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亮

摘 要:隨著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的指導意見的發布,礦業企業勢必調整自身的生產策略,以達到政策規定的要求。基于江西省礦業開采現實情況,結合最新指導意見,探究礦業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博弈行為策略,然后針對博弈困境提出改進辦法。
關鍵詞:新制度;環境治理;礦業企業;政府;博弈行為;江西省
中圖分類號:F42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007-03
一、江西省加強礦產開采監管的必要性
2017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取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 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的指導意見》,強調通過基金的形式籌集礦山恢復與治理資金,礦山企業要將保證金轉為基金。礦山企業在滿足自身需要的情況下,按照財務會計規定提取預計棄置費用,分期納入單位成本費用。同時,各級政府要緊密聯系環境保護部門建立動態化的監管機制,有序管理礦山企業。在該背景之下,探究礦山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博弈行為顯得十分必要。
江西省地處我國中部,面積達16.69萬平方公里,下轄包括南昌、贛州、九江在內的11個市和100多個縣。由于地處環太平洋成礦帶,成礦條件優越,成為了我國有色金屬、稀土、銅礦等重要產區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礦山5 237個,采礦證總面積3 054.5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1.83%。其中,共有大型礦山75個,中型礦山388個,小型礦山3 110個,小礦1 664個。大規模的礦業開采不僅拉動了地方經濟增長,也在某種程度上創造了就業機會;但引發的環境危機更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江西省礦山開采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省礦山累計占用及損壞土地約71 072公頃,其中歷史遺留礦山累計占用損壞面積21 230公頃;廢石堆存量23.77億噸,尾礦存放量13.34億噸;面臨如此嚴峻的環境恢復與治理挑戰,政府需要在新制度下,在“誰污染,誰治理”原則下,采取針對性舉措,才能進一步遏制環境惡化的局勢,也才能實現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樣板的現實需求。
2014年11月,《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得到批復,該批復標志著江西全境納入示范區建設;2016年8月,《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的印發,進一步明確把江西作為首批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省委省政府對于試驗區建設高度重視,提出了“一年開好局,三年見成效”的目標,并且為了進一步落實江西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先后出臺了《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實施意見》《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決議》。
礦業開采由于負外部性的存在,礦業企業在利潤最大化驅使之下過度開采,造成資源枯竭和生態破壞。所謂外部性是指某人沒有直接參與某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或消費,卻從中獲得收益或為此付出成本。負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增加企業收入,從而強化了不良行為的激勵;而正的外部性會使企業成本增加,企業未能獲得足夠收益,由社會獲得了外部收益。由此可知,由于正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對良好行為的激勵不足,正的外部性與負的外部性都使得礦產資源的配置偏離了帕累托最優,從而使得資源配置的效率不高。本文談論的礦業企業的開采行為就產生了負的外部性,從而存在帕累托改進。市場機制有效配置資源的前提之一是礦業企業開采資源的行為不存在外部性。但事實上,礦業企業的開采卻始終存在外部性,表明市場的自主交易沒有反映礦產開采的成本與收益,也同時說明市場配置資源是低效率的,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市場失靈現象。市場配置資源沒有實現社會整體的利益最大化,政府有必要代表社會整體利益對礦業開采的負外部性進行政策干預,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江西礦業開采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配合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總布局,著力解決礦業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重點完善適合江西實際的生態補償機制構建,對江西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基于礦業開采現實及產生的負外部性問題,江西加強礦業企業的監督,實現礦業開采的有序進行顯得十分必要。
二、非基金模式下政府與礦業企業之間的行為博弈模型
在本模型中,未考慮礦山企業加入治理基金的情況,博弈的主體分別是礦業企業、政府,他們在礦產開采過程中都存在某種決策選擇,一般來說,政府對企業是否嚴格遵守現行補償政策存在不確定性,政府通常存在兩種選擇,一是監管,二是不監管。為了履行好自身的監督檢查職責,政府一般會派駐人員對礦業企業進行檢查,若發現礦業企業存在生態污染問題而未進行及時生態補償,政府會采取處罰措施對礦業企業進行警示;若檢查發現礦業企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政府常常會利用物質或非物質手段對礦業企業進行適當獎勵,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手段:現金獎勵、稅收優惠、貸款優惠等,這樣能夠強化企業良好的生態補償行為,促使企業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補償責任。礦業企業在與政府的博弈過程中往往對政府有關補償政策是非常熟悉的,他們會權衡利弊做出有利于自身的決策行為,他們通常也存在兩種選擇,一是逃避補償,二是依法補償。在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博弈中,政府進行檢查的目的是確保企業遵守補償政策,保護各利益方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礦業企業作為盈利主體會把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作為自身目標,可能會鋌而走險,危機廣大群眾利益。政府要實現自身執政目標,必須建立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上,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礦業企業進行積極補償。
假設X為進行生態補償后的收益,C為政府的監督成本,F為政府對礦業企業因不補償而進行懲罰的收入,S為礦山恢復治理成本,礦業企業與政府間的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如果在加入基金前企業逃避生態補償,政府可以加大對其懲罰力度,讓其盡快加入基金管理,強化政府的監管職能,使礦業企業增強自主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從上表可知,在政府加入基金后,企業依法補償,政府強化監管才能實現納什均衡。
四、對策建議
礦業資源是江西的優勢資源,在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樣板的新形勢下,政府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礦業有序開采,對政府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隨著礦業開采新制度的推行,政府只有加強監管,促使礦業企業依法補償,才能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本文認為,實現該目標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礦業開采不僅關乎經濟,更關乎民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的質量日益關注,環境問題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政府制定措施管控環境破壞也是民生工程的一部分。礦業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向自然無度排放廢水、廢氣、廢渣,嚴重影響居民生存環境,使居民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政府在指定約束機制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準繩,通過完善產權制度,從根本上解決矛盾的焦點。
2.對企業不補償行為加大處罰力度。由于公共產品存在負外部性,政府進行適當干預顯得十分必要。當礦業企業違規生產,破壞生態環境,拒絕生態補償,政府需要采取強硬手段,如罰款、吊銷營業執照、曝光等手段,增加礦業企業的違規成本。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完善生態補償體制,合理界定生態補償原則、主體、標準,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才能使補償政策真正落地,也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3.加強對礦業企業的監督。政府要加大環保宣傳,使全社會重視環境保護,調動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政府也可以完善相關舉報制度,讓全社會共同參與監督礦山企業,讓環境污染無處遁形;政府也要對礦山企業加強引導,督促其嚴格落實環保標準,自查自糾,并按規定流程上報檢測數據。政府也可以派駐相關技術人員到礦山企業進行隨時檢查,對不同排污量的企業進行分類管理,提高監督管理效率。
參考文獻:
[1] ?江西省自然資源廳.江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Z].2017-11-03.
[2] ?程倩,張霞.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及各方利益博弈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4,(3):127-131.
[3] ?趙銀兵,等.基于生態地質環境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1):299-300.
[4] ?劉孫丹.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的礦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云南省蘭坪縣為例[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3.
[5] ?黃越.江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礦產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的對策思路[J].江西地質,2000,(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