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演華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對于第一學段的孩子,新課標的要求是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那么讓孩子愛上閱讀,如何指導孩子進行閱讀,這對于語文老師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孩子的黃金閱讀時期是在0-6歲,7-12歲是白銀階段,12歲以上就是青銅階段了。如何把握好這個白銀階段,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我對此進行了一番探索。
一、給孩子營造讀書的氛圍
一個人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周圍的讀書氛圍的影響,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學校位置處于城中村,學生來源大多是外來工的子女,他們的父母為謀生計,早出晚歸,對其子女缺乏監管,其中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大多數的孩子都錯過了黃金閱讀階段。孩子們的識字量少,他們家里基本沒有課外書,平時課余時間大多是看電視,玩手機等。在開學之初,我利用每個星期的校本閱讀課,發動孩子們帶課外書回學校交換閱讀。在閱讀課上,由開始的幾個人帶書,到全班的孩子都記得星期五的下午要帶課外書回來,后來他們盼望閱讀課快點到來。在閱讀活動中,他們學會互相借閱課外書,課余時間相互討論書中的內容和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漸漸地,班里形成了愛讀書、樂分享的氛圍。
二、培養孩子聽故事,講故事
如何靜下心來看一整本書,對于一個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大部分孩子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所謂的閱讀,也就是翻看書中的圖畫,并沒有認真地細讀。有人說,興趣是一種動力。一個人,如果做的一件事情是他感興趣的事,他就一定非常愿意去做。要讓孩子喜歡閱讀,必須激發他積極參與的興趣。為了培養讀書學生的興趣,我決定從講故事入手。因為聽故事毋庸置疑是孩子樂意接受的活動。
我找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書,每節閱讀課我都會利用十分鐘時間讀一篇小故事,孩子們非常喜歡。這時,我就會布置他們回家后復述我講的故事,并讓家長手機錄制好他們復述故事的過程,發到班群和大家分享。后來,孩子們不再滿足于我講的小故事了,他們會講一些他們覺得有趣的故事,并錄成視頻,發到班群。這樣每個雙休日都可以聽到孩子們在家講的故事。對于講得好的孩子,我還會定期頒發小禮物作為獎勵。孩子們為了能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故事,不斷地從課外書上搜集有趣的故事,孩子們的知識不斷增長,視野不斷開拓,閱讀興趣更濃厚了。
三、推薦好的書籍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要求下,開始為孩子添置了不少書籍,但也有不少家長反映,說買回來的書籍孩子們不愛看。那么低年級的孩子喜歡讀什么書籍?應該讀什么?對于家長的種種困惑,我及時給家長們出謀獻策,建議家長多買一些繪本,如《神奇的校車》《花婆婆》等。因為繪本圖文并茂,非常符合剛開始閱讀的孩子。我還建議家長們購買帶拼音有情節的故事書,如《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魯賓遜漂流記》《西游記》等等,并且讓家長每天給孩子們讀幾頁,堅持一段時間,當故事的情節吸引住孩子的時候,就鼓勵孩子們自己去閱讀。
在暑假寒假,我結合學校開展的讀書活動,讓孩子向同學介紹自己喜歡看的一本好書,做成閱讀卡,寫上推薦理由,把這本書推薦給其他孩子。我還把他們精心設計的閱讀卡裝訂成冊,放在班級圖書架上供大家傳閱。
四、在閱讀中感悟欣賞,積累語言
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是這樣要求自己的: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
當孩子們閱讀時,最不可取的就是走馬觀花,因此我們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求他們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本摘錄本,盡可能把自己不懂的字和詞抄下來,查字典找一找,記一記;遇到四字詞或優美的句子,在摘錄本上抄寫下來;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也可以摘抄下來,有時間就拿出來讀一讀。在學期末比一比誰摘抄的句子片段最精彩。我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積累,在閱讀時不斷指導學生摘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日積月累,當積累到一定的素材,孩子們需要動筆寫作,才能信心十足,就能下筆成章。
閱讀教學就是需要我們播下的一粒種子,讓種子慢慢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并開花結果。書是孩子一生的良師益友,讓孩子愛上閱讀,就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