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順娣
[摘要]作為社會語言的重要變體之一,網絡語言近年來引起了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將語料庫技術與認知語言學以及話語批評相結合用于研究網絡語言是一種全新的視角。本文從該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目前研究的不足之處、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語料庫;認知話語批評;網絡語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6-00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4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Harris在他1952年發表于《語言》雜志第28卷的一篇題為“話語分析”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話語分析”這一術語。20世紀70年代初,話語分析從狹隘的“結構主義”模式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跨學科性研究領域。之后,許多學者從結構語法、生成語法、功能語法、現代修辭學等方面拓展了話語研究的領域。美國學者Schiffrin在其著作(1987)中介紹了6種可用于話語分析的理論:言語行為理論、互動社會語言學、交際民族志學、語用學、會話分析、變異分析。20世紀70年代末,一種新的語言學流派批評語言學和其后的發展批評話語分析逐漸興起,代表性著作有Fairclough的《批評話語分析》和Wodak&Mayer的《批評話語研究方法》。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日益普及,網絡語言成了重要的社會語言變體之一,因此也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們的關注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社區日益繁榮,人們越來越依賴網絡進行交流,網絡用語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語言變體之一。因此,網絡用語的產生和發展已經成為語言學界不可避免的考察和研究對象,國內不少學者也將目光轉向了網絡語言的多視角研究,并產生了日益豐富的研究成果。其中,關于網絡語言研究的著作有:張云輝的《網絡語言語法與語用研究》(2010)和曹進的《網絡語言傳播導論》(2012)等;從認知語言學或者社會語言學角度考察網絡語言的研究成果有:梁琦秋的博士論文《網絡語言模柵性的社會語言學研究》(2012)以及王夢的博士論文《認知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網絡詞匯研究》(2017)等;研究某一具體字詞的成果有:翟會峰的《“的”的網絡變體及其認知動因考察》(2017)等;從話語分析視角研究網絡用語的代表性成果有:劉文宇、李珂的《基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網絡語言暴力研究框架》(2017),王玥的碩士論文《基于話語分析的微博語言暴力研究》(2017)以及劉思遠的碩士論文《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的網絡流行語研究》(2016)等。
從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國內對網絡語言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某一具體話語類型的語體研究。
國外語言學界對于包括網絡語言在內的語言變異的研究日趨成熟,其中的成果包括諾曼·費爾克拉夫的著作《話語與社會變遷》(2003);Gentile的著作《媒體暴力與兒童》(2014);以及Yeshua-Kats的《厭食社區的網絡污名抵制》(2015)等。但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國外學者大多無法對漢語網絡語言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或對漢英網絡語言開展基于語料庫的認知批評分析和對比研究,因此這一重任只能由國內的語言學界承擔起來。
此外,國內外語言學者們一致認為:語言學的研究必須建立在大量語言事實的基礎上,即占有大量的詳盡的語言材料,才能在研究過程中考察完整的語言對象,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由此可見,盡管存在本體論與方法論之爭,語料庫的建立和分析的重要性是獲得一致承認的。語料庫技術能提供大量反應語言現象的特征,語料庫分析則能展示預期不到的語言形式。Partington認為:“語料庫能強化、反駁或者修正研究人員的直覺”。Baker則提出:語料庫與批判性話語分析的互動研究,能幫助研究人員找到切入點,并創建一個良性的研究循環。
二、目前對于網絡語言研究的不足之處
盡管網絡語言的重要地位已經獲得了公認,但是與其相關的很多概念并未得到一致認可的界定,甚至包括“網絡語言”自身的定義。多年來,語言學界對于網絡語言的定義可謂百家爭鳴,各有所長。比如,曹進曾經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對網絡語言進行了定義。根據他的研究結論,網絡語言與傳統語言有相似性,但更多的是相異性。在此前提下,對于網絡語言的研究便出現了一些不足。
首先,研究視角不夠豐富。目前網絡語言變體的研究還主要側重于某一階段的共時研究,很少從歷時發展的角度研究網絡語言的變異及其根源,因此未能全面反映不同階段網絡語言的生成機制和發展規律。其次,已有研究多局限于對某一種具體話語類型進行定量或定性研究,如微博語言、微信公眾號語言、網絡語言暴力等,但沒有通過分析語言現象揭示深層次關系,如意識形態與話語權力之間的關系等。第三,基于語料庫的網絡語言研究甚少,而將認知語言與話語批評分析相結合的更少。因此,將語料庫技術、認知語言學以及話語批評分析結合起來能夠為研究網絡語言這一重要的語言變體帶來全新的研究視野與切入點。
三、基于語料庫的網絡語言認知批評分析的意義與價值
首先,本課題研究不僅關注網絡語言某一方面的研究,更借助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收集大量語料,從認知及話語分析的角度對網絡語言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深刻揭示網絡語言流變的基本規律及其深層次原因。其次,本課題研究有助于人們充分了解網絡語言的生成機制和使用規律,有助于揭示網絡語言的語用修辭與傳播策略和全面剖析語言與社會,語言與傳播,以及語言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第三,本研究成果可以進一步豐富語言評價性研究視野,并豐富當代中國新話語研究的有關成果。
四、基于語料庫的網絡語言認知批評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
要全面透徹地研究網絡語言,必須充分借助語料庫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批評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采用個案研究和對比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辦法,對語料庫開展深入研究。在充分搜集語料的基礎上,利用wordsmith5.0分析軟件和SPSS統計軟件,從批評話語分析視角對網絡語言進行分析,對其生成機制和發展規律等進行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首先,運用對比分析法比較不同歷史階段的網絡用語的共性與差異,尋找原因,總結規律;其次,將定量、定性研究結合起來,自建語料庫,并通過檢索軟件對其高頻詞、搭配詞、語義韻、隱喻、模糊限制語等修辭特征進行定量統計和定性分析。
關于網絡語言的認知批評分析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第一,以認知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為理論基礎,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考察網絡語言的共性特征,如網絡語言的生成機制和使用規律。網絡語言可以被視為一種獨特的、與其他媒介環境下的語言相區別的語言變體,而這種變體自身又是同質的,表現出只有在網絡環境下才可能出現的語言特征;第二,在其共性特征之外,考察不同媒介、語言傳播者和傳播平臺之間的個體差異及其原因;第三,深入研究話語與社會變遷的關系,比如探討網絡語言現象背后的意識形態與語言權力之間的關系,揭示意識形態對網絡語言變異和語言發展的驅動,從而進一步剖析話語對社會實踐的干預、影響與制約。
五、結論
研究網絡語言,必須從語言本體、語用、語言傳播、語言社區等方面探討這一特定語言變體的內部規律。網絡語言暗含了各種極具社會和文化特色的概念隱喻,在思維、語言和行為的表達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考察網絡語言變異時不僅考察其共性,也關注其特性,同時關注其中的顯性和隱性特征,如概念隱喻,力求全面、深入地認識網絡語言這一特定語言變體。將語料庫技術與認知批評分析用于研究語言學不僅能豐富批評話語分析和語言評價性研究的視野,還能豐富當代中國新話語研究的已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