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翱航
摘 要: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的解決對河南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是提高河南省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河南省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和全國重要的產糧基地,隨著城鄉差距的拉大和農村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解決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的困難不斷加大。河南農村老年貧困的根源在于家庭貧困,應從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傳統孝文化受到沖擊、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對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問題原因進行分析。在精準扶貧有序推進的背景下,提出扶持農村地區經濟、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制、重塑農村孝文化、大力推廣農村教育等解決措施,以期更好地解決河南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掃除障礙。
關鍵詞: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017-02
一、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的現狀
貧困是制約著人類全面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歷史遺留問題,中國農村貧困問題依然存在,同時隨著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農村老年貧困問題越來越突出。
關于貧困的定義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國家統計局的《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課題組和《中國農村貧困標準》課題組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所給出的貧困界定是:“貧困一般是指物質生活困難,即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準,他們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生活處于困難境地。”老年貧困則是按照對貧困人群的劃分而得出的定義,北京大學喬曉春教授認為老年貧困的界定主要是從老年人收入和老年貧困線兩個方面來分析。1986年,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在全國進行第一次農村住戶調查,調查方案中國家統計局主要采用以基本生存需求為核心的生存絕對貧困概念作為計算農村貧困標準的基礎[1]。
通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國家相關部門對老年貧困人口界限的劃分,可以歸納出老年貧困的內涵是:老年人由于生理和觀念上的原因不能夠很好地從現有經濟體中獲得物質和精神需要,甚至難以維持基本生活。老年貧困同時具有連貫性和積累性的特點。
(一)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人口數量持續增加
通過對2010—2014年《河南省統計年鑒》中河南省老年人口規模、城市化率等指標的分析可以大概得出河南省老年貧困人口增長趨勢與全國老齡化趨勢成正比增長[2]。河南省農村老年人口數量隨著農村老齡化的到來也在不斷增加。
根據河南省2013—2017年五年間65歲及以上人口數、城鎮化率等實際數據分析,粗略得出河南省農村65歲及以上人口數大約為500萬。擁有龐大的農村人口,同時農村老年人對城鎮化的貢獻微乎其微,據此可以估計河南省農村老年人口遠大于500萬。河南省扶貧辦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河南省農村貧困人口數為567萬,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為老年貧困人口,而全國貧困人口超過500萬的省份只有6個。由此可見,河南省的農村脫貧攻堅任重而道遠。
(二)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人口地區分布不均衡
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三山一灘地區,其中三山主要包括伏牛山、大別山、太行山,這些地區多為革命老區,以傳統資源產業為主,交通極不便利、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物質資源匱乏、產業結構單一、公共服務落后、糧食產量不足等原因造成了成片貧困。一灘地區主要為黃河河漫灘,其中主要為堤根注地,不利于農業生產,特殊的地理結構無法建造公路的基礎設施,并且也沒有發展制造業的條件。除了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外,河南省其他地區由于一些特別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零散的農村老年貧困人口,但是與集中連片地區相比相對較少。
二、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成因分析
由于傳統習俗等原因,河南省農村老年供養方式主要為家庭供養為主。近年來,河南省農村地區的高齡補貼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在逐步落實,這些雖然能夠提高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但對于養老總花費來說杯水車薪[3]。結合河南省的實際情況,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成因主要包括農村經濟的脆弱性、貧困文化存在和孝道文化被沖擊[4]、老年人自身因素造成貧困、社保制度的不完善和執行不到位等原因。
(一)農村經濟的脆弱性
經濟狀況是衡量農村人口貧困與否的核心指標,所以農村經濟情況是衡量農村老年人口生活狀況的核心因素。
1.自然環境的惡劣導致農業收入低。根據河南省扶貧辦數據,河南省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黃河河漫灘地區多是一些山區或低洼易澇、鹽堿或砂姜黑土區地形,農業耕作自然條件與河南省其他縣區相比較差,豫西山區和黃土丘陵區,由于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干旱少雨,農作物的生產和人與大型牲畜的飲水相對不足,黃河流經區域,受黃河水影響,洪水泛濫時受淹,斷流時受旱,自然災害相對頻繁,使得這些地區農業經濟不發達農村家庭貧困相對普遍。
2.交通等基礎設施不便利。大部分貧困地區深處山區或者河漫灘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修建成本較高,造成貧困地區交通不便利,制約了工業和商業貿易的發展,工業和商業的不發達又使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發展滯后。
3.人才及青壯人口大量流失?!叭揭粸钡貐^人才相對缺乏,即使是本地區培養出來的人才,在高等畢業后很少會回到生源地,同時由于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等原因也很難吸引外來人才進入比地區發展。近年來,人口的大量流動也加劇了勞動力流失程度。
(二)老年人自身因素造成貧困
人體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老年人身體條件下降是自然規律,身體虛弱使老年人不能再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不能外出務工的老人只能通過體力勞動獲得收入,伴隨著農村老人身體衰老的是收入的逐步下降,這是農村老年貧困的普遍原因。
