑》,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頁。
④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卷》(紅軍長征紀實叢書),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4頁。
⑤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委會:《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贛粵邊游擊區》,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頁。
①陳毅、肖華等:《回憶中央蘇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80頁。
②程繼?。骸秶顸h高官的最后歲月》,團結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頁。
③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卷》(紅軍長征紀實叢書),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62頁。
④《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卷》(紅軍長征紀實叢書),第1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