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在教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一內容后,為了讓學生切實掌握知識,我出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把一塊棱長8分米的正方體鐵塊熔鑄成一塊長16分米,寬10分米的長方體鋼板,這塊鋼板的高是多少分米?
由于在前面的教學中,我對“變化前后物體的體積沒變”講解得比較多,還讓學生舉了大量生活中的實例,比如:一堆沙子,把它鋪在路上,沙子形狀變了,沙子總量沒變;一個大西瓜切成了兩半,西瓜樣子變了,但還是一個西瓜……學生都知道正方體鐵塊熔鑄成長方體鋼板后,形狀變了,但體積不變,并很快算出結果:8×8×8÷(16×10)=3.2(分米)。
見同學們興高采烈的樣子,我出示第二題:哥哥把一塊長12厘米,寬9厘米,高8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捏成一個棱長3厘米的小正方體,可以捏幾個?
學生認為這道題跟上題是一樣的,變化前后物體的體積不變,用長方體的體積除以一個小正方體的體積,就得出個數,還算出結果:12×9×8÷(3×3×3)=32(個)。
我讓做對的學生舉手示意,結果顯示,只有個別學生沒做對,看來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得還不錯。于是我趁熱打鐵,出示第三題:把一個長12厘米,寬8厘米,高5厘米的長方體木塊鋸成棱長為2厘米的正方體木塊,可以鋸多少個?
由于前面的題目都是通過變化前后物體的體積不變求得結果,學生的思維形成了定式,很多學生想都不想就列式并算出了結果:(12×8×5)÷(2×2×2)=60(個)。這時有眼尖的學生發現了“木塊”二字,大膽提出疑問:“老師,這道題不應該這樣做。”“說說理由。”“因為鐵塊可以熔化、橡皮泥也可以變形,我們可以通過體積不變求得結果,問題是木塊不能熔化,也無法變形,不能按照前面的思路解決。”我暗自高興的同時,故作疑惑地說:“那你們說該怎么解決呢?”學生們炸開了鍋:有的說,老師本來就是這樣教的,第一題、第二題都是利用變化前后物體的體積不變解答的;有的說,木塊鋸了以后,剩下的不夠鋸一塊,怎么辦?大家經過討論,一致認為剛才的做法不對,最后列式是:(12×8×4)÷(2×2×2)=48(個),還特別說清楚高為什么只能用4而不是5。
為了讓學生將這一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我出示最后一道題:將一個長8厘米,寬7厘米,高9厘米的長方體木塊截成體積最大的正方體木塊,截成的正方體木塊的體積是多少?
這次學生理解得很到位,正方體木塊的棱長只能是原長方體木塊的長、寬、高中最小的,即7厘米。如果截成棱長是8厘米的正方體,長夠,高夠,但寬不夠;如果截成棱長是9厘米的正方體,高夠,但長和寬都不夠;只有截成棱長是7厘米的正方體,長、寬、高都夠了。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感受良多。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學生的一些錯誤老師是可以預測的,也可以故意生成,當學生的思維因難點、疑點而受阻,教師應順勢而為,對學生進行點撥,幫助他們打破思維定式,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應關注自己的教學是否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思考,并能逐步學會想得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只有用思維方法的分析帶動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我們才能將數學知識教活、教深。
(作者單位:永州市冷水灘區朱家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