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林群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近十年的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總體匱乏,設施單一、發展不平衡及利用率低;根據WSR系統論方法論中實踐活動涵蓋的三個方面——物理、事理、人理,即法規、制度、管理、居民意識等方面闡述了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率低下的影響因素,以為后期的實踐調查提供有利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城市社區? 體育設施? 利用現狀?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81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c)-0172-02
2016年10月,我國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毒V要》[1]秉承了以國民健康為中心、促進全民健康的價值取向,提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戰略主題;要想國民擁有健康的體魄,全民健身成為首要任務,《綱要》[1]就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作了詳實具體的規劃和部署,它確定了體育人口,到2020年將提升到4.35億人,到2030年增加到5.3億人;因此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加強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體育公園、騎行道、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場地設施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剛要》[1]也明確了到203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2.3m2,然而2013年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46m2,幾年過去目前場地設施狀況和利用率如何有待考究。
“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主要載體是城市社區體育設施,也是開展健身活動的基本條件,其利用程度直接影響到居民參與健身活動的深度、廣度、積極性、堅持性和有效性,也間接影響居民體質健康的提升和健康中國的打造。本文以“城市體育設施”為關鍵詞,查閱了近十年的文獻,通過文獻分析法、邏輯分析法,運用WSR系統論的方法,對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利用及影響因素進行理論上的綜合分析,為后期的實踐調查提供有利的理論支持。
1? 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概念
根據《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2]對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定義,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是指是為開展城市社區體育活動,在社區內規劃建設的運動場地、場館和配套建筑,以方便社區成員就近健身為目的、社區規劃配建的公益性體育健身設施。
2? 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現狀及利用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修改版中明確規定:每個居住文體服務設施面積要達到125~245m2/千人,居住小區配備體育場所200~300m2/千人。第5次城市體育場地設施調查顯示:完全歸屬社區的體育場地只有體育場地總數的8.84%,其中居住小區占4.86%、公園占0.7%、廣場占0.61%。上述數據顯示我國的城市社區的體育場地設施嚴重匱乏。
在體育設施匱乏的現象背后,研究還發現社區體育的設施呈現單一化和不平衡的現象。張東立[3]對秦皇島市區研究發現多數社區體育場地設施數量與種類不能達到社區居民體育鍛煉需求,且體育設施場地功能過于單一;宋杰[4]用邏輯推理的方法認為社區體育設施設置的劃一性、模式的單一化、不平衡性;李雷[5]研究發現新老社區間存在場地設施資源配備不平衡,設施設置趨于統一化。馬英認為我國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長期以來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導致體育設施的數量嚴重不足。周洋認為新舊城區體育設施規劃不平衡,舊城區的體育設施數量嚴重落后。葛睿等人[6]指出80%以上的體育場地設施都設置在了教育系統內,而相關企事業部門和街道社區在體育設施的數量配備上相對短缺。饒傳坤[7]從城市規劃的角度通過對杭州城西的社區調查發現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種類少、規模小、配置不合理等。體育設施的匱乏加之設施的數量不足、單一及不平衡,按理來說體育設施的利用率是相對較高的,應該是供不應求。
然查閱眾多文獻發現,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利用率較低。劉曉強[8]對江西省41個城市調查顯示,體育場地設施對外的開放程度并樂觀,省會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城市都做的比較到位;稍偏遠或是經濟發展程度偏低的城市,建設和開放程度都要偏低,而且利用率低下。譚楊[9]對發現部分社區體育場地的開放時間與社區居民的鍛煉時間難以同步,導致利用率不高;程立秀[10]對濟南市體育設施利用的研究中發現社區邊上的學校體育設施開放情況不樂觀,導致使用率不高,同時社區內的室外設施維護狀況較差,導致設施成為擺設。此外張東立(2009),劉巨龍(2015)等人均研究發現社區體育設施的利用率較低。在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體育設施的利用還如此低下,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3? 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查閱相關文獻,較多的研究發現影響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率的因素較多,本文從運用系統方法論的來闡述其中的影響因素。
