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波
[摘要]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拓寬其就業渠道,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亟需重點研究的課題。高職人才培養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為保障,本文探討如何構建一個良好的、合理的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環境的途徑。
[關鍵詞]職業素質教育 環境 校園文化 校企合作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高職教育還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如何從市場需要的角度出發,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拓寬其就業渠道,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亟需重點研究的課題。根據近多年的工作經驗,談談我對職業素質教育的感受。
一、高職學院職業素質的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雙重屬性,主要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培養方案。高職院校教育環境作為高職教育基本的構成要素,對高職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高職人才培養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為保障,即要構建一個良好的、合理的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環境。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環境普遍不優,主要存在三大問題:現代化、開放式的職教環境缺失、特色校園文化環境缺失和依存的社會環境的缺失。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積極主動深化校企業合作,打造職業校園文化,潛移默化讓學生實現學生學徒熟練工的心理角色轉化,從而具備相應的職業素質。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途徑
(一)加強人文素質熏陶,構建特色校園文化
一是加強新生入學的專業教育,培養學生職業意識。新生人學教育,要安排一堂嚴肅的就業形勢課,分析就業形勢,介紹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讓他們很好地了解行業的特點,明確從事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鼓勵學生在保證學好專業課的前提下,考取資格證、英語等級證、計算機等級證,做到“一專多證”,增加在就業市場中的砝碼。
二是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展職業素質。與文化課學習成績相比,用人單位更注重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和職業發展潛力。為了培養這些能力,學校應聘請校外專家,開展專題講座,了解當前發展動態和單位用人機制等信息,為下一步的就業做心理思想準備,以防停留在“靠”的觀念下,靠父母找工作、靠學校教師推薦、靠用人單位發出就業信息等被動的做法。要了解自身的個性、心理特點,不要被就業、擇業,經濟壓力、目標的喪失、社會環境的影響等因素困惑。充分利用社團活動、體育課和其它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塑造健康的體魄,為下一步走向職場,適應社會,做好充分的身心準備。
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開展社團活動,有助于學生培養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發揮自己的潛力,從而不斷成長。開展社團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開展社團活動,有助于讓學生通過活動,找到歸屬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開展社團活動,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現實需要。學生通過參加各類社團活動,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鍛煉和培養,從而獲得課堂內所學不到知識,鍛煉出課堂內練就不了的技能。這可以為學生進入企業的團隊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建立并強化專業實踐教學,形成開放式的職教環境
專業知識、專業理論并不等同于職業能力,職業能力的獲取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順利通過應聘關和就業關。它屬于實踐范疇,不經過實踐環節訓練不可能自發形成。因此,要建構實踐教學體系的工作目標,對諸如實踐成分較多的科目單獨開設實踐課,獨立考核。并把注重應用能力培養的上崗活動模擬、實習實訓當作重要教學環節,抓住工作關鍵,落實保障措施。
(三)用校外實踐搭建職業素質培養的社會環境
要在校外建立幾所長期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經常帶學生到校外基地進行見習實習、活動觀摩。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實習期間,應從實際出發,聘任校外實訓基地的教師和領導等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能從事教學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讓他們引領學生進入上崗實踐學習領域,使之獲得真正的職業訓練和崗位體驗。
(四)不斷深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
為了使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為學生走出校門求職就業創造有利條件,高職院校應加強與企業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廣開門路,整合資源,與對口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定期向這些企業輸送優秀學生進行實習實訓。通過實習,公司可以考察員工職業態度、專業技能、學習能力、綜合素質等;對大學生來說,通過實習可以直觀地學到行業特征、業務操作流程、交流溝通技能,深入地了解企業,更快地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轉變,走好職場的第一步。
三、探索合理的職業素質評價體系,促進學生職業素質全面發展
建立科學的能力評價體系,對于學生崗位能力的形成如同一盞照明燈。評價體系能體現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實施,能有效調控學生在崗位能力形成中所出現的問題,對學生崗位能力的形成起引導作用。筆者認為評價體系有利于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建立以學生就業為龍頭,以社會對職業技術院校人才的要求為成才標準,以提高畢業生的職業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模式,以此制定職業技術院校大學生職業素質指標體系。科學的評價體系應包括思想道德、職業技能、身心素質、人文素質和勞動素質五大方面。專業技能。各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評價體系是以學生的各方面表現為對象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而準確地進行這種價值判斷的關鍵乃是科學、合理地設計一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須既能起到導向、檢查、控制和激勵的作用,又要簡明扼要,便于操作。目前有的學院主要依靠第三方評價和用人單位反饋學生質量,但還沒有獨立的職業素質評價體系,這方面還需各方面努力完成。
以上一些淺見雖不成熟,但作為一名職教工作人員。堅信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學院的發展,職業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中一定會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