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
摘要:興國必先強師,強師必先強德。面對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國家對高校師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精神,把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充分認識到高校師德建設對于促進師資隊伍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意義,將“突出師德”作為深化師資隊伍改革的一項基本原則,使高校教師成為新時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立德樹人
2018年國家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把“突出師德”作為新時代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原則,要求將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擺在首要位置,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教師的師德養成作為新時代師資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內容。面對新的社會主義歷史條件,高校師德建設必然會面對不同的機遇和挑戰,充分地把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以鞏固師德建設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地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師德建設是打造一流師資隊伍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師資隊伍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一流的師資隊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關鍵因素。國家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強調指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設一流師資隊伍。教師是知識、思想和真理的傳播者,更是生命和靈魂的塑造者,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只有把教育事業辦好辦強,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高等教育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高等教育的發展,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等學校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重要陣地,高校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重任,其職業道德和品格修養不僅關系到個人和學校的問題,而且還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培養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問題。擁有高素質人才隊伍,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知識與人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而教育與教師必然會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教師是興立教育事業的本源。一流水平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內在支撐。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認為,“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教育質量根本上取決于教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當前,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關鍵在大力提高教師素質;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關鍵在有世界一流的教師;要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更多優質教育的需求,關鍵也在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教師和創辦更多的優質學校?!绷暯酵局赋?,“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需要涌現一大批好老師。”習近平同志希望教師要做一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教師,為師資隊伍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對廣大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廣大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以教書育人,而且還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以為人師表。
教師大計,師德為本。要為人師,自身首先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品德,即要“德”、“才”兼備,而“德”是最為根本的要求。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所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是“德”所體現的憑借,“德”是率領“才”的統帥。師德是成就一名好老師的先決條件。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是指高校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和準則。國家頒布實施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從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六個方面對高校教師的行為提出了規定。“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绷暯酵驹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由此可見,國家已經認識到了師德建設對于師資隊伍的重要性,并已將師德建設擺在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南京郵電大學在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設方案中明確將“啟動師德高尚優秀教師隊伍建設工程”作為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的重要舉措之一,指出將師德師風教育納入新進教師培訓必修課,在職稱評審、年度考核、人才培養中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繼續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專項教育等,發揮先進典型的道德引領和正向激勵作用。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我們需要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需要聚集世界優秀人才,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教師隊伍自身的道德建設。只有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才能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師資隊伍保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二、師德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彼^“立德”,就是確立培養崇高的道德修養,所謂“樹人”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中國古代就已經開始探索追求“德”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左傳》云:“大上有立德?!秉h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了將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教育部頒布實施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并將強化教師育人能力培養作為著力推進的關鍵領域之一。該《意見》突出強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課程改革過程中,融入到廣大教師的全方位培養過程中。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校教師作為高等教育實施的主體,其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是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更是如何成為一個有德之人。鄧小平同志曾經講到,“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备咝=處熥陨淼穆殬I道德水平影響著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校教師的示范和榜樣作用對于培養學生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榜樣,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與道德人格而令社會大眾自覺地學習和模仿,從而對提升社會大眾的道德水平產生重大影響的先進人物。夸美紐斯認為“教師的職業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正是強調了教師榜樣作用的重要性。不論是教師專業科學精神,還是教師的道德修養,都對大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教師群體道德高尚,不僅有助于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同時還有助于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一名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的高校教師,能夠自覺地將自身的職業素養運用到對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從而使學生受到積極、健康、向上的引導。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目標、總要求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服務。高校教師要做到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各級各類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只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方能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為實現教育目的,高校教師要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幫助他們自覺地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教育目的,教育要以道德教育為先,高校教師要做到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真正做到言傳身教、以身示范。
高校教師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身示范、為人師表。具有道德情操,不僅是教師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而且還是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助推器。高校教師應該自覺加強自我道德修養,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自覺發揚奉獻精神,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成為學生心目中的表率和典范。加強高校師德建設,不僅關乎教師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更關乎高等教育的成敗、國家民族的未來。立德樹人,是新形勢下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務。《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切實抓好各方面基礎性建設和基礎性工作,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高等學校完成所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就必須在“立德樹人”上下功夫,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道德榜樣作用,真正做到既“立德”,又“樹人”,實現“立德”和“樹人”的有機統一。
三、結語
教育是新時代國家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石,而高等教育則肩負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的重大歷史使命。育有德之學生,需有德之教師。當今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我們唯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遵循高校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才會形成高校師資隊伍健康發展、優秀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大力加強新形勢下的師德建設[J].求是,2004(17).
[2]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10.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4]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2018SJA0099);南京郵電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項目(XC217012);南京郵電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NYS213022)。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人事處;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