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勢變更原則被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確立后,已經在實踐中得到了積極應用。但由于情勢變更原則在立法上只有一個規定模糊的司法解釋和兩個法律文件,適用標準尚未完全界定清楚。有必要收集和研究情勢變更原則確立以后的相關案例和裁判經驗,認知司法者對情勢變更原則的理解程度和行動取向。
關鍵詞 情勢變更原則 實證研究 適用率
作者簡介:冉小龍,四川農業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07
一、立題背景
情勢變更原則是指:合同成立以后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于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者解除。
針對情勢變更原則的研究,學者們一直將研究重點放在了情勢變更原則的學理探討上,對其司法適用情況較為忽略。學理探討固然重要,但實踐決定認識,總結法官的審判經驗,其意義遠大于立法者和學者的抽象推理。因此本文首先會檢索情勢變更案件并找取案件關鍵信息,其次會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和整理,總結情勢變更原則當前的司法適用現狀。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對收集的具體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和統計學分析,希望探究我國情勢變更原則的司法實踐現狀,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效果評估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文章檢索了2010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期間的情勢變更案例,時間跨度為八年,數據主要來源于無訟案例網。在無訟案例上,筆者利用《合同法解釋(二)》第26條和“情勢變更”“情事變更”等關鍵詞共檢索到18060份判決書和裁定。鑒于目前無論是在理論界還是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應該用“情勢變更”還是“情勢變更”都沒有定論,所以將兩個詞都進行了檢索,最終“情勢變更”項下檢索到16720份結果,“情事變更”項下檢索到1340份結果。由此可見,在我國法院系統中更傾向于使用“情勢變更”,因此本文也采用“情勢變更”的表述。此外,經過對初選樣本的篩選,去除了一些不符合的案例,最終樣本數為10336個案例。
三、實證數據與比較
(一)我國情勢變更原則的總體適用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在本文為期八年的研究期間內,一共有10336個有關情勢變更的案例,這一數目相對較多。但在這些案件中,情勢變更的主張或抗辯最終被法院采納的比率很小,只有10.72%(保留兩位小數)。
(二)與情勢變更相關的關鍵詞
表2展示了與“情勢變更”相關的關鍵詞。可以看到在檢索結果中,“違約金”和“交付”出現的次數總和超接近二分之一,而違約金和交付最常出現在合同、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等領域中。其次,“交房”和“商品房銷售”等房屋買賣領域的高頻詞出現次數也較多。而通過研究案例發現,此處“交房”不僅指普通的房屋買賣,還包括拆遷安置過程中的交房和房屋租賃中的交房,這說明情勢變更案件最常出現在與商品房銷售和租賃、各類拆遷活動相關的合同領域中。
(三)一審和二審法院的適用率比較
表3比較了一審和二審法院在情勢變更案件中的態度。在案件分類時,如果一個案件經歷了兩審,該案就歸入二審案件;經歷過再審就歸入再審。從表3可以看出,二審的案件數量雖然低于一審,但也超過了案件總額的三分之一。表明超過三分之一的案件經歷了兩審,部分案件甚至經歷了再審。這是因為在房屋買賣和拆遷領域,被告對多為公司和政府,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支撐他們上訴,此外由于房屋銷售和拆遷往往涉及很多人,并且其糾紛內容和原因一般相同,因此一個案件上訴中勝訴就可以在該系列案件中取得勝訴利益。在適用率方面,一審的采用率要高于二審和再審。
(四)案件類型
1.對價關系障礙
對價關系障礙是情勢變更案件最常見的類型。當對價關系之不平衡達到動搖合同基礎的程度,就有必要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但是,對價關系障礙容易與商業風險相混淆,并且沒有統一的區分標準,只能隨個案情況來判斷。此外根據引起對價關系障礙的客觀情事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三個小類。
第一,因法律、政策改變而導致的對價關系障礙。例如廣州中院審結的廣州廣利達汽車貿易有限公司與珠海市恒盛隆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恒盛隆公司與廣利達公司經協商簽訂了《汽車銷售合同》和《補充協議》,約定由恒盛隆公司向廣利達公司購買陜汽“國三”排放標準的德龍F30006*4自卸汽車30輛。但因之后珠海市為環境保護出臺新政策停止辦理“國三”排放標準的車輛上牌,導致恒盛隆公司與廣利達公司簽訂的《汽車銷售合同》和《補充協議》無法履行。本案中,雙方的買賣合同關系,是簽約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同時珠海市為環境保護出臺新政策已經導致合同無法履行,如果繼續履行,則恒盛隆公司將完全無法獲得相等對價的利益,該情況符合《合同法解釋(二)》第26條規定,應被認定為情勢變更。
