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土地的厚重沉穩,從古至今,不斷影響著傳統文化。在過去,土地關系著人們的耕作生產,也就形成了土地最初的含義——生長萬物。如今,土地的意義早已不限于作為耕作的根本,更是發展成地域這一包容著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文化和習俗。
多年來,地域之間的碰撞日益頻繁,各個地域文化也日益興起。吳越文明,中原文化等等文化可以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提及各地的傳統習俗或文化,當地人總是帶著一股自豪之情,這樣的自豪來自于那片孕育他的土地,土地的獨一無二形成了獨特的風土人情,進而給各地的人們心中留下雋永的印跡。然而當這種對于自己獨特地方特色的自豪發展過頭,成了自大、自傲,隨之而來的是對其他地方文化的蔑視。原本是展示各地獨特文化的友好交流,逐漸發展成以地域為界、以偏概全。
風格迥異的文化習俗代表了不同的地域,讓遠游離鄉的游子有了一個明確的定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有朝一日能回到故鄉的懷抱。時代變遷,各個地域文化隨著人們遷徙而交融,帶來文化之間的碰撞,交織出富有新意的文化新品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帶來文化同質化的影響。各地現在都會有一條老街,名稱不同,但都會有打著各地名小吃旗號的臭豆腐,賣著同樣種類的玩具店。所謂具有獨特風味的老街,除了名稱之外好像再無不同。正因為要避免像老街這樣的城市名片的趨同化,獨特的土地以及文化習俗才更需關注和保護。
尋求文化獨特性固然重要,然而這樣的保護也不可過度,過于敏感,抵制一切其他文化甚至發展成地域攻擊并不是我們提倡的。適當和其他地域文化的交融會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亦給文化帶來新發展。
土地承載了文化習俗的根,孕育了各地域的異彩紛呈。如土地般的包容在現代不可或缺,“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