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月
摘 要:網絡訂餐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隨之而來的白色污染頗為驚人,外賣在線訂單增加了一次性食用塑料盒的數量,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結合目前外賣塑料餐盒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狀況,提出通過完善外賣餐盒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配套治理措施、推進宣傳教育工作等措施加以治理。
關鍵詞:網絡訂餐;白色污染;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X3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8-0068-02
一、網絡訂餐中的“白色污染”現狀及其危害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網絡訂餐行業也迅速擴張。2017年,中國網絡訂餐較2016年用戶規模增長19.1%,正式突破3億。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到3.43億,較2016年增加1.35 億,同比增長64.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18年預計將達到3.55億。網絡餐飲外賣行業的用戶數量自2011年起就逐年增加,增長率也一直都保持在15.0%以上,且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美團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團的日交易量為1 200萬份。按照每份訂單消耗一個塑料袋和塑料飯盒計算,每天至少消耗2 400萬個塑料制品,其他塑料產品如吸管和勺子還不計算在內。到2020年,中國互聯網支付人口將超過7.5億人,在線訂餐滲透率將達到80%左右,這意味著將有6億人成為在線用戶。
網絡訂餐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卻帶來了超乎預料的環境污染問題。激增的網絡訂餐量也加劇了被隨意丟棄的塑料餐盒的數量,平均一小時使用期限的塑料餐盒可能需要數百年才能自然降解,成為“白色污染”的罪魁禍首[1]。第三方在線訂餐平臺上的“騎手”為消費者配送了數以千萬計的塑料包裝的外賣食品,如果塑料包裝沒有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那么這些被隨意扔進垃圾箱的充滿油漬的塑料飯盒就會給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
目前,外賣使用的餐盒及袋子是不可降解的,制造塑料餐盒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和能量,同時釋放污染物。這些塑料包裝大多數被放入城市固體廢物處理系統,或被燒毀或被填埋,只有一小部分被回收。這些塑料廢物占用了垃圾填埋場的大量土地,埋入地下不僅會造成化學污染,并且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才能液化,而燃燒會釋放大量有毒氣體,若隨著河流等進入海洋,則危害更深。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廢物進入海洋,其中大部分都被鳥類和魚類攝入。即使在海底,也可以找到塑料垃圾。塑料污染每年導致數百萬只鳥類死亡,并造成無數魚類和10萬只左右的哺乳動物喪生。獨特的海洋環境將破壞塑料部件,形成小顆粒后,重金屬等有毒污染物會破壞海洋生物機體,以至滲透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體健康。
二、治理網絡訂餐“白色污染”的困境
(一)塑料餐盒再回收成本高
傳統上由聚丙烯、聚乙烯、苯乙烯和其他材料制成的,強度、耐熱性和耐久性高于可降解的飯盒,并且成本低,這是零售商的首選。市場上的一些可生物降解的飯盒部分含有較高比例的不可降解塑料組織成分,成本普遍高于傳統塑料飯盒,但是環保性能和商譽方面卻沒有優勢。由于它不可以回收利用,而且在環境中破成碎片后,處理起來更加困難。完全可降解的環保餐盒的成本幾乎是普通午餐盒的10倍。在沒有強制要求的情況下,外賣商家自然愿意使用價格低廉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來降低成本。
此外,在廢品收購站我們更是難覓外賣餐盒蹤影。據了解,1公斤的塑料餐盒回收價錢是2~3角,還需要把餐盒清理干凈再回收,一個外賣餐盒的重量通常為20克左右,這意味著要攢足50個外賣餐盒才能賣到幾毛錢。面對極其微薄的回收利潤和清理餐盒需要的成本,塑料餐盒在回收市場上并不受待見。雖然大多數塑料飯盒都印有可回收標志,但由于回收成本高,塑料飯盒的回收率仍然很低。
(二)政府宣傳教育不到位,公眾環保意識薄弱
公眾對于塑料制品等“白色污染”源的關注,大多還停留在十余年前的“限塑令”,而“限塑令”的實施效果也并不理想。政府部門對于塑料制品的應用、回收等相關環保宣傳較少,公眾對于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垃圾分類意識薄弱。此外,由于塑料制品方便實用且成本低廉,使得更多的人無視塑料制品所帶來的危害及污染。
(三)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經濟政策
目前,中國沒有專門針對食品外包裝的法律和規定,與商品包裝有關的相關部門或地方法規沒有明確規定食品外包裝應使用可降解塑料材料。互聯網外賣餐飲行業是近年來新興的行業,食品安全法只涉及食品供應公司的食品安全和衛生,尚未解決食品和飲料包裝的環境保護問題。其次,沒有強制性的回收政策。懲罰主要是行政處罰,最高罰款在5萬~50萬元之間,與經銷商的利潤相比微不足道,起不到威懾作用。另一方面,中國沒有相應的回收塑料垃圾和其他可再生資源的補貼機制。在處理這些類型的廢塑料產品時,采用了簡單的填埋或焚燒方法,成本低而且快速。由于缺乏相應的經濟政策和回收補償制度,廢物資源的再利用也不包括在市場環節細分中,也沒有建立有效的經濟周期。
