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顯著增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司法實踐中,涉及民營企業發展的法律規范相對滯后,并且存在司法執法不公正現象,制約和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當前,大力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需要完善立法、規范執法、公正司法和強化法律服務。
關鍵詞 民營企業 法治保障 規范執法
作者簡介:徐景波,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34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在穩增長、促創新、增就業、惠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實踐證明,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們要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極大提振了民營企業家們的士氣,為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
一、加強民營企業發展法治保障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民營企業發展法治保障有助于優化營商環境
法治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展。”良好的法治環境,能夠增強企業家人身及財產安全感,讓企業家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進而加快推進民營企業發展步伐。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強有力的法治保障。良好的法治環境,能夠給投資者提供一個明確的利益預期,從而增強投資信心,是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項目的重要保證。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發展快慢、好壞的生命線。法治環境的優劣,影響著營商環境,影響著一個地方的整體形象,影響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換言之,法治環境本身就是重要的營商環境。實踐也證明,經濟發達或比較發達的地方,都具有良好的或較好的法治環境。
(二)加強民營企業發展法治保障有助于促進民營企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不斷地擴大,在國民經濟宏觀格局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近年來,我國民營企業的快速進步遠遠超出眾多人的想象。據統計,我國民營企業用近40%的資源,繳納了50%以上的稅收,創造了60%以上的GDP,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新世紀以來,我國民營企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顯著增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從長遠來看,民營企業發展需要走轉型發展之路,只有轉型才有更大的發展舞臺。民營企業發展必須從粗放分散發展向集約集聚發展轉型、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從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型、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型。上述轉型,對完善我國民營企業領域法律和政策體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加強民營企業發展法治保障有助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論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作為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法治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苦的探索與實踐所做出的關系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重大抉擇。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把新時期黨的正確主張上升到法律層面去執行。歷史經驗和實踐都告訴我們,讓民營企業安心謀發展,法治是根本的保障。無論是在經濟管理層面,還是社會管理層面,民營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上述思想體現在治國理政的法律體系中,才能真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二、民營企業發展法治保障存在的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臺了眾多涉及民營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促進了民營企業快速發展。但是,從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來看,民營企業發展的法治保障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一)涉及民營企業發展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在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的今天,民營企業的規模日益壯大。相對于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有關民營企業發展的立法卻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企業發展。從宏觀層面講,民營企業的發展從早期的個體戶開始,演變為今天公司制的企業,其發展歷史不長,致使部分法律的適用性與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還存在一定差距。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民營企業已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市場主體,而規范民營企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條款依然散見于其他法律法規中,有些涉及民營企業發展的規定還停留在政策層面,從而導致民營企業發展法治保障缺乏剛性和權威性。
(二)民營企業在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方面仍存在諸多障礙
市場經濟是公平經濟,強調競爭的有效性和不同主體之間地位的平等性,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各類經濟主體的自主性、創造性、靈活性。如果市場公平不能夠得以實現,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地位不能夠確保,市場活力也難以得到很好釋放。當前,民營企業在發展進程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行業準入方面,存在不公平現象。長期以來,金融、鐵路、郵政、通信、航空、冶金、石油、電力等行業和領域,民營企業很難介入,仍然是國有企業高度壟斷。某些領域名義上對民營企業開放了,但民營企業進入的條件苛刻,可謂步履維艱,實際上并沒有真正開放。其次,在財政補貼方面,政府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待遇不同。政府給國有企業很高的財政補貼,以至于在某些領域民營企業或其他類型企業很難與國有企業公平競爭,只能望而卻步。再次,在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方面,政府行為具有明顯的傾斜性。例如,政府運用價格杠桿來調控能源、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產品和服務價格,著力提高這些國企的盈利水平,但卻影響了民營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對民營企業司法追究與合法權益保護有失平衡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但在現實中,法律對民營企業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不對稱,導致對民營企業的法律保護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頒布的有關民營企業保護的法律法規為數不少,但往往都是一般性的法律規定,且法律條文比例和保護力度不一樣。比如,在公有制經濟與私有財產的刑法保護方面就存在較大的差異,對公有制經濟予以特殊保護,而對私有財產只給予一般性保護。近年來,違法對企業家采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情況時有發生,企業往往迅速陷入癱瘓和倒閉的困境,原因在于民營企業對企業主個人的依賴程度極高。而國有企業抗風險能力要比民營企業高得多,國有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出現問題通常會得到國家資助,挑選優秀人手接替,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恢復生產經營能力。
三、完善民營企業發展法治保障的建議
發展民營企業,保障民營企業的生存,最關鍵的是改善營商環境,特別是改善營商環境中的法治環境。好的營商環境既靠政策,更靠法治,只有在法治環境下,企業家們才會有信心,敢于投資、愿意投資。
(一)完善立法,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歷史經驗和實踐都告訴我們,讓廣大民營企業安心謀發展,法治是根本的保障。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習近平同志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加快推進民營企業立法進程,完善民營企業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序,及時清理制約、阻礙民營企業發展的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只有不斷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堅持以憲法為基礎,健全以公平為核心的產權保護制度,民營企業的發展才能不斷向前。近年來,為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各省、市相繼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就是從立法層面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法律遵循,在立法上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提供公平法治保障。
(二)規范執法,為民營企業公平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不僅是執法工作的生命線,也是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根本要求。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理清涉及民營企業行政執法的權責清單,職責邊界,確保執法部門依法行使職權。二是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確保行政執法公平公正,努力讓每一個民營企業家在涉及自身利益的行政執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三是推行陽光執法,整治選擇性執法、隨意性執法、利益性執法等現象。四是杜絕以權謀私、吃拿卡要、亂收費、隨意檢查等破壞營商環境的突出問題,確保民營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受影響,合法財產不受侵犯。五是對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投訴舉報必須及時立案、及時查處、及時反饋情況,對有關責任人員必須依法嚴肅問責追責。
(三)公正司法,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
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也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之源。司法機關要依法及時公正處理民營企業涉法案件,既要查清問題,也要保障企業家合法的人身和財產權益,保障企業合法經營。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對一些民營企業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些不規范行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按照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的原則處理,讓企業家卸下思想包袱,輕裝前進。”總書記的表態,給民營企業家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為保障市場主體依法享有公平競爭權,司法機關必須堅持公正與效率原則,依法及時、公正審理涉及民營企業與其他市場主體之間發生的各類案件糾紛。司法機關還要堅持證據原則,及時糾正侵害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冤假錯案。只有讓企業家們獲得更多安全感,他們才能愿意投資創業。
(四)強化服務,為民營企業提供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積極組織律師、公證、仲裁等法律服務行業和法律援助、法治宣傳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法律服務。建立調解、行政復議、仲裁、訴訟相銜接的糾紛解決機制,為民營企業提供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近年來,涉及民營企業的糾紛不斷增加,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能夠依法直接處理或者通過調解方式化解糾紛的,應當及時處理,最大限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政府部門應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引導民營企業依法經營、依法治企、依法維護權益。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宣傳黨和國家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公平競爭。
參考文獻:
[1]金建國.我國民營企業現狀與進一步發展對策[J].成功營銷,2018(11).
[2]湯新華,鄧嶸.我國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5(28).
[3]胡建淼.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讀本[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