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圓 張士軍
摘 要:近年來,溫州進出口貿易總額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形勢不容樂觀。采用文獻研究法、統計分析法,從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進出口企業性質、對外貿易進出口產品結構、對外貿易出口國分布、進出口貨物貿易方式五個方面,對溫州對外貿易的現狀進行分析。在借鑒以往學者文獻的基礎上,總結溫州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面對國際需求不振、國內經濟下行的大背景,溫州對外貿易戰略轉型與政策調整勢在必行,最后從政府、行業協會、企業著手,探索溫州對外貿易轉型和政策調整的方向與路徑。
關鍵詞:溫州外貿;產業結構;外貿結構;政策調整
中圖分類號:F752.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2-0160-02
引言
溫州作為浙江省第三大經濟體城市,溫州對外貿易同時也是浙江對外貿易的縮影,在經濟環境大背景下溫州應該緊跟浙江省的步伐,迎頭趕上,把轉型升級當作首要任務。為此,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統計分析法,總結溫州對外貿易中現存的問題,溫州對外貿易的優勢,借鑒以往學者的文獻基礎上,闡述溫州外貿企業的發展新出路。通過研究當前國家出臺的新政策,尋求溫州對外貿易戰略轉型與政策調整的方向,提出對策與建議。在溫州對外貿易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分析溫州對外貿易中現存的問題,諸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民營經濟衰落,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國際品牌競爭意識不夠,創新動力不足,缺乏人才,交易方式落后,出口渠道單一等。由此提出對傳統密集型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包裝、提高產品附加值,豐富商品來源地區,擴大生產范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同時開拓新市場,減少對發達國家依賴度等等一系列建議,為溫州出口結構優化提出理論依據和實踐操作啟示。
一、溫州對外貿易現狀分析
溫州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05年的78.59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94.78億美元,總體來看每年以11.6%的速度在增長。但是分時間段來看,2011年溫州對外貿易總額達到最大值21.6億美元,之后發現金融危機造成的滯后影響一直存在,溫州2012年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5.3%,溫州2012—2015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穩中有降。溫州作為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之一,可謂十分活躍,創造了獨有的溫州模式,2015年溫州進出口企業中私營企業一路領先,進出口值高達162.5億美元占比83.5%,國有企業僅有12.1億美元占比6.2%。目前為止,民營經濟在溫州對外貿易中地位不可撼動[1]。
出口產品結構方面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主力,2014年溫州市出口值前位的商品為機電類、鞋類、服裝及衣著附件、眼鏡、汽摩配及閥門等。長期以來,溫州的出口產品結構沒有明顯的改變,輕工業比重較大,重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偏低,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雖有上升,但出口產品仍以低附加值、低端化、勞動密集型為主。
歐盟、美國、東盟和俄羅斯仍然為主要出口市場,2015年溫州市企業分別對歐盟、美國、東盟和俄羅斯出口42.08 億美元、25.55 億美元、12.31億美元、10.01 億美元,溫州市企業對亞洲國家出口38.02億美元,比2011年下降24.5%。從市場來看,溫州仍以歐美為主,但東盟占比持續擴大。非洲成為進口市場主力軍,進口總額由2011年1.8億美元快速增長到2015年6.9億美元,增長283.3%,其中歐盟、拉丁美洲、日本和美國仍然為主要進口市場,但均有所下降[2]。
二、溫州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利潤下滑。近年來,溫州出口產品結構上調整甚微,由于科技時代來臨,溫州在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小幅度上漲,但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低端化的產品出口劣勢一直存在。2014年出口貿易的主力軍為機電類、鞋類、服裝及衣著附件、眼鏡、汽摩配和閥門,出口額為164.96億美元。近幾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即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所以也出現了用工荒的問題,而鞋類、服裝及衣著附件等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之土地、水電、生產原料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提高,所以這種以廉價勞動力達到低成本的競爭手段和以數量牟取利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必然會被淘汰[3]。
2.出口市場過度集中。受2008年經濟危機影響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歐盟、美國、東盟和俄羅斯仍然為主要出口市場,2015年四者合計占溫州市出口總值的46.1%。由于中國工人性價比優勢弱化,很多工廠轉移到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導致國際競爭加劇成本優勢消失[4]。匯率變動導致出口不利,南海問題、中日關系、半島危機等問題頻發導致匯率不穩。從市場來看,俄羅斯份額大幅下降,自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盧布出現貶值,石油價格大跌,與西方冷戰隱約可見。市場過度集中,意味著溫州出口面臨較大風險。
