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接受培訓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自己
借錢也要讓還在讀幼兒園的孩子上國際英語培訓班,帶孩子上少兒編程、紳士淑女養成班,聽到鄰居孩子作文拿獎坐立不安,立馬給孩子報個寫作班……近年來,部分家長在培養孩子時求速成、愛攀比,“拔苗式”育兒花樣繁多,有的堪稱“走火入魔”。我們的家長太焦慮了,最可怕的是焦慮之下不是理性尋求解決之道,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了問題,而是變本加厲去“拼娃”,其結果只能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家長自身的眼界與學識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長自身更應該去上培訓班,學習如何讀懂孩子、教育孩子,學習如何自我提升。最需要接受培訓的不是孩子,恰恰是家長自己。
(王 莉)
任務式的考試分析只會破壞教學
某地舉行了一次全縣的某個年級的質檢考試。成績并不理想。不知是教育行政部安排,還是學校的領導們頭腦發熱,要求召開一次質量分析會議。對于質檢考試,教師見到的只是最后的成績單,教師沒有見過試卷,沒有參與閱卷,所見的只是一個數字形式。但是,質量分析會議如期召開,教師們分析得頭頭是道,好像真的見過試卷一樣。領導聽的很認真,對教師詳細透徹的分析是肯定的。質量分析應源于學生試卷等第一手材料,而不是簡單的幾個數字。看不到試卷的質量分析,尋找到的問題沒有代表性,達成的共識便不具有指導性。把質量分析當做一次教學安排的任務去完成,傷害的不僅是教育教學質量,還有教師對學校的信任。(安 杰)
去鄉村學校不應成為教師受罰的選項
近日,一城區教師因違反工作紀律受到處分,結果是除了應有的處分之外還有一條:調離原單位到鄉村學校工作。為什么去鄉村學校會成為城區學校教師受罰的選項呢?關鍵點還在于鄉村教育、鄉村學校的弱勢,主要表現在校園建筑、教育資源、辦學經費、生源質量、師資水平、行政支持等各個方面。這讓人們形成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鄉村學校就是比城區學校弱。在這種思維模式的支配下,去鄉村學校成為城區教師受罰選項也就不足為怪了。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傾向,因此,必須警惕這種思想支配城鄉教育發展,支配城鄉教師隊伍建設。(蘇小成)
孩子寄宿不該是缺失陪護的理由
記者采訪發現,杭城超過6成的民辦初中提供住宿,近3成民辦小學提供住宿。對于是否該送孩子去寄宿制學校,不能一概而論,非此即彼。要權衡各方面因素綜合考量。不過,怕就怕家長們走極端,因為工作等原因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學校后就徹底忘記了自己的陪護責任。要知道,6-12歲是孩子行為模式養成的關鍵期,如果這個時候讓孩子完全離開父母,會造成親情的缺失。所以家長必須定期不定期地通過網絡或直接面對面地陪孩子聊天,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玩耍,開展親情戶外活動,盡可能地參加家長會、家長進校園等活動。關注孩子的潛能優勢和興趣,并因勢利導地將這種優勢和興趣培養起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給孩子安全感。(鄧文圣)
“公民同招”是民校熱的“退燒藥”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區公辦小學陸續公布了招生范圍,從2019年起昆明小學招生入學實行新政,全面實行預登記,探索公辦、民辦小學同步招生。實行公民同招政策后,雖然民辦學校失去了“生源質量”優勢,但只要民辦學校的其他優勢還在,民校熱就難以降溫。也就是說,公民同招雖然是好招,但并非是給民校熱降溫的有效“退燒藥”。單純靠政策來“堵”,阻擋不了家長追捧優質民校的步伐。給民校熱降溫的“退燒藥”是提效增質。也就是說,那些安于現狀的公辦學校要從“溫水”里跳出來,在“提效增質”上做文章、下功夫,做強優勢,扭轉劣勢,提高辦學水平,用過硬的教學質量贏得家長和社會的信賴。(羅義安)
