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焱
摘要: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供給側改革政策開始不斷實施,解放并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但隨著社會經濟開始進入新常態發展模式,經濟也開始出現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且傳統的供給側需求改革措施力度不斷減弱。對此,我們應不斷創新改變當前的發展戰略,促使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模式,從而全面構建小康社會,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經濟增長;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0-0009-01
前言
由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增長模式可以看出,經濟總量失衡問題迫切得到有效解決,需要深入實行結構性的改革措施。以往簡單的需求管理無法滿足宏觀經濟的管理需求,對此,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供給領域,實行結構性的改革措施,這樣才可以切實解決發展期間面對的層次問題。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消費市場需求逐漸變得乏力,市場中出現了多種進口產品,并逐步成為主力。比如韓國與泰國的產品市場份額正在不斷增多,大型天貓超市銷售近25萬瓶進口的牛奶,且這些牛奶占據國內鮮奶市場份額的12%。熱烈的浪淘現象反映出我國國民消費結構正在發生巨大改變,我國供需開始錯位,加之相關政府部門的缺失,也使得供給側出現結構性矛盾,必須加強改革力度。在分配社會資源時,市場經濟雖然具備一定作用,但并非萬能,市場資源分配期間會出現巨大的缺陷。但僅依靠調節無法有效避免整個市場中額投機行為,且在轉換利益時還可能會引起公共事業問題,導致社會的兩級分化,同時,信息之后也會導致勞動的浪費問題,自發的勞動會引發發展的周期性與無序性,以致無法有效管理各個領域,使得整體市場經濟處于非常態的發展進程中。為了有效改變此問題,確保社會經濟處于常態發展模式,相關部門必須嚴格落實各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
二、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消費需求乏力,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開始面臨工序矛盾問題,社會消費決定于人均收入可支配費用與消費傾向,但當前我國出現消費下滑問題。當前我國居民收入有所增長,但經濟增長的同時,消費指數也存在較多矛盾與問題。2018年前三季度中,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9萬元,比上年增長約9%。除去價格因素的影響,增長約7.5%。雖然有所增長,但消費力與購買力之間出現失衡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加之受教育、公共衛生、養老資金以及社保等因素的影響,社會消費趨勢明顯出現下滑的趨勢。其次是投資效益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受產能過剩以及經濟體系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企業的投資效益整體呈現出下滑趨勢。且在新常態因素的影響下,社會投資環境逐漸惡劣,增大了企業的投資風險。當前,我國主要在基礎建設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有效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比如高速公路、鐵路以及機場等,雖然大型的建筑具備一定的時效性,但收益成效較慢,產業結構發展落后,以致社會的投資效益較低。除此之外,社會福利與公益投在在短時間內無法形成循環穩定的效益來源,這也會影響政府投資回報率。最后是存在貿易壁壘,我國主要的經濟來源便是外貿出口,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外貿出口的優勢不斷下降,加之受各種出口貿易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存在較大的貿易壁壘。分析當前的全球經濟環境可以得知,美國的制造行業開始出現回歸發展態勢,俄羅斯依然處于衰退模式,中東地區以及東南亞市場結構出現嚴重缺失,以致我國的貿易發展速度較慢。加之受人民幣匯率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多數企業缺乏競爭優勢,無法有效爭取國際項目,因此亟待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
改革。
三、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進行,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模式,亟需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從而在促進經濟體制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資源的協調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整體而言,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創新供給側需求
經濟新常態發展模式下,需求與供給互相影響、互相依存,且供求平衡可以促使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新常態的經濟發展環境中,我國應不斷創新供給模式,在理清供需關系的基礎上創新市場需求,從而更好的提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由供給模式來看,相關部門應充分扶持優勢產業,并利用其幫助落后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的供給度。同時,還應不斷創新市場與技術需求,改革產品質量、服務模式以及內容等因素,為社會市場注入更多活力,充分重視市場的供需實際變化。
2.調整產業結構
當前我國多數產業存在結構失調問題,且當前并未開展第三產業,主要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一產業屬于經濟發展的根本,第二產業雖然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但耗能較大,發展技術水平較低,對此,相關部門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完善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提高技術的創新力度,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完善創業體系
社會應鼓勵創業,以大學生為例,學校除了應引導其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外,還應使其具備專業實踐能力,并為其順利進入社會給予一定的引導與幫助,增加創新機會。對此,相關部門應通過天使基金、技術援助以及政策扶持的方法提供更多幫助,增強其創業積極性。
4.促進公共服務發展
人屬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因素,因此應充分注重人的現實需求。在教育、文化以及醫療等各個方面為人民提供滿意的公共服務,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公共服務業需要相關的政策支持,對此,相關部門還應重視綠化工程、道路維修以及水利建設等工程,在提高社會就業率的基礎上促進公共服務經濟的穩定發展。四、結語
供給側改革屬于相對存在,為了促進當前社會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相關部門應實行更多的改革措施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率水平。當前國內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為了確保供給側結構滿足當前的社會經濟需求,應實現經濟的更新換代,深入落實各項供給側改革措施。
參考文獻:
[1]張為杰,李少林.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現實與政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6(4).
[2]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黨政視野,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