3.加工貿易處于國際分工產業鏈低端環節。加工貿易分為進料加工和來料加工,2015年溫州進料加工達9.3億美元,來料加工0.9億美元。機電產品、鞋類、服裝及衣著附件、電路裝置等產品占溫州貿易總額71%,主要集中在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5]。擁有本土品牌約10%,剩下較大一部分屬于OEM。2015年進料加工同比下降13.01%,但來料加工上升56.6%。這種加工模式禁錮了溫州創新發展,低端環節在所難免。
4.中小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中小企業低端化,溫州創業思想根生蒂固以至于每個人天生想要創業當老板,這也是溫州傳統家庭作坊遍布在城、鄉、鎮各個角落的原因。確實“溫州經濟”過去風靡全球,與溫州發達的民營經濟密不可分。如今這也恰恰制約了溫州發展,企業規模小、人才匱乏、融資困難、技術水平落后,無法在核心技術和設備上得到更新換代,更無力于創新[6]。在出口產品結構上,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鞋類、服裝紡織類、眼鏡及配件類等,缺乏技術含量以量取勝。這也說明了民營企業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短視的目標制定,必然導致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效益下降。
三、促進溫州對外貿易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1.政府層面。(1)建立貿易權威經濟機構。對外貿易中貿易壁壘、貿易摩擦不可避免,面對各國不同的貿易保護措施,當局必須成立一個處理各類國際貿易摩擦的權威經濟機構。(2)資金方面設立機構專項撥款。開展貿易摩擦工作必然要投入人力和物力成本。信息方面創設行業信息庫數據共享,供企業免費查詢及時獲知和掌握國際市場動態。(3)合理立法,公正執法。研發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活泉,在這個盜版侵權泛濫的社會版權意識非常重要,嚴格執法利用法律手段保護企業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政府應該下定決心運用法律手段嚴厲打擊那些侵權企業,處以高額罰金,創建一個良性市場。(4)做好政策引導。政府應該做好政策解讀,積極宣傳,其中“一帶一路”打寬了民營經濟思路,拓寬了陸上出口市場,讓溫州對外貿易有了一定的回暖。
2.行業層面。(1)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行業協會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應該和政府相關機構合作建立本行業產品數據平臺,宣傳相關出口國的貿易保護方式和市場動態,幫助企業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和生產規模降低貿易風險。(2)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一國的貿易壁壘主要波及的是同一類商品并不是特定某企業產品,所以整個行業受到打擊不可避免,行業協會的作用在此刻就體現無疑。第一時間通知到企業,敦促企業根據政府相關貿易政策運行,增強企業自律,調整產品價格和收匯方式,防止溫州同行業之間出現價格惡行競爭也減少了反傾銷概率。
3.企業層面。(1)提高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出口商品低附價值向高附加值轉化,進口設備向核心技術轉變;增加產品研發技術和經費投入,由行業牽頭挑選重點外貿企業合作成立產品研發中心;或開展校企合作尋求政府幫助與本地科研院校聯合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提升產品質量拓展價值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占有更大市場。(2)創建自主品牌。企業打造自己的一流品牌,無論在價格競爭方面還是品牌價值上都占有優勢。當然在專利方面企業要運用法律法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創建自主品牌無疑是在技術和研發上加大投入,所以要求企業有長遠的目標和定位。(3)提升技術水平。溫州產業中的機電類、鞋類、汽摩配及閥門正在轉型,而工業機器人在鑄造、鍛造、搬運及一般制造業領域有較強優勢。一方面,企業使用機器人實現機械一體化提高效率,帶來產品時間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機器換人的模式節約了人工成本,減少出錯率,解決了用工荒問題。這些都為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爭得了優勢地位。(4)開拓多元化市場。從出口市場分析,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有所下降,歐盟、美國、東盟和俄羅斯仍然為主要出口市場。針對市場將近飽和,競爭日益激烈,溫州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根據比較優勢理論選擇本企業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品進入市場,根據細分市場需求選擇本企業能夠負荷的產品生產達到以產品多元化適應市場多元化。其次,開拓新市場。由于溫州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產品多趨于生活百貨,所以市場開拓重點放在亞洲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正處在發展期,剛性需求強烈,前景廣闊,將給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空間。
參考文獻:
[1]? 任曉.以工帶商、小本生意與自生貿易——前工業化時期溫州異質性商品經濟的演進[J].浙江社會科學,2018,(5):32-40.
[2]? 金夢影,馬柳青,劉正兵.溫州市對外貿易面臨的困局及其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1):123-126.
[3]? 邱國丹.溫州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問題和對策探究——以涉農貿易與投資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8,(4):109-113.
[4]? 陳舒.“一帶一路”背景下溫州出口貿易之路研究[J].特區經濟,2017,(3):49-50.
[5]? 李健.進口貿易對溫州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環境責任視角[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0-96.
[6]? 蔣繼瑞.1877—1894年溫州港的對外貿易[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52-58.