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忠



摘 要:以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為研究對象,運用變異系數模型,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度進行計算,根據判別標準,劃分協調類型。從協調發展水平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水平指數大體上都是呈上升趨勢的(盡管每年的上升幅度各不相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正在朝著更加協調的方向前行。
關鍵詞: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西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055-03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的協調度,所以將數據收集方向分為兩個大的方面: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進而選取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聯系密切的指標,資源環境指標體系選擇了12個指標,經濟社會指標體系選擇了12個指標。結合西部地區獨特的區域背景,查詢相關資料,最終確定資源環境系統指標由資源供給、環境污染、環境治理3個方面12個指標構成;經濟社會系統指標由經濟運行總情、產業結構、居民收入消費、社會發展4個方面 12個指標構成。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對原始數據處理,可以得到影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各指標的累計貢獻表。影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24個指標,得到3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59.833%、18.197%、8.749%,累計貢獻率為86.779%,而86.779%>85%,則說明這3個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原始數據中的大部分信息,所以可以用這3個主成分來反映西部地區協調發展的現狀。從成分矩陣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社會從業人數、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人均GDP、土地面積、森林覆蓋率、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的變量絕對值系數比較大。因此可以發現,第一主成分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第二主成分中,第三產業從業人數、降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人均耕地面積、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的變量絕對值系數比較大,因此可以發現第二主成分是反映資源環境狀況的。第三主成分中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的變量絕對值系數相對比較大,因此可以發現第三主成分大體上是反映產業結構的。
一、協調度的計算
表1為K=2時,西部地區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協調度。
為方便對協調度C變化趨勢的了解,將數據做成折線圖(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就整體而言,只有2005年的協調度相對較低,只有0.7左右,而在2006—2015年協調度都是相對較高的,基本上都在0.9以上。也就是說,在2005—2006年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并且在環境保護方面有了顯著成績。就部分而言,將整個折線圖分為三個部分:2005—2009年、2009—2013年、2013—2015年。其中,2005—2009年協調度呈較大幅上升狀態;2009—2013年協調度折線則基本上呈直線,只有中間一小段有很小的波動;2013—2015年協調度又呈小幅下降狀態。綜上,說明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耐心不夠,環境保護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而不只是一時興起。
二、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水平
上面計算出的協調度C僅能反映兩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卻不能顯示整個系統究竟是什么樣的發展水平。因此,為了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本文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水平D進行了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α、β均為待定系數,本文研究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水平,因此認為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處于同等地位,故給待定系數都取0.5(即α=β=0.5),因此運算時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綜合發展水平指數公式為T=0.5(E+G)。需要注意的是盡量要使T的值在[0,1]內,才能使得最終的D值在[0,1]內,以便能夠很好地衡量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水平。D值和C值的判斷標準類似,當D值越來越接近1時,表示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水平就越好;反之,當D值越來越接近0時,表示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水平越來越不好。
表2為α=β=0.5時,計算出的T值。表3為計算出的D值。
從下頁圖2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水平指數在2005—2015年里的每一年大體上都是呈現上升趨勢的(盡管每年的上升幅度各不相同),除了2011—2012年是下降的。為了觀察得更清晰,特意在圖2中做出了一條線性的趨勢線,可以看出趨勢線的上升趨勢是很明顯的。這就可以說明,在這十一年間,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是在朝著更加協調的方向前行。
三、協調發展水平劃分
表4為根據D值劃分的協調等級類型。表5是通過比較E和G的大小,劃分的滯后類型。表6是根據表4和表5劃分的綜合類型。本文圖3為根據表6數據畫出的折線圖。
參考文獻:
[1] ?楊世琦,王國升,高旺盛.區域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評價研究——以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4):299-301.
[2] ?許振宇,賀健林,劉望保.湖南省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發展能力測評——基于生態足跡理論和生態協調度的實證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6).
[3] ?張坤,任勇.欠發達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