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牧乾 葉海燕 陳豆豆
[摘要]職業教育培訓是推動精準脫貧的重要引擎,精準分析培訓需求則是職業教育助推精準扶貧的首要環節。選取廣東省4個貧困鄉鎮,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調查了貧困地區居民職業培訓需求,發現居民職業教育培訓需求呈現多元化,培訓需求實用性與時代性并存,但缺少持續性與長久性,不同學歷、年齡、職業的貧困居民對培訓需求也存在差異。實施精準扶貧需以提高貧困居民可行能力為導向,以滿足培訓需求為目標,提升需求側的影響,擴大供給側效能,實現二者的動態平衡。
[關鍵詞]精準扶貧;貧困居民;培訓需求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6-007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3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11月,習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此后,這一理念成為新時代扶貧工作的戰略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圍繞精準扶貧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通過“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一批”,確保2020年所有貧困人口邁入全面小康社會。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精準扶貧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下降到3046萬人,但貧困面依然較大,精準扶貧已進入攻堅沖刺階段。
有研究指出:技能斷裂、就業難是個體致貧、返貧的重要根源,而發展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和培訓有助于縮小物質貧困,消除能力貧困,“拔窮根”阻斷代際貧困(王嘉毅,2016;朱德全,2018)。具備發展與補償性功能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理應成為推動精準脫貧的重要引擎,然而,由于在扶貧實踐中存在扶貧需求識別不精準,缺乏瞄準式扶貧過程和高效扶貧管理,導致職業教育扶貧并未能實現“應補盡補”的政策目標,扶貧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若想發揮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效用,就必須精準教育與培訓,而實施精準教育與培訓,就必須精準分析貧困地區居民的培訓需求。本研究選取廣東省翁源縣中心村、犁市鎮、梅南鎮、豐良鎮等4個貧困鄉鎮,以阿馬蒂亞·森的可行能力為理論視角,調查分析貧困地區居民職業教育培訓需求,為實施精準職業教育培訓提供重要依據。
二、研究方法與程序
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將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相結合,對上述4個廣東省省定貧困鄉鎮的部分適齡勞動人口職業教育培訓需求及其與人口統計學變量間的關系進行調查分析,具體程序如F。
(一)問卷編制的理論視角。印度學者阿馬蒂亞·森認為,貧困可以看作人民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過低。可行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的總和,包括免受困苦的基本可行能力、接受教育和政治參與各個方面的自由。知識匱乏與技能確實是貧困人口失去功能性活動的根本原因,因此,脫貧應轉向提升貧困人口可行性能力的提升上來,通過有良好的教育與培訓等方式幫助他們獲得可行能力,做到“脫真貧”。
(二)問卷編制。以可行性理論為指導,在文獻研究以及對翁源縣中心村9名貧困戶進行訪談的基礎上,初步編制了貧困地區居民職業教育培訓需求問卷。問卷包括:人口統計學變量、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的意愿以及職業教育培訓需求等三個部分,其中培訓需求涉及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機構與師資、培訓地點、培訓時間等5個因素。問卷經德爾斐法進行修訂,形成正式問卷。
