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蓉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自讀課文”是該套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讀課文”教學,既要與“教讀課文”相區分。又要與之形成整體。“自讀課文”已成為教材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中既不能使學生放任自流而淺嘗輒止,也不能像讀課文那樣放不開,致學生消極被動而收獲甚微。“自讀課文”的自主閱讀,要成為“課外閱讀”的示范。“自讀課文”的自主閱讀,還需要注意互文對讀與群文共讀。自讀課文指導應放得開,收得攏,學生通過獨立閱讀,在思想水平、認識水平、分析理解能力諸方面真正獲得進步,自我獲取知識,提高自學能力。充分發揮自讀課文的作用,落實自讀課文的編排意圖,使自讀課文真正服務于語文教育教學。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自讀課與教讀課有著不同的教學目的,承擔著不同的教學功能,但二者也是有機聯系、相互配合的。在教學中,教師就要胸藏丘壑,明確單篇課文在整個知識體系結構中的位置,對其所承擔的“語文要素”培養目標了然于心。教讀課是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是把教讀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去。教讀課是展示臺,自讀課是練兵場。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師在教讀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中,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和比喻、擬人的相關知識,并教會學生“朗讀”的具體方法——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還要通過想象文中描繪的情境,領略景物之美,體會語言之美,品味精彩語句。那么在自讀課文《雨的四季》的教學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技巧、知識來品析課文。而對其他方面的內容則盡可能簡單處理。
自讀課文的旁批和閱讀提示點明了該篇課文局部和整體的要點,教學的實施應該以上述內容為依據。
1.旁批隨文設置,形式多樣,力避結論的直接呈現,強調啟發性和引導性。這些旁批從呈現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評價式的,針對課文內容的重點之處、寫作技巧、美的地方等精要點評。另一類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啟發學生思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爸爸出現了,他會怎樣幫助“我”脫險呢?再如,《動物笑談》中,“逗笑”“怪誕不經”“瘋子”,這位動物觀察者會有怎樣奇怪的行為呢?教師要求這些問題不一定都需要學生回答,有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問題往下讀;有的則是提示學生,這里有不尋常之處,讀到這樣的地方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2.閱讀提示。閱讀提示位于課文之后,一般是配合單元重點,抓住文本的獨到之處進行精要的指導,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課一得”。
自讀課的“自”,應該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探討為主,而教師則是讀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和思考,能夠由學生自主發現和建構的內容盡量不要去講。教師可以提出要求,包括:(1)預習課文,熟練地使用工具書,排除字詞障礙。借助注釋了解作者生平簡介及課文背景。(2)標出課文結構,劃分段落層次,簡要概括段落大意。(3)分析各段之間的聯系,在閱讀自讀提示的基礎上,初步歸納中心思想。(4)畫出能表達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詞、句、段,反復誦讀自認為寫得出色的語段,并學會點評和眉批。(5)列出不理解的疑難問題。常規要求每節課都要強調,并注意按照層次序列加以落實。這樣就避免了自讀等于放任自流,而是突出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包括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設置合理的閱讀重點和閱讀方向,加強對于閱讀方法的過程性指導,等等。
總之,自讀是課內教讀走向課外閱讀的一座橋梁,教好自讀課,才能真正落實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