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彪S著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改革,古詩詞的篇目明顯增加。但實際的初中古詩詞課堂教學卻很不樂觀,主要表現為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教師的教學預設效果之間的矛盾。因此,在這種背景下,為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和培養學生熱愛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就要思索“到底教什么”與“具體怎么教”等相關問題。在這里,筆者就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也來談談對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教學實踐;教學思考
隨著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改革,課文中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古詩文教學提出這樣明確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目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上存在兩大難題:一是學生與文本距離的難度。首先因為與詩人所處的年代相隔遙遠,無法理解那個時代背景造成的各種影響,以致無法理解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其次是古詩詞言簡義豐,大凡那些語言含蓄委婉、晦澀險怪,且表現手法上多引用典故故事的古詩詞,因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以致無法了解這些詩詞的具體意思。二是教學上的難度。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高學生詩詞鑒賞能力?一堂課我們要“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問題為難著我們。
于是,在教授完《游山西村》(部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0課《古代詩歌五首》)這堂課,我對初中古詩詞教學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定準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不難看出,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所以,備課時,教師在細讀文本,把握文本的規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點的教學目標時,要注意將三維目標相互滲透,融為一本,并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在以往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以知識目標為主,側重于古詩詞的語言風格和意境等的鑒賞,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造成三維教學目標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無法更好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所以,為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落實好古詩詞教學的三維目標尤為重要。
如《游山西村》備課時,我將三維目標確定如下:1. 知識與能力:①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結合課文注解了解詩意。②品讀重點詞語,感受鄉親們的淳樸熱情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③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句中所含的哲理。④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進一步了解作者陸游的思想情感。2. 過程與方法:①誦讀法:以誦讀貫穿課堂,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悟感受鄉親們的淳樸熱情以及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②啟發式、合作探究式、聯想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展開聯想,教師只做適當的啟發和點撥。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自覺走進詩歌的殿堂,進而培養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感情。
二、 巧設教學思路
教學如同寫文章一樣,也要講究一定的思路,即所謂的“教學思路”。清晰的教學思路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現三維目標,達到較好的教學目的有著良好的幫助。
在上《游山西村》這堂課時,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明詩意——悟詩情——得詩理——知詩人。讓學生借助課文的注解或其他工具書,明了大體的詩意后,重點探究陸游為何想重返山西村的原因,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對山西村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找到主旨句“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在悟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后,最后鏈接寫作背景,巧妙引導學生再次走進陸游的心靈世界,提升學生對作者的另外一番認識。
拓展延伸中我設計讓學生課堂作畫,進一步想象情境,更好理解文本。
總體上,這堂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過渡自然,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但有點遺憾,由于第二環節中的合作探究時間花得比較多,且老師自己的總結概括語言不夠精練,沒有把握好每個環節的預設時間,在最后幾個環節中問題處理有些倉促。這是今后古詩詞教學中應該注意的細節。
三、 活用教學方法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一點都不假,教學中,作為學習催化者的教師應如何巧妙地選擇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一)以讀為本,平等對話
古語云:“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誦讀這一環節,不僅要盡可能讓學生多讀,還要進行適當的朗讀指導,通過不同花樣地讀,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味。
如教授《游山西村》,在講解“豐年留客足雞豚”時,我讓學生想象山民會怎樣招待遠方的客人,學生馬上回答出了我預設的答案:熱情好客,請作者喝臘酒吃雞肉豬肉(異口同聲,氣勢磅礴,底下有人偷偷掩嘴笑)。我乘興引導:“同學們,朗讀過程中,有些音節要輕讀,有些音節要重讀,如果將所有音節都讀得一樣重,就很難把文章的內容傳達清楚。哪個同學能說說‘豐年留客足雞豚這句話哪個字需要重讀,你的依據是什么?”經過幾秒的思考,有個學生很快指出“足”字,并對“足”字分析很到位?!袄蠋煟驗椤阕殖龑懗錾矫駛兿氡M辦法去招待客人的熱情大方,還能說明今年是豐收年,收成好,他們想多給作者一些吃的,因此這個‘足字要重讀?!北疽詾樵谥v解這句詩時,我要繞一大圈子解釋,現在看來是我多慮了,原來朗讀指導訓練也可以幫忙解詩文大意這塊難題。只要稍加點撥朗讀技巧,就可以在與學生輕松平等的對話中,完成在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達到在誦讀中理解感悟詩文的目的。
(二) 讀畫結合,寓教于樂
錢鐘書在《中國詩與中國畫》里曾這樣形容詩與畫的關系:它們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孿生姊妹。這個比喻極形象地說明了詩歌與繪畫二者間的關系,正是所謂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了。但詩中的“畫意”是從心境中得來的,是“無形畫”,假若在古詩詞教學中,能將無形的“話”化為有形的“畫”,由畫解意、由畫悟情、由畫入境、由畫審美,我想這樣的教學效果應該是奇妙無窮了。
因此,我在上《游山西村》的時候也做了這種嘗試。如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的是山間水畔的景色:山徑蜿蜒,溪流迂回,花明柳暗處,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好一充滿畫意的詩句呀。賞析到此時,真讓人有提起畫筆揮墨的沖動。于是我讓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發揮想象,用他們的筆將這幅山水圖勾畫出。這時,學生們異常的興奮,異常地投入。他們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互相提供彩筆,你一筆,我一劃,很快畫出了青山、綠水、樹叢、山花,有的還不忘添上拄著拐杖站在山路上躑躅的詩人……通過畫畫,孩子們對這首詩的研究更認真深入了,根據畫面背詩的積極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真是一舉兩得。
(三) 讀寫結合,錘煉語言
葉圣陶老先生曾這樣形容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笨梢姡喿x與寫作二者合二為一,才是學生完整的學習過程。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立足教材,讓學生在誦讀品鑒詩句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擴寫、續寫等寫作訓練,這樣,不僅能進一步提高孩子們的寫作能力,還能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如教完《游山西村》時,我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任選詩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詩句,通過大膽想象,在原詩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改寫成一則小故事或片段,然后發表在班級博客上,全班一起分享,反響較好。
其實,古詩詞中有很多詩人的思想情感與生活境遇均可作為我們寫作的素材。如此次半期考試(縣城區六校聯考)命題作文《遇見》,大部分學生選擇寫實的記敘文,而我班某個學生就能打破慣性思維,大膽想象,以夢境的形式,穿越時空,遇見迷路的陸游,并和陸游一起攜游山西村,完成一段由迷惘到釋然的探路歷程,頗具匠心。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相信每個語文教師手中都有一把撥通教學方法的金鑰匙。只要我們能在教學中結合自己學段的學情特點,合理編排,選擇科學的方法,就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中享受誦讀古詩文的無窮樂趣!
基金項目:本文系霞浦縣2017年教科研一般課題《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初中古典詩詞教學實踐探究》(課題編號:2017z-001)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語文/《初中學業考試說明與指導》編委會編.初中學業考試說明與指導[D].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1):8.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D].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
[3]馬萍.綻放“詩情畫意”,快樂學習古詩——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5(22).
[4]陳秀杰.古詩詞教學之我見[J].文學教育(中),2012(1).
作者簡介:
鄭明雯,福建省寧德市,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