(三)樣本與施測。通過整群隨機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抽取粵西、粵北兩個群中4個鄉鎮,再隨機抽取600名貧困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13份,有效回收率88.1%。其中,男268(52.24%)、女245(47.76%);16-22歲71人(13.82%)、23-30歲101人(19.69%)、31-42歲121人(23.59%)、43-52歲148人(28.85)和53-60歲73人(14.23%);文盲56人(10.92%)、小學134人(26.12%)、初中205人(39.96%)、高中93人(18.13%)、大專及以上25人(4.87%);務農219人(42.69%)、務工47人(9.16%)、邊務農邊工作15人(2.92%)、在讀學生62人(12.09%)、不耕作無工作14人(2.73%)、個體戶117人(22.81%)和其他40人(7.80%)。
(四)統計分析。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貧困居民職業教育培訓參與意愿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65.49%的被試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參與職業教育培訓,22.22%的居民持無所謂的態度。反映貧困地區居民有較強的培訓意愿,愿意通過培訓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與生存發展能力。
對不同性別、年齡段、學歷及職業的居民在培訓意愿方面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性別在接受培訓意愿上無顯著性差異,年齡、職業及學歷等方面都存在5%的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年齡越小受教育培訓的意愿越強;高學歷愿意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明顯高于低學歷者;個體戶愿意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遠低于其他從業者。
(二)貧困居民職業教育培訓需求分析
1.培訓內容需求
調查結果顯示,樣本總體而言對電焊等實用技術的需求比例最大,為31.13%,其他依次是農業種養殖技術(23.26%)、網店經營與管理(16.55%)、就業指導培訓(12.81%)、人際溝通能力培訓(10.39%)、學歷教育(5.86%)。
進一步對比發現,樣本受教育程度不同,培訓內容需求側重點也存在差異。具有高中學歷的貧困人群對網店經營與管理的需求明顯高于其他類型樣本;小學及以下學歷的人群對于實用技術、農業種養殖技術的需求較高;初中學歷的人群對于就業指導和實用技術需求明顯;大專及以上教育的對學歷教育、人際溝通培訓需求旺盛。由此可以看出,學歷教育及電商應用技術的需求與受教育程度呈正比;受教育程度越低對實用技術的需求就越大。學歷在求職過程中的“篩選功能”使得那些有可能有基礎提升自身學歷水平,進而獲取更好工作的機會和工資收入,更關注于一些能帶來長久效應的“軟能力”;而低學歷人群,因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其更關注于實用技術等能立竿見影帶來收益的“硬技術”。
2.培訓方式需求
在培訓是否免費的問題上,僅有15.31%的被試能接受繳納一定費用的培訓。絕大多數的樣本因經濟條件及視野的限制,沒意識也沒能力進行自身的人力資源投資。
在具體培訓方式的上,45.2%的被試愿意選擇現場培訓、31.1%喜歡多種培訓方式結合,23.7%對在線培訓情有獨鐘。進一步對比發現:現場培訓的方式更受在家務農及無工作的居民喜愛;邊打工邊務農者更樂于多種培訓方式結合,而在讀學生和外出工作者則更愿意在線培訓;學歷越高者,其對于多種方式結合的培訓模式需求強度就越高;年齡段越低,對于在線培訓這一具有新型培訓方式的需求量就越大。
3.培訓機構與師資需求
希望通過企業和社區獲得教育培訓的被試達63.17%,通過職業院校培訓的占23.25%,13.58%選擇參加社會培訓機構。在培訓師資方面,所占需求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企業人員(33.53%)、專家(24.09%)、本地經營大戶(21.51%)、基層技術人員(20.87%)。
對比結果顯示:職業方面,務工人員更樂意接受職業院校和專家提供的培訓;在校學生與個體化更愿意接受企業和企業人員;務農者傾向于社區和企業組織培訓,更喜歡基層技術人員和本地大戶;在學歷方面,大專及以上學歷者更喜歡技術人員和企業人員;小學及以下學歷對專家的需求都高于其他學歷。
4.培訓地點與時間需求
被試樣本對培訓地點選擇喜好由大到小依次為:本村(42.42%)、勞動現場(36.21%)和縣城(21.37%)。但進一步對比發現,年紀較輕的貧困人口更愿意去縣城接受培訓,中年人傾向于勞動現場接受直接指導,年紀較大者選擇在本村培訓的比例最高。大專及以上學歷更傾向在勞動限產接收培訓。可見,被試區域貧困人口鄉土意識依然濃厚,更樂意在本地及勞動現場接受培訓;但年齡越小者越愿意選擇離居住地較遠的相對發達區域。
在培訓時間的喜好方面,據調查結果顯示,農閑時間(39.35%)、外出務工前(28.52%)、根據需要隨時開設(21.25%)、晚上(10.88%)。可以斷定,被試樣本更愿意利用農閑時間接受培訓,這與被試人口多數務農或半務農相關。進一步對比發現,職業不同在培訓時間喜好上存在差異,外出務工者多數更傾向于在外出務工之前“臨時抱佛腳”;個體戶則更喜歡根據需要隨時開設;學歷越高的貧困人口對農閑時間培訓的需求強烈度逐漸下降,對外出務工前的培訓以及晚上培訓的需求度上升,這可能與地域有關系,廣東省整體經濟實力較強,為貧困地區人口外出務工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具有一定學歷、對外出務工前的有針對性的培訓需求度更高。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貧困地區居民可行能力弱,更需“扶智、志”