第二,因市場環境變化而導致的對價關系障礙。海南省高院審結的一則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件具有代表性。該案當事人雙方于1999年簽訂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但未約定土地過戶的時間,至2004年底被上訴人要求上訴人將土地過戶時,三亞市房地產價格已大幅上升。雙方在簽訂合同時約定的轉讓地價是16.5萬元/畝,而2004年三亞市公布的涉案土地基準地價已達到52萬元/畝。土地價格急劇上漲的幅度,已超出了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所能預見的范圍,如果再按合同約定的價格履行合同,會導致當事人利益嚴重失衡。故法院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及情勢變更之法理,以基準地價52萬元/畝作為參照,將涉案合同約定的土地轉讓價從16.5萬元/畝調至26萬元/畝。
2.合同目的障礙
此處合同目的應采狹義的理解,即所謂合同目的應指當事人通過訂立并履行合同所要實現的法律關系變動的后果。能造成合同目的障礙的因素很多,案例中反映的典型情況有以下兩類:
第一,因行政行為導致的合同目的障礙。山東省濟南市中院的一則案件很有典型性,上訴人鄭維河與被上訴人朱各務村委會發生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中,鄭維河系朱各務村村民,涉案土地原系磚廠用地,經朱各務村委會協調復墾后,以公開的形式對外發包,鄭維河承包其中一地塊,雙方簽訂了承包協議書,后來土地因修公路被依法征用。就合同目的而言,上訴人希望獲得土地使用權,被上訴人希望通過讓渡土地使用權獲得金錢利益。但土地被依法征用是在雙方訂立合同時不能預見的,也是不可歸責于任何一方的不可抗力,導致雙方的目的都無法繼續實現。最終法院也從情勢變更的角度支持了被上訴人解除土地承包協議的主張。
第二,因第三人原因導致的合同目的障礙。在原告寧波東力股份有限公司訴被告營口高中壓閥門總廠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被告提出其購買原告貨物是用于供應第三方,現第三方生產經營緩建,導致被告無法向第三方供應設備,屬于情勢變更,但法院認為這屬于正常商業風險,不屬于情勢變更。這說明因第三人原因導致的合同目的障礙不能突破合同的相對性,當事人一方不能以其與第三方的交易關系來解除或變更與另一方當事人的合同。只有當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導致該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或合同基礎喪失時才符合合同目的障礙上的情勢變更。
3.共同動機障礙
共同動機障礙是指雙方當事人之間具有共同的、作為締約基礎的動機,但隨著情事的發展,該共同動機無法實現。共同動機障礙上的情勢變更容易發生在近年來越來越普遍的貸款買房領域。例如,由上海市第二中院審理的一則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其發布的判決書中認為原告遲延付款的原因是國務院和上海市先后頒布了多項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實行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措施,控制銀行放貸比例、限制非本地居民的購房資格。上述政策的施行與原告向國廣公司推薦銀行申請貸款的時間相契合,故法院相信,原告未能按約支付房款系受國家宏觀政策調控所致。依照相關司法解釋,此種情況下可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由此可見,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情勢變更”是否屬于不可預見的判斷標準尚不明確。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上海第二中院審結的房屋買賣糾紛中,其判決書論述到 “對地位不平等的當事人課以同等的法律義務,本身就是一種社會不公”。法官不僅對原被告雙方各自的訴求進行了查證和是否采納的法理論述,在闡述最終的處理結果上還結合國情國策做了法律硬性規定外的考量和說明,值得稱道。
四、結語
情勢變更原則在立法上雖然只有一個界定相對模糊的司法解釋和兩個法律文件,但其在司法實踐中適用的整體情況并未出現當初學者們所擔憂的大量濫用,這是出乎意料的。其次,通過案例也反映出情勢變更原則貫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房屋買賣,租賃,拆遷等時下熱點領域更為常見。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市場環境將越來越復雜,不同類型的情勢變更案件必將隨之出現。因此對情勢變更原則理論和實踐的持續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黃輝.中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實證研究[J].法學研究,2012(1).
[2]韓強.情勢變更原則的類型化研究[J].法學研究,2010(4).
[3]胡啟忠.情勢變更案件處理的路徑與策略[J].現代法學,2003(5).
[4]韓世遠.情事變更若干問題研究[J].中外法學,2014(3).
[5]珠海市恒盛隆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與廣州廣利達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王雪輝買賣合同糾紛, (2015)穗中法民二終字第999號判決書。
[6]海南省榆亞鹽場等與三亞泰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上訴案,(2006)瓊民一終字第43號判決書。
[7]鄭維河與章丘市棗園街道辦事處朱各務村民委員會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2015)濟民四終字第516號判決書。
[8]寧波東力股份有限公司與營口高中壓閥門總廠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2014)營西民二初字第70號判決書。
[9]上海國廣房地產經營有限公司與黃冬香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2014)滬二中民二(民)終字第885號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