老年人生理機能退化致使疾病多發、甚至無法自理,身體素質好的老人可以繼續從事生產,身體素質差的老人需要靠藥物來維持健康,并且不能從事農業勞動,使原本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子女中如果有患慢性病的老人,其生活質量更差,不僅要照顧自己的生活,還要擔心子女的生活。
(三)社保制度的不完善和執行不到位
我國對于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類型有很多,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五保戶供養制度等,但這些針對農村老年貧困人口的保障措施仍然存在不足。
1.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效果不佳。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放額度依然較低,根據《河南省關于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的通知》,河南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98元,2017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支出8 586元/年每月98元補貼,雖然對改善農村老年貧困人口的生活有所幫補,但作用不大。新農保領取的重要條件是子女是否參保,這使得一些子女不參保的老人無法領取。
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效果不佳。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為了保障農村家庭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標準的農村居民,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由于年老體弱、疾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活條件惡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農村居民,但是近年來陸續出現了一些騙保的現象,農村低保在評定中出現了人情保、關系保,甚至還有偽造證明和身份騙取低保者,這使得真正貧困的農村老人無法真正獲得保障。另外,農村低保補助水平較低。河南省政府網站公布的《河南省關于提高2017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補助水平及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的通知》中規定,河南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補助水平由不低于137元提高到不低于142元。這雖然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水平要高,但是與龐大的消費支出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三、河南省農村老年貧困的對策建議
農村老年貧困問題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解決途徑必須是以政府為主體與家庭緊密參與相結合,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進步明顯,但仍然有進步空間,政府和家庭應共同為農村老人擺脫貧困、預防貧困、遠離貧苦做出努力。河南省政府應該在中央精準扶貧的大政策下,結合當地實際,充分發揮子女對老年人照顧的責任,利用政策扶持、法律保證、加強宣傳、積極引導等方式,保證農村老年人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一)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經濟發展是各項工作的物質保證,只有經濟發展、社會財富總量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因此,政府應加強其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1.政府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經濟農作物種植,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同時,應加大農業科技建設投入,根據村情進行土地規劃,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村可以把土地整合起來利用,扶持種糧大戶,發揮規?;档头N植成本,提高收益。農村老人可以以土地換股份每年分紅、分糧,來緩解由于身體原因無法耕種土地而致貧的情況。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于交通不便地區應加大公路修建力度,信息網絡不通暢地區應該加強通訊網絡建設,不能因為處于偏僻地區而忽略通訊技術需求。同時,加強人才引進創新大學生村官制度,利用鄉土情結、感恩情結、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貧困地區大學生返鄉就業,為家鄉致富做貢獻。
3.在基礎設施完善的同時應加強非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非農業就業崗位,鼓勵外出務工且有一定經濟基礎農民工回鄉創業,政府在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通過農民工返鄉創業增加農村非農業就業人口,吸引在外發展困難且擔憂家庭的農民工回鄉務工,既增加家庭收入又兼顧照顧老人、子女,從而提高家庭贍養率,減少留守老人數量。
(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村老年人口擺脫貧困的最后保障,通過社會保障的完善,使農村老人在看病、養老等方面得到保障,雖然達不到生活富足,但也要能夠保證其遠離貧困。完善農村社保制度,需要政府適當調整已有的制度,并設立新保障制度。
1.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待遇方面明顯過低,河南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基本與全國最低規定持平或者略高,雖然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但并未能發揮必要作用。省政府補貼應該加大力度,通過合理計算,結合本省實際增加城鄉養老社會保險待遇,適當加大貧困地區補貼力度,同時應該區分發放水平,對于喪偶或無配偶老人應該提高其待遇水平,還應制定合理領取制度,對于能夠自理的老人應確保資金能夠真正發放至老年人手中而不是被子女或親友領取、挪用,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應確保能夠發放至其真正贍養人手中,同時也應該解除捆綁制度,不能因為子女未參加新農保就使得父母無法享受國家優惠政策。
2.完善新農合制度。新農合在門診報銷方面報銷比例低,在農村老年人降低醫療負擔方面發揮功能不足,應該根據年齡設立老年人門診報銷率,提高老年人門診報銷比例,同時應該提高一些老年人常見病報銷比例,使新農合真正能夠發揮其降低醫療負擔作用,從而降低農村老人因病返貧或因病致貧比例。
3.完善農村低保制度。農村低保對農村貧困老人擺脫貧困非常重要,但農村低保申請、評定依然存在不規范情況,基層政府應加大農對村低保評定監督的力度,讓農村低保更多惠及到貧困老人身上。同時,省政府及地方政府應加大對低保資金補貼力度,提高補貼額度,讓農村低保更好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魏后凱 鄔曉霞.中國的反貧困政策:評價與展望[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9,(2):59-68.
[2] ?楊立雄.中國老年貧困人口規模研究[J].人口學刊,2011,(4):37-45.
[3] ?王小龍,唐龍.家庭養老、老年貧困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角色定位[J].人文雜志,2012,(2):132-139.
[4] ?方清云.貧困文化理論對文化扶貧的啟示及對策建議[J].廣西民族研究,2012,(4):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