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鼎
【關鍵詞】 情感因素;英語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58—01
一、情感教學的概念
情感是人們在滿足自己需求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它包括積極情感,如,興趣、自尊、自信、快樂;消極情感,如,羞澀、害怕、焦慮、心慌等。情感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優化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二、情感教學的理論基礎
新課程標準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情感態度”的教學目標。羅杰斯認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積極的情感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會產生積極影響,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消極的情感會導致學生心理和情緒上出現各種障礙,從而抑制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動機和自信心。為了使學生保持高效學習,有必要幫助學生調整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培養積極的情緒,充分發掘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健全的品格和個性。
三、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建議
1. 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正常情況下,如果學生很喜歡某一位教師,那么他們也一般喜歡這位教師上的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英語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學生視為富有活力而可塑造的人,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他們,賞識他們。要注意每個同學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個體差異,真正尊重學生的個性,耐心傾聽他們的聲音,在具體行為上學會換位思考,以知心朋友的角色與他們共享成功的喜悅,分擔失敗的痛苦,理解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的一些“越軌”行為。
2. 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愉快地學習,思考和獲取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快學習氛圍的關鍵是讓學生與教師保持親密關系。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也是師生之間感情與思想的交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走到學生中間去,認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始終關心學生,照顧學生,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進而將學生對教師的感情轉化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好學,樂學,學好英語。
3. 讓學生經常有成功的體驗。成就感是英語學習中寶貴的情感體驗,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特別是那些學習英語感覺吃力的學生,由于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的原因,他們在英語學習方面經常受挫。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該積極創造條件,讓這些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對于學習英語比較吃力的學生,應經常性選擇一些比較容易的問題讓他們回答,當他們回答正確時,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
4. 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來處理教學內容。與其它學科相比,英語是一門人文性、溝通性很強的學科。英語課文中的情感并不是均勻分布在全文中,而是在某一段有它的閃光點,教師若能運用課文的閃光點,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將枯燥的材料生動化,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他們的興趣愛好,使課文中豐富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學生們積極進取的動力,并產生敬慕、效仿心理,從而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之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痕跡。
5. 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和英語表現欲。實踐表明,利用多媒體教學并結合表演、游戲等環節的學生小組,教學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積極性高,能夠很好地開展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在普通課堂教學的學生小組里,我們看到學生對于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和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教學,都表現出了較低的接受能力,課堂積極性不高,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利用多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表演、游戲、演講等手段鍛煉他們實踐英語的膽量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表現自我,教師也可參與其中,共同營造一個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
總之,英語作為一種語言,與其它學科相比,師生交流更頻繁,師生情感與教學效果關系更密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十分重視情感的投入,注意對學生情緒的控制,激發積極情感,消除或抑制消極情感,使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完成從“想學”到“樂學”的遷移,體驗成功的喜悅,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