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要:浙江省“八八戰略”實施15周年以來,社會處于劇烈的轉型過程中,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居民需求多樣化、政府供給單一化的特殊情況,如何彌補政府社區治理政策不足的問題迫在眉睫。本文以寧波B小區的改造需求為出發點,在對實踐的總結性反思的基礎之上,整理出老舊社區治理的青年參與新模式,構建多元參與的新格局。
關鍵詞:青年參與式治理;公共生活;多元化
1.青年參與式治理的背景
為認真貫徹“六爭攻堅、三年攀高”戰略,力爭通過建立“意愿共商、方案共謀、責任共擔、家園共建、成果共享”的工作機制,推進社區生活圈設施更新配套,增強城市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堅持老舊住宅小區改造與城市主干道綜合整治同步規劃,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工作。寧波市住建委8月底出臺了《關于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通過共同締造方式,先行開展老舊小區改造試點。
浙江省“八八戰略”實施15周年以來,社會處于劇烈的轉型過程中,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居民需求多樣化、政府供給單一化的特殊情況,如何彌補政府社區治理政策不足的問題迫在眉睫。隨著社會各界不同組織加入到社區治理中來,青年作為社會組織的主力軍以社團、志愿者、項目運作等方式參與社區治理的模式逐漸凸顯其優勢。本文就以寧波江北區團委、高校、志愿者深入群眾需求,對社區治理獻策的實踐為基礎,對實踐經驗進行理性的總結,使社區的發展能以群眾需求為出發點,通過良好的溝通、互動,進而更好地促進社區的優化、改造。
2.B社區的歷史與現狀
B小區建于1990年,位于寧波市江北區核心城區,東為甬江,毗鄰外灘大橋。目前小區共有3幢樓房11個樓道180戶,是典型的開放式無物業管理老舊小區。作為今年先行試點的貝家邊小區,在居民共同參與、共建共商的形式下率先進行了改造。但是,由于B社區歷史久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很多問題逐漸滋生,但苦于沒有組織化的合作,導致問題堆積、無從化解。
2.1 居民參與不足
社區的發展、改造過程中頻發的現象就是居民參與度不足,且有效性較低。一方面,人們普遍以“小家”為單位自我管理,而對“大家”處于任其發展的狀態;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與居民之間也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
2.2 缺少外力引入
社區治理也是近幾年才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其治理的很多內容也超越了政府原本的行政職責范圍,但社區治理的方向和主要內容仍然處于政府部門一把抓的情況,而對社區服務有專業能力的第三方力量明顯缺失。
基于上述情況,當下的社區改造不僅要完成基礎功能的設施改造,還需要給社區營造出適宜的人文環境,滿足社區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化的需求,為準確掌握B小區居民對改造項目的直接需求,通過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參與的模式來打造新興社區,實現空間優化是一種有效途徑。
3.青年參與社區治理初探
本文就以加大社區改造力度、構建多元化社區改造體系、提供高質優效的服務為出發點,由寧波市江北區團委、寧波高校、志愿者服務團隊三方合作,提升青年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搭建多元化社區管理平臺的實踐進行匯總。
3.1 社區治理新模式
為了尊重民意、汲取民智,江北區團委牽頭,與寧波高校合作,共同組建“幫幫團”志愿者,對B小區開展了為期兩周的入戶調查,通過聆聽居民訴求志愿者團隊獲得調研的第一手數據,高效團隊以此為基礎,撰寫調研報告;政府部門根據調研報告反映的問題與社區聯動著手改造、優化。此次實踐為居民提供了有效的溝通平臺、保證了居民的參與度,也為以后老舊小區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見圖1)。
3.2帶動社區居民參與
依托于上述社區治理的新模式,給社區居民建立了極強的歸屬管、認同感,居民們愿意溝通、反饋,也給出了實質性的意見,由高效團隊歸納總結,現將小區居民需求予以分類:
第一,車位不足。居民們希望小區能夠規劃停車場(點)的建設,安排自行車、電瓶車、小汽車規范停放,減少隨意停放、阻擋道路現象。
第二,活動單一。貝家邊小區沒有安置健身器材,居民娛樂活動空間小,小區活動中心有限,設施較為缺乏,功能單一。
第三,綠化欠缺。綠化已經越來越成為小區環境的重要評價標準。大部分居民希望增加綠化面積,通過規劃小區綠化,改善小區內部的空氣質量,打造宜居環境。
第四,電梯加裝。高層居民提及電梯加裝問題最多。由于出行受到樓層的限制,居民希望能夠加裝電梯,給出行帶來便利。
第五,修繕維護。居民表示希望能夠對凹凸不平的地面進行修整,同時對房屋外墻進行防水加固。
第六,寵物影響。居民們希望居委會能夠出面與寵物主人溝通協調,規范小區寵物圈養,提倡文明圈養寵物,共同維護社區的文明與和諧。
第七,安全設施。居民希望進行硬件改造(如在過道及路口安裝電子監控)及軟件升級(如增加進出入口的安保)來營造安全的居住空間。
總結
高校團隊與江北團委針對居民們反饋的需求,提出了諸多建議和方案,具體的執行也將在尊重民意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封閉式的社區治理很難滿足居民的自身需求,多元化的社區互動,能增加居民自身對社區的認同,有利于塑造和諧文明的社區氛圍,達到共同治理的目的。而青年的參與治理能夠為社區優化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專業的知識技能,打造更加完善、和諧的社區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羅家德,方震平.社區社會資本的衡量——一個引入社會網觀點的衡量方法.江蘇社會科學,2014(01)
[2]徐金燕,陸自榮.城市社區自治組織在社區管理發展中的困境及破解.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3]尹廣文,李樹武.多元分化與關系重構:社會組織參與城市基層社區治理的模式研究.理論學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