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元 程星
摘 要: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而作為四川第二大城市的綿陽則是其中的有力競爭者。當下,綿陽經濟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但在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分析綿陽經濟發展現狀,以及現階段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為綿陽建設四川經濟副中心提出針對性對策,以供相關政府部門參考。
關鍵詞:綿陽;四川經濟副中心;困境;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F29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9-0118-02
一、綿陽經濟發展概況
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綿陽經濟增長迅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1.經濟總量持續健康增長。2017年,實現地區GDP 2 074.75億元,經濟總量邁上2 000億元臺階,比上年增長9.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為14.1∶40.4∶45.5,第三產業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2017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 269.53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比重為61.2%。
3.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工業增長率、綜合效益指數等經濟指標逐年上升。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 723.19億元,增長18.2%。利潤總額133.29億元,增長19.9%。
4.科技城建設穩步推進。2017年,科技城實現二三產業增加值1 476.88億元,增長9.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 137.51億元,增長13.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3.78億元,增長12.7%。
5.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2017年,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 015元,增長8.4%。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822元,增長8.2%。
二、綿陽經濟發展的困境
1.經濟總量規模較小,領先優勢不明顯。2017年,綿陽GDP總量僅占成都的15%,大大落后于成都,具有明顯差距。同時與德陽、宜賓、南充等省內城市相比,綿陽僅領先200億元左右,差距較小,建設四川經濟副中心先天優勢不強。
2.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三大產業中,產業高級化趨勢不明顯,工業發展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新興產業發展緩慢,農業所占比重較大。在產業布局方面,同質化現象嚴重,產業集聚效應較弱,產業的結構性矛盾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3.科技城軍民融合面臨問題,創新成果轉化存在障礙。目前,綿陽軍民融合產業呈現出規模化趨勢,但面對法律法規、資金、人才等等方面的問題,難以發揮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同發展的積極作用,實現強軍目標與推動經濟發展的統一。
4.區縣發展差異巨大,難以發揮區縣聯動效應。除涪城區、江油市外,綿陽各區縣經濟體量較小,其中北川縣、平武縣仍屬國家級貧困縣行列。目前,綿陽重點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高新區、江油市,而三臺縣、鹽亭縣則是川內有名的農業大縣。綿陽各區縣由于發展差異巨大,難以實現區縣聯動,實現共同發展。
三、推動綿陽經濟發展的對策
1.做大經濟規模,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目前,綿陽GDP位居全國城市百名之后,嚴重減緩了綿陽的經濟發展持續動力。因此,綿陽在建設四川經濟副中心的過程中,應將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積極支持長虹、九洲等龍頭企業的發展,通過產業拓展等培育一大批在國內占據重要產業地位的大企業。二是扶持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給予政策、融資、資金等方面的幫扶,推動其成為綿陽民營經濟的中流砥柱。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承接成都、重慶的產業轉移。改善投資環境,吸引世界500強企業來到綿陽投資建廠,不僅能促進綿陽經濟發展,更能使綿陽本土企業產生危機感和緊迫感,從而實現綿陽經濟快速而健康的發展。
2.以科技創新為推動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將科技創新提升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也是實現綿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綿陽原有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與綿陽建設四川經濟副中心嚴重脫節,亟待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一是強化和鞏固綿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產業優勢,加快綿陽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發揮兩大國家級開發區的示范作用。二是利用科技城的科技優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科技產業,充分借鑒貴陽打造大數據產業的先進經驗,培育和孵化綿陽本土科技企業,積極轉化綿陽傳統產業。三是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第三產業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金融、房地產、物流等第三產業,實現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同時充分李白文化、紅色文化、三國文化的宣傳效應和知名度,推介富樂山、青蓮詩歌小鎮、竇團山、北川地震遺址等旅游資源。
3.破解軍民深度融合的障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面對科技城軍民融合所遇到的困難,綿陽應積極制定有利于科技城發展的政策,調動軍民深度融合的積極性。加強與國防建設等產業的協作配套,推進軍民融合創新改革試驗,集中力量建設軍民融合產業園,爭取在體制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成效。同時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號召下,充分發揮科技城的人才力量,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進行科研創新和創業,實現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
4.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改善人居環境。通過一定的財政支持、建設工業園區、提供稅收等政策優惠,改善鹽亭、平武等工業欠發達區縣工業發展條件,實現各區縣經濟的協調、協同發展。在民生方面,構建宜居綿陽城市體系,從環境、生態、教育等各方面,提高綿陽的人居質量。同時,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改善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
綜上所述,綿陽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只有堅持走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才能增強建設四川經濟副中心的競爭力,取得可持續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 ?綿陽市統計局.綿陽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8-03-29.
[2] ?李維.李文華.綿陽工業發展增長潛力研究[J].中國市場,2015,(34).
[3] ?謝叢蓮.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發展現狀研究報告[J].中國市場,2017,(13).
[4] ?庹高婧緣.蘇偉洲.劉樑.新時期綿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