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鵬
語言和思維有著緊密的聯系。語言既是思維的工具,也是使思維外顯的手段。思維需要借助語言,而語言學習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程曉堂,2018)。《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思維品質列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思維能力的任務。思維品質是指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水平和特點(張惠敏,2018)。
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初中是整個中學英語教學的基礎和關鍵。初中階段的閱讀能力培養對學生學好英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課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不僅要側重培養語言知識和閱讀技能,更要教授英語學習策略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朱曉燕,2011)。目前初中英語閱讀課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過分重視詞匯語法的教學,較多地停留在對文本內容與結構的淺層理解上;教師很少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創造性理解和深度解讀,從而忽視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宋穎超,2016)。
筆者認為,閱讀教學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通過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使學生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實現有效的深度閱讀。
本文將以牛津譯林版《英語》9A Unit 4 Growing up Reading一課為例,探討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Step 1:Lead-in
教師與學生談論籃球和他們的夢想,并展示圖片,向學生提問:
(1)Are all the basketball players tall and strong?
(2)Is it easy for the short man to score points in the NBA?
(3)Will the coach take notice of him easily? Why?
隨后,教師引入本節課的主題——NBA球員Spud Webb。
【設計意圖】
一節好課一般都是從話題導入新課。成功的導入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而且能幫助學生預先感知即將學習的文本內容和語言結構。有效的導入設計應緊扣文本內容,聯系實際,尋找和挖掘符合學生需求的材料(盧愛華,2014)。
本環節的活動設計通過師生交談,輕松導入本課主題,富有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另外,教師提出的三個問題,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打開了學生的思維閘門,為接下來的閱讀環節做好了準備。
Step 2:While-reading
1.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并完成閱讀任務。

【設計意圖】
在本環節中,學生需通過閱讀完成Spud Webb的信息表,了解關于Spud Webb的Year of birth,Place of birth,Height,Dream,Team等基本信息。教師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訓練學生通過閱讀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文本內容,獲取文本信息,循序漸進地解讀文本,使學生實現與文本的有效互動。
2.學生閱讀文章的二至四段并完成以下表格。

【設計意圖】
對于閱讀而言,表格比文字更有利于提取有效信息。表格展示了文本的關鍵信息和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多種信息整合、聯系起來,容易讓學生理清各種關系(李杰,陳靜波,2014)。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從time,difficulties,actions,achievements四個方面設計表格,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Spud Webb在各個階段所遇到的困難、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幫助學生理清文本思路、梳理文章脈絡,訓練學生從文本中尋找、提取并整合有價值的信息的思維能力。學生需要積極動腦,分析語篇信息間的邏輯關系,體驗比較、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活動,訓練思維能力。
3.學生閱讀文本第五段并完成曲線圖。

【設計意圖】
思維品質的培養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總結的能力。曲線圖的形式能直觀體現信息與信息間的聯系,使原本復雜、孤立的內容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學生通過完成曲線圖,清楚地掌握文本結構,鍛煉了分析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培養了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4.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Spud Webb“small”的句子并引導學生討論:Why does the writer talk about his“small”again and again?

【設計意圖】
閱讀的核心和目的是對文本的理解,這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不僅需要了解文本的表層信息,更需要去挖掘出內隱于文字背后的信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品味文中描寫Spud Webb“small”的句子,讓學生在品味中思考: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地談論他的“小”?作者的意圖是什么?問題在文中沒有現成答案,學生需要對文本信息進行分析、思考并對文本進行深層次解讀,吃透文本內容,領悟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學生只有不斷思考,進而產生思維碰撞,才能作出有個性的回答。學生的能力在閱讀中得到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在閱讀中得到拓展。
5.學生閱讀文本第六段并思考以下問題:What brings Spud Webb lots of achievements?
【設計意圖】
教師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回歸文本,引導學生深入主題,領悟文本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情感融合,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凸顯了閱讀教學的真正價值。
Step 3:After-reading
學生閱讀關于李娜的一篇文章并畫出她成長的曲線圖,同時引導學生比較Spud和Li Na的成長并思考從中學到了什么。
(1)Read a passage about Li Na and draw the curve of her growth.
(2)Compare Spud’s growth with Li Na’s and learn fromthem.
(3)Draw curves and write down students’own growth.
【設計意圖】
本環節是讀后延伸活動。教師通過設計一系列的任務,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各抒己見,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同時得到培養,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
語言與思維不可分割。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都是思維的過程,且都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思維含量的語言學習活動又有利于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程曉堂,2018)。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閱讀教學承載著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使命。閱讀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閱讀教學就是訓練、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發展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發展思維、啟迪智慧是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張淳,2014)。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把閱讀和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設計,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引導學生與文本不斷對話,挖掘文本表層信息外的內涵,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成為主動的閱讀者,積極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