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珍
“誠信”即誠實守信。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著它,但稍不留意,它就會被丟棄。而現實社會中誠信漸遠,千年前的圣人們給我們留下的“民無信不力”,“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索物于暗室,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誠”的美德有時會遺失殆盡,這是一個大悲哀。作為老師,作為班主任,我們有必要讓誠信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因為它比榮譽更長久,它比金錢更珍貴,它比美麗更厚重。羅蘭曾說:“人生的大海上,風高浪急,你必須自恃扁舟,才能到達彼岸”。以誠為漿,以信為舵,即使浪高風大,也要依然逆流而上,逆風飛揚。古言云:“言必信,行必果?!比欢苷嬲龅健把员匦拧?,才是為人之本。所以,班主任能在學生中進行誠信教育,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作為班主任,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健全的人格。針對學生道德實踐中的糊涂認識,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如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承認錯誤是誠實,幫別人隱瞞錯誤是義氣。這就應了一句話:育人重在育德,育德重在育心。因而在解決學生出現的誠信問題時,應注意培養學生健康的心靈,把誠信的種子撒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作為一名班主任,要以自己的知識、智慧和才能來教育學生,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來感召學生,應當以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來啟迪學生,通過潛移默化來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規定:“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答應他人的事情要做到,做不到時要表示歉意,借他人錢物要及時歸還。不說謊,不騙人,不弄虛作假,知錯就改。”信守諾言,意味著承擔相應的責任;信守承諾,也就會為自己贏得信任。失信于人,既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甚至會對他人、對集體的利益造成損失。當我們做錯事時,承認錯誤是一種負責的表現,而承擔錯誤造成的后果,更能考驗我們的勇氣。對小學生的誠信教育,應遵循學生認知的發展規律,科學、扎實、有效地進行。小學生思想比較單純,一些所謂的大道理對于他們實在太深奧。進行教學時,應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以不說謊話、說真話、說實話,要以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既不自欺,又不欺人的理念。且誠信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應循序漸進。良好品德的養成,需要在平時的教育生活中不斷滲透,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使學生具備誠實守信的好品質,促進學生的整體合諧發展。
一、從思想道德教育入手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學生要養成良好禮儀和行為習慣,不僅上課時要對學生滲透這種品德教育,在課后也應灌輸這種思想。告訴學生:誠信,人生路上的朋友。有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 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云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笨茨贻p人哪個都舍不得丟,艄公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蹦贻p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里……誠信的重要應對學生進行養成講文明、講禮儀、守信用的自覺性。引導學生誠信永不能丟,引導學生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形成誠信人人夸,不誠信遭受懲罰的道德氛圍。在平時工作中,班主任應表揚那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生,對校園發生的不講誠信道德的人和事進行道德評論,逐漸確立信奉誠實守信的良好校園道德風尚。
二、以高尚的誠信人格影響學生,樹立良好的師德風范
作為班主任,應該實事求是,誠實守信。比如在學校的班組流動紅旗評比中,對自己班發生的違紀行為不能循私,要正確引導學生勇于承認錯誤,改正錯誤。有一次,班長為了爭取得到沒有遲到現象的連續紅旗,把班上一位同學兩次遲到的情況隱瞞。結果,事后我知道了,耐心的給班長做思想工作,指出誠信的重要。結果,我班的連續紅旗給換走,還給扣了一分。這事大多數的同學認為班主任做得太過分了。過后,做為班主任的我召開了“主題班會”,讓同學針對這個問題展開講座讓學生認識到扣分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大家都能遵守校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反復講座學生們都有了統一認識。班主任工作,應以高尚的誠信人格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才能在學生中形成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三、進行養成誠信行為習慣教育
美國教育家洛克曾經說過這樣一段發人深思的話,他說:“對兒童進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應該做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眼前,用榜樣人物的先進思想、高尚情操、優秀品質、模范行為教育學生,使養成教育形象化、具體化,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給學生一個更感性、更直觀的認識?!睂W生是學校的主人,學校的誠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誠信道德品質,而誠信道德是在道德實踐中形成的。平時,班主任在做思想工作時,要注意結合實際,創設道德情景,讓學生通過切身的實踐和情景體驗,接受誠信道德教育,在參與和體驗中學會誠信做人。
誠信是一種人格境界,誠信是一種人格修養,也是一種道德行為。只有內心誠實,恪守諾言的人,才會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維護更高層次的社會關系。社會生活實際上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自下而上的基本。以誠實守信為榮,把中國華民族美德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必將成為推動和促進社會進步、國家昌盛的強大精神動力。以生活教育為本,把誠信教育貫穿在青少年的生活體驗中,必將把我們的教育引向道德養成,個性美化的崇高境界。所以說:誠信沒有重量,卻可以讓人有鴻毛之輕,可以讓人有泰山之重。誠信沒有標價,卻可以讓人的靈魂貶值,可以讓人的心靈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