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英
這里的“情”不專指愛情、親情、友情,而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感情”。什么樣的課堂能打動學生,能讓學生產生心靈的震顫,能夠不用強調紀律,學生就都埋頭讀書?無疑,是有“情”課堂,尤其是語文課堂更需要這份“情”來熏染。
今天上午我安排學生自帶散文書,準備下午上閱讀課。可當我拿著自己的散文書走入課堂,準備和學生一起投入閱讀的時候,突發事件發生了,由于科代表沒布置清楚帶書任務,班內不少學生沒帶散文書,所以無法正常閱讀。我腦子里閃現了這樣一個念頭:要不給學生讀讀我寫的隨筆?這種想法一出現,心里便戰兢兢的像打鼓——害怕、緊張,我從未挑戰過這種課堂,萬一還不如學生們寫得好,那我這個語文老師還怎么當?還怎么要求學生寫隨筆?怎么稱得上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所以平時雖然也隨心而動寫點什么,卻總是羞于拿出來見人,尤其是——學生。
我一頭埋進隨筆中搜羅適合讀給學生們聽的。恰巧,我校有一個《春蕾》期刊,每學年都要印一期發給學生和老師。今年,學校要求教師也寫一篇征文,于是我起筆寫了一篇,文章以飽含真情的文字講述了自己從學困生一路走來的十八年求學經歷,誰曾想起筆容易收筆難,洋洋灑灑寫了五千言,本想讓自己的隨筆出來見見人的,可由于篇幅太長,版面不合適被撤了下來。無奈,它又被我裝在了“套子”里。這堂課要給學生讀隨筆的話,它當然是首選。
于是,我打開投影將文章投到大屏幕上,自己在講桌前讀了起來。也許是這篇文章用“感情”寫成的緣故吧,我讀得很投入,讀到動情處嗓子也哽咽了,眼中噙著淚,可想到臺下的49個學生,我又抑住了內心情感的發泄。無意間,我抬頭看了一眼學生,他們有不少手捂嘴,眼含淚,我這才感覺到教室內的氣氛變了樣。以前我上課他們有時會又吵又鬧,如果我不強調紀律,就很難安靜下來。而今天,我一句話也沒說,他們卻異常安靜、異常專心,連班里那幾個學困生也端正地坐在那里認真聽著。我想,他們內心正在思考著、揣摩著、感動著。讀完后,我布置他們自己看課本,并用筆寫寫重點內容,他們立馬翻開課本埋頭讀書,那股投入勁是我認識他們這一年來第一次發現,沒有一個學生因為這是下午第一節課而打瞌睡。我觀察了一下,班里的學困生正拿著筆認真、仔細地識記字詞。看到這些,我又再次被感動了,突然想起以前對他們的訓斥,甚至在課堂上專門拿出時間強調紀律。今天走在學生們中間,我似乎能感受到他們的腦細胞正在高速運轉,唱著永不停息的學習之歌。
我什么都沒做,學生們卻做得異常好。突然發現自己教學的失敗,愧對每一位學生。我恍然大悟:要想讓學生們沉入課堂,那就要以“情”感人,教師講的課要想打動學生就得先打動自己。在教育學生方面,不要吝惜自己的感情,看似脆弱的感情有時能打敗強有力的說教。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多寫多練,與學生多交流。這樣,不僅能樹立自身的威信,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既加快了自身的成長,又管理好了課堂,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