三、“白色污染”治理的對策
(一)完善外賣餐盒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缺乏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標準、回收方式等管制手段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目前,美團的日訂單量達到1 200萬份,累計用戶達2億。非政府組織發布的中國外賣大數據顯示,中國市場規模已經達到6億。2017年,網上外賣用戶頻繁消費,每周消費超過三次的用戶比例高達63.3%。據非營利組織統計,按照上述消費方式,每周至少有4億次外賣在市面流通,使用至少4億個一次性包裝盒和4億個塑料袋,產生4億個丟棄的一次性餐具。如果按現在一年使用146億個餐盒,每個多增加0.5元的成本計算,外賣行業就會多出73億元的開銷。但國家并沒有對餐盒廠家提出“可降解”的標準或要求,商家一度追求廉價成本,而外賣餐盒潛在的商業價值也就被忽視了。
如果政策層面能積極加以指導和鼓勵,讓愿意承擔環境成本的企業不會流失,可以利用杠桿作用實施補償機制,通過經濟杠桿激發業務熱情,從而使環境保護成為各方的理性選擇。企業承擔回收塑料飯盒的責任,并根據銷售額設置企業專項加工回收處理資金。支持PP飯盒制造商開發生物降解的生產技術,并與外賣商家和平臺簽訂PP飯盒回收計劃,推廣PP餐盒,提倡消費者使用后自覺清洗,并將其放在指定的位置回收,方便再利用。
完善“白色污染”治理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行政部門的職責,建立監督機制和具體可行的管理機制,在管轄范圍建立適當的網絡訂餐管理責任分配制度,加大對責任的監督力度。例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嚴格控制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生產過程,城市管理部門嚴格控制城市街道環境,監督廢物管理。如果在監督方面存在問題,將對直接負責人追究責任。嚴格禁止因經濟利益而造成監督檢查人員與企業、商家的腐敗。加大處罰力度,提高罰款金額,增加違法違規成本[2]。
(二)完善配套的治理措施
為有效提高執法效率,必須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配套的制度體系。
1.針對互聯網外賣餐飲企業,國家可以適當減少其稅收,并鼓勵他們使用符合環保標準的技術進行生產。
2.建立網絡回收平臺。利用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等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盡量避免一次性塑料餐盒的使用,并積極提高可回收餐盒的利用率。一方面,在第三方外賣平臺界面顯眼處添加有關減少使用和主動回收一次性塑料外賣餐盒的公益宣傳標語或廣告;另一方面,鼓勵外賣商家獲取更多餐盒回收信息和細節,開展相關優惠活動,引導消費者減少使用和主動回收,政府對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進行補貼,以此激勵商家和消費者參與環保回收活動。
3.建立外賣商家“黑名單”。鑒于外賣商家存在非法生產和銷售的行為,將那些沒有嚴格執行國家環境標準、造成污染嚴重且經過多次處罰仍未整改的運營商列入該名單,根據需要將其在媒體上曝光。
4.建立相關的環境保護基金制度。借鑒美國環保基金制度,基于環境保護目的,將對運營商征收的稅收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其余部分由國家進行一定數量的財政撥款組成。該基金可用于建設和改善與環境保護和衛生有關的設施,以及補償環境污染的受害者。
5.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拓展公眾參與渠道。鼓勵公眾廣泛參與國家環境管理預測和決策過程;參與環境管理過程的開發和利用,建立環境保護體系;參與環境科學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參與公共關系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公益性環保活動;參與環境糾紛調解[3]。
(三)推進宣傳教育工作
中國引入的“雙軌制”廢物回收系統,使廢物回收的概念一直被誤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概念需要改進。政府應開展公共活動和全國性教育普及活動,出版和發布科學、正確的垃圾分類書籍、指南等資料,以促進垃圾分類。資料應該生動、信息豐富且易于理解。除了展示廢物分類和回收方法外,還應包括預防措施如拆除包裝說明,適當配上圖片和操作圖以增加興趣[4]。在教育系統中加入關于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的環保意識普及教育,并將其作為義務教育基礎課程。學校可將塑料餐盒的使用、回收利用和產生的“白色污染”問題加入在日常的課堂討論中。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讓負責環境保護的社會團體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和廢棄物回收活動,吸引公眾參與,并在社區加強宣傳。此外,還應鼓勵采取措施、積極組織和參與有關環境保護和廢物回收循環利用的社會實踐。
參考文獻:
[1] ?彭茜.外賣熱了 白色污染來了[N].中華工商時報,2017-09-01(004).
[2] ?董峰余,方孝飛.網絡訂餐中的白色污染問題研究——環境立法及法律適用[J].改革與開放,2017,(15):66-67,73.
[3] ?李芳蓉,童丹.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綠色化治理對策[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3):39-44,92.
[4] ?袁振龍,滕仲日.北京白色污染治理對策研究[J].新視野,2008,(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