3.1 系統方法論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統方法論就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如何巧妙配置有效利用以解決問題的一種系統方法論。它的實踐活動涵蓋這三個方面,要深思“物理、事理和人理”,從而獲得滿意的關于所考察的對象全面的想定和認識,或是對考察對象的更深一層的理解。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率的影響因素是一個多人參與、多層次的復雜過程,在整個過程中,物、事、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3.2 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率影響因素的物理分析
從WSR系統方法論的物理方面,就是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制度等,目前研究發現阻礙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缺少規劃,法規的可操作性不強,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的制約而引起利用低。彭榮倩研究發現昆明城市社區的體育設施的管理體系不規范,不能充分發揮已有設施的功能。
3.3 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率影響因素的事理分析
從WSR系統方法論的事理方面,主要研究事物怎樣被管理等,從文獻來看,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率低下(宋杰)[4]認為社區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等傳統建設的諸多弊端,導致不了解社區成員的需求,未結合地域文化有針對性的配置體育設施,產生設施利用率低。孫佳杰[11]認為對體育設施的管理與維護不合理,也造成了體育設施的閑置和使用率低。譚楊[9]發現缺乏組織引導、設施分布及利用時間沖突、設施欠缺高峰分流、設施總體滿意度不高(數量、種類、維護)引起設施利用低。
3.4 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率影響因素的人理分析
從WSR系統方法論的人理看,主要是人的習慣、關系、和諧等,文獻資料顯示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已相當有限的體育設施遠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體育設施過于缺乏,加之已有沒能充分為居民們所用,對居民們的健身作用也不明顯;付夢穎[12]研究顯示社區居民們對于參與健身的目的比較明確,但是對于已有健身器材的選取利用不太準確,社區缺乏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成為設施利用較低的一個因素。彭榮倩[13]研究發現設施缺乏專人指導,設施功能認識不夠,體育意識薄弱(尤其是年輕人)可能引起設施利用率不高。
縱觀上述研究,學者們在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研究等方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有參考價值的成果。健康中國的構建與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的關系,認為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具有促進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城市體育設施的種類單一、數量不足,且利用率低,這種矛盾的現狀,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后續研究將改變以往的研究層面,在大健康理念的驅動下,分析社區體育設施的利用和影響因素。在實踐意義上,從使用者的角度和管理者的角度來分析設施利用的效益,健康的角度分析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利用情況如何,影響體育設施利用的因素,以期為政府部門對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提供實質數據,使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為社區成員提供充足的、科學的體育活動工具,使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配置更加合理;在理論意義上為杭州健康城市構建的縱深發展,全民健康的提升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7,24(7):1-2.
[2] 褚波,李剛,劉海鵬.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技術要求標準介紹[J].中國標準化,2007(4):55-57.
[3] 張東立.秦皇島市社區體育設施現狀與利用的調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4] 宋杰,李京明.社區體育設施配置綜合評價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6):21-26.
[5] 李雷,邵錦梅.對唐山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現狀的調查研究[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6):107-109.
[6] 葛睿,劉偉,趙克,等.政府劃撥居住社區體育設施用地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2,33(4):1-2,12.
[7] 饒傳坤.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區為例[J].中國體育科技,2007(1):16-20,48.
[8] 劉曉強.江西省全民健身體育設施建設與利用現狀及對策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1.
[9] 譚楊.吉首市城市社區公共體育設施配置與利用研究[D].吉首大學,2016.
[10] 程立秀.濟南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利用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6.
[11] 孫佳杰.蘭州市城鎮化建設中社區體育設施與居民活動現狀及對策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4.
[12] 付夢穎.西安市蓮湖區社區老年人體育健身需求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7.
[13] 彭榮倩.昆明市主城區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與利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