樣本人口統計學變量分析結果顯示:被試4個貧困鄉鎮的貧困居民中,40歲以上的中老年占多數,男性人口比例略高于女性,學歷在初中以下的占到77%,由此可見,4個貧困鄉鎮的人口呈現出年齡偏大、學歷層次較低、以農為主,城鎮化程度較低的特點。這也反映了樣本區域貧困人口呈現出物質貧困和能力貧困并存的局面,較低的學歷水平和較大的年齡致使其可行能力較弱,因此,要想真正在這些區域實現持續脫貧,更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培訓開拓其視野、培訓其相應的技能,授其以“漁”的“扶智”。但也有部分被試并無培訓意愿,還存在著一定的“等、靠、要”的思想,也值得我們在實踐中重視“扶志”。
2.貧困地區居民培訓需求實用與短視并存
以上調研結果顯示,貧困地區居民無論是在培訓內容、方式還是時間的選擇上,都更傾向于實用技術、現場培訓與農閑時間等“利己”“便己”的特點,突出了實用性;對于網店經營知識的需求以及在線培訓等方式的選擇也體現了培訓需求“互聯網+時代”的特殊性。在培訓師資及機構上,也更傾向于由企業組織的人員,一被試明確表示“企業的培訓,出去打工,有用”。但貧困居民由于受到學歷、職業等因素的限制,對于學歷等具有長期效益的培訓需求并不青睞,在培訓時間的選擇上也出現“用時方恨少”的“外出前”和“隨時”,也呈現出明顯的“短視性”,缺乏有計劃、持續的技能的提高與培訓計劃。
3.貧困地區居民培訓需求多元,存在著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
調研結果顯示,貧困地區的居民的培訓需求多種多樣,且學歷、年齡、職業等不同對培訓內容、方式、時間、師資等方面的需求強度也不一致。學歷越高接受學歷培訓的意愿就更強,年齡越小選擇在線培訓方式的比例越大。因此,各部門各機構在開設職業教育培訓的同時,應充分考慮不同背景人群的需求,開展形式多樣、靈活實用、突出目標效價的培訓計劃,以實現需求與實施吻合,靶向精準。
(二)建議
1.以可行能力發展為導向,激發內驅力,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培訓的功效
我國當前扶貧工作已取得重要成就,但我們仍應該以提高可行力作為精準扶貧的政策導向,要實現貧困人口“真脫貧,脫真貧”,就必須要增強他們的可行能力,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培訓在增強可行力方面的作用。當前越來越深入的扶貧措施與社會各界的饋贈,使貧困地區部分居民產生一種依靠“索取”的心態,產生依賴心理,因此,精準扶貧過程中,也需要配合相關政策,通過教育培訓的發展與補償功能,培養和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內驅力,這就更需要瞄準需求,差異幫扶,以滿足貧困居民需求為目標,提供供需對路的職業教育培訓,以吸引更多人積極參與培訓。
2.完善溝通渠道,突出需求側影響,提升培訓瞄準度
當前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在于將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精”“準”扶貧就是要將有限的公共資源高效準確投放。就當前職業教育培訓服務供給側改革來講,如何改善當前職業教育培訓中貧困人口培訓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其首要的前提是關注服務對象的需求。因此,需全面收集貧困居民需求信息,根據市場和貧困居民培訓需求,尊重差異性,建立通暢的需求表達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為建立與貧困地區培訓需求相應的培訓制度與計劃提供依據,充分發揮需求側的影響,提高職業教育的培訓服務的精準度,保障精準職業教育培訓的實施效果。
3.按需培訓,多元主體參與,實現培訓供給側與需求側平衡
根據調研發現,貧困地區居民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需求也呈現出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并存的現狀。政府,作為精準扶貧的主體,但其資源畢竟有限,因此,無論是從居民需要出發還是從盡快實現脫貧目標出發,都需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社區和NG0組織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培訓的機制,充分擴大供給效能。根據居民的職業培訓需求上的特點和偏好,提供因地因人制宜的行之有效的職業教育培訓方式、內容與機制,建立持續反饋的跟蹤調查機制,掌握動態信息,保持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