“博士讀高職”,值得尊重
媒體報道,中科大一名博士畢業生工作6年后參加高職??瓶荚?,報考了安徽醫學高等??茖W校的口腔醫學專業,以省統考文化課滿分、??嫉谝幻某煽儽讳浫??!安┦孔x高職”,這不僅是安徽省的首例,放眼全國也屈指可數。博士讀高職,作為教育發展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不應過分解讀。今后,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進步、人性的解放,博士讀高職、碩士讀中職、本科讀技校等更多的教育選擇,將會不斷出現,類型教育的形態將會更加豐富,人們對教育的選擇將越來越多元化。(黃文輝)
刷票比拼徒增教育焦慮
父母在微信朋友圈轉發孩子風采展示或者是才藝比賽的投票鏈接拉票,早已成為朋友圈“一景”。比賽就要有競爭,競爭的前提是公平公正,少兒風采展示也好,才藝比賽也好,評選與競爭的依據是孩子的表現,而非外在因素。微信投票顯然與孩子的實際表現無關,只關乎孩子家長的人情關系、社會資源或經濟基礎,這樣的比賽顯然有失公允,比賽的結果關乎家長能力,這也就失去了通過比賽激勵孩子的目的與作用。拉票、刷票等行為,還會將社會陰暗與不公的影子根植在孩子的心中,影響孩子的一生,必須杜絕。
(許艷麗)
“優生”不高興,后果很嚴重
近日,在上海市教育學會主辦的“評價·創新·發展”上海小學校長學術論壇上,一篇學生日記引發了與會教師和專家的思考。“為什么孩子考了100分,一點愉悅感也沒有?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直言,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態,一定是教育的評價環節出了問題。如果說教育是一個綜合體,片面強調分數只能說明評價維度的單一和脆弱。學生的志趣和能力并不能完全以分數衡量,教育評價覆蓋包括智育在內的其他內容,才能較大程度地保障評價體系“物盡其用”。更重要的是,從學生個體而言,這樣的綜合評價也有利于“人盡其才”。(鐘洪堯)
“禁止‘差生參加中考”傷害的不只是后進生
針對山東東明“100多名學生疑成績差被強迫不能參加中考”,山東省教育廳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從中吸取教訓,采取有效措施,正確宣傳解讀高中階段學校招生政策,教育引導學生理性、自愿選擇適合自己的高中階段教育類型,嚴禁強制初三學生分流和剝奪學生中考權利。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學校是最能保障每個孩子受教育權利的地方,絕不能因“成績差”而禁止其參加中考,強制剝奪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和參加中考的權利,違背學生意愿,強迫學生分流,既侵害了學生的受教育權,也貶低了職業教育,拉低了職業教育的地位。
(葛昌明)
童書市場需要自我凈化,更要嚴格監管
第13屆作家榜發布2018年中國童書作家榜,鄭淵潔難覓蹤影。鄭淵潔回應稱,自己是主動拒絕入榜,原因是“中國的童書銷售泡沫極大,甚至和不法行為有牽連”。童書的閱讀對象是少年兒童,他們對書籍的辨別能力較差,要么是老師推薦,要么看中名氣與銷量。這就為童書營銷市場帶來幾多亂象與迷茫。一些童書銷售商不惜動用各種資源,開展童書宣傳攻勢,而學校也常常與書店聯手,邀請童書作家進校園,開講座,順帶搭車售書,看似正大光明,為了學生,實則充滿了濃厚的商業氣息。
童話大王鄭淵潔,一手捅破窗戶紙,直指行業亂象,讓人為之欽佩。童書是寫給兒童看的,更應當是干凈澄明的,如若在兒童面前耍弄手腳,一切向錢看,勢必讓世俗的銅臭之氣污染了兒童純潔的